我国油莎豆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

2021-05-31 02:20长江大学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莎豆油莎生产

我国油料自给率仅31%,由于传统大宗油料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急需产出率高、发展潜力大的替代油源,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2016年,油莎豆被列入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2019年李克强总理也对油莎豆发展做出重要批示。

为全面了解我国油莎豆生产和市场状况,提出油莎豆产业发展建议,长江大学受委托成立专题研究组,对我国油莎豆产业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油莎豆是粮油兼丰新作物,抗旱节水,高产稳产,适应我国丰富的沙化非粮边际土地生产。近年来,油莎豆品种选育和机械化收获等生产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初步具备了规模化发展条件。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油莎豆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加快油莎豆产业发展。

油莎豆产业发展现状

油莎豆原产于非洲沙漠干旱地区,耐高温、抗旱,生长期120天左右。油莎豆收获地下块茎,一般亩产500?600公斤,油脂含量平均达25%,淀粉35%,糖分15%,粗蛋白5%左右。

20世纪60年代我国从保加利亚等国引进油莎豆,由于缺乏机械化收获技术,发展缓慢。2018年我国油莎豆种植面积约25万亩,实际单产300?400公斤/亩,总产约8.75万吨。主要分布东北、西北、黄淮和长江流域土壤沙性较重的地区。其中吉林省农安县约7万亩,黑龙江大庆约5万亩,河北邢台约3万亩,新疆昌吉、喀什2.5万亩,内蒙古赤峰等约2万亩,河南黄河故道约1万亩,湖北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区约0.5万亩,其他地区零星分布4万亩。

我国油莎豆大面积应用的品种主要有四种。一是从保加利亚引进的圆粒豆,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新疆、内蒙古,占总面积50%,含油量25%左右,单产400?500公斤。二是从非洲引进的大粒圆豆,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占总面积约30%,含油量25%左右,单产500?600公斤。三是长粒型品种,种植面积占10%,单产比河北豆略高,但不易收获。四是我国选育的“中油莎”系列新品种,主要分布于河北、湖北等产区,占总面积约5%,含油量29%? 31%,单产600?700公斤/亩,最高单产达到1050公斤。

油莎豆含油量20%?30%,亩产油量120公斤以上,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4倍、油菜的2倍、花生的1.5倍。油莎豆油营养价值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达80%以上,具有高油酸(68%)和低亚油酸(12%)的特点,品质与橄榄油相似。饼粕含淀粉45%、糖分23%、粗蛋白8%,每亩可折合0.65亩的玉米产量;亩产干草500公斤,粗蛋白10%,是草食动物优质饲草。

全国油莎豆消费量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工量和消费量都很小。年加工油莎豆油约1万吨,销售价格100?200元/公斤,以产地零售和网络销售为主,用于烹饪用油。年产饼粕约4万吨,其中2万吨用于加工油莎豆风味酒,剩余主要用于养殖业。

根据资料显示,全球油莎豆生产面积不到200万亩,主要生产国有西班牙、尼日利亚、加纳等。只有西班牙从非洲少量进口,用于生产油莎豆饮料。我国部分企业于2015年前从非洲和西班牙进口了少量油莎豆,主要用于种用。

油莎豆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2016年,农业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指出“多油并举……在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油用牡丹、油莎豆等,增加新油源”。2017年,韩长赋部长做出了“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选择区域性发展”的意见。2018年,成立了油莎豆种植加工及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2019年,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油莎豆科技创新任务。

油莎豆防风节水优势突出,如果利用2%的沙化土地(全国26亿亩),5?8年可形成5000万亩生产能力,每年可以增加食用油供给600万吨,玉米替代1900万吨,饲草2500万吨,可替代1/3进口大豆的油脂生产。

2010年以前,全国面积不到1万亩,2018年发展到25万亩,好易收、鑫科创等龙头企业建立了成熟的加工生产线,订单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为油莎豆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短期内我国油莎豆生产仍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预期未来5年,油莎豆油消费群体仍以收入较高的人群消费和礼品油为主,达到3?5万吨。未来10年,油莎豆消费对象将转向中等收入家庭,发展方向为富含油酸的油莎豆油替代调和油作为健康烹调油,进入快速增長期,消费量增加到100万吨。

油莎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

油莎豆为非主要农作物,缺乏区域试验和油莎豆种子标准。大面积推广品种含油量偏低,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目前油莎豆加工生产线的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急需加强规模化的产业化压榨及浸出制油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和配套。油莎豆是各地企业主导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油莎豆产业尚没有国家财政资金的研发投入和产业扶持,尤其是新品种选育、机械化收获装备、加工等方面还处于财政投入空白。

市场风险。世界上油莎豆供给量小,国外仅西班牙具有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且需要进口,随着国内油莎豆种植规模的增加,供给量增加后,可能带来价格下跌的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植主体的收益和种植积极性。曾有专家认为,油莎豆是外来草本,担心杂草化变成外来入侵物种。种植实践发现,在零下5℃低温,生长点就会被冻死,北方难以越冬。

政策措施建议

充分发挥油莎豆产业战略作用。油莎豆作为新油源作物,具有高油高产、耐旱抗逆,可在沙土地推广种植,具有替代大豆油脂的潜力。建议把油莎豆作为替代大豆进口的战略性新油源作物,编制全国油莎豆发展规划,把握发展方向,制定有关发展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油莎豆是粮油兼丰作物,建议设立油莎豆生产示范基地试点,新增每亩面积按150元(采购种子)给予发展补贴。将油莎豆收获机列入农机补贴目录,加快机械化普及。

强化油莎豆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产学研集成攻关,形成国际领先的油莎豆全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油莎豆新品种,研发油莎豆有效成分深度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提高产品加工效益和效率。

加快油莎豆生产新技术推广示范。将油莎豆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内容和工作任务,支持建设5?10个规模化油莎豆种子繁育基地,建立20个绿色高产示范基地,加大油莎豆新品种和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建立节水灌溉为核心的绿色生产投入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国际供给来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沙化土地丰富,干旱严重,具有巨大的油莎豆发展潜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发掘、品种培育、典型示范、产业标准化与推广,在“一带一路”开拓油莎豆生产,扩宽油料进口来源国家。

(报告撰写人:张学昆、许本波、赵永国)

猜你喜欢
莎豆油莎生产
油莎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油莎豆种植与收获机械技术装备研究现状
外源激素对干旱胁迫下油莎豆生长、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秋水仙素诱变对油莎豆出苗率及品质的影响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莎豆ACE抑制肽的工艺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油莎豆在河南实现亩产858公斤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不同水分处理条件对油莎豆叶片生理指标及块茎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