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区域实践

2021-05-31 12:27惠兰
江苏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课程教学

【摘 要】小初衔接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从全面质量观的视角出发,以全面育人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以精准适需为旨要设计课程内容,以多维推进为旨向开展课程实施。教学研究的紧密联动、教学方法的贯通融合、学习方式的升级转型,能够让小初衔接的课程教学有效落地,为开展小初衔接课程教学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区域样本。

【关键词】小初衔接;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11-04

【作者简介】惠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苏州,215004)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让学生享受完整、贯通的九年一体化学校生活是高质量义务教育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自2016年起,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启动“贯通·融合·协同:小初衔接的区域实践”项目,从理论引领、机制创新、研究实践、评价导航、整体保障等维度对义务教育一体化进行顶层设计与全面思考,经过五年的实践摸索,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质量保证的小初衔接的区域实践样态。课程建设注重全面育人的课程设置、精准适需的课程内容、多维推进的课程实施,确保区域实践改革的精准与落地。教学实施注重教学研究的紧密联动、教学方法的贯通融合、学习方式的升级转型,努力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区域实践方式。

一、全面质量:小初衔接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定盘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意见》中“质量”一词成为高频词,共出现了28次,足以说明国家对义务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意见》中所说的“质量”,是一种全面质量观,包含: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全面质量观照下的小初衔接课程教学一体化强调课程教学视域下五育并举的“贯通衔接”和“有机融合”,关注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换言之,以全面质量观作为小初衔接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的根本价值观,是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良好路径。

二、全面·精准·多维:小初衔接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指南针”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面育人的载体,也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建设是义务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小初衔接的一体化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上以全面育人为旨向,在内容安排上以精准适需为旨要,在课程实施上以多维推进为指南。

(一)以全面育人为旨向的课程设置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即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因此,在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进程中,课程设置坚持以全面育人为旨向。

我们遵循“基于国家课程、补充区本课程、适度校本课程”的原则进行小初衔接的课程设置。由12所初中、20所小学组成的小初衔接试点联盟校基于小学与初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方法、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课程“一体化”的融通与对接。创生小初融合课程资源群、“苏·慧”线上课程,在“区本课程”教学单位时间内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各联盟校还基于实际,设计、研发校本特色“一体化”课程,有力补充并丰富“衔接”课程的外延。

以区本“苏·慧”线上课程为例,课程建设涵盖全学科,以“发展性”为研发要义,以“专题化”“模块化”“衔接化”为呈现方式,为六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服务。如语文课程关注文体学习策略及阅读素养提升;数学课程瞄准学科素养发展关键环节,分类涵育;英语课程突出指导实用性学习技巧;科学课程意在丰厚学生科学素养;信息课程精心创设主题情境,聚焦信息化能力;体育课程直指核心力量训练,全面强化学生身体素质;音乐和美术课程呈现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与创造性,涵育学生艺术素养;德育课程重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桥梁”架设到学生心田。在实践中,课程育人、全科育人、五育并举始终是“苏·慧”线上课程的核心要义。丰富的课程陪伴着学生自主、自由、自能地前行。截至2020年年底,“苏·慧”线上课程共上线138节,学生的线上学习量达144588人次。

(二)以精准适需为旨要的课程内容

从课程内容的维度来看,义务教育课程教学一体化旨在实现小初教与学目标前后的贯通、教与学内容的自然对接、教与学效果的融汇通达,切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准确掌握当前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需求,我们针对小初学段“学”与“教”的现状展开了广泛调研,征集初中教师对小学课程、小学教学、小学毕业生发展的建议,结合市、区相关监测数据对小学生、初中生素养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梳理出主要问題,从而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精准适需为旨要设计课程内容。

小初衔接的课程内容基本从“贯通、对接、融合”三方面进行研发:贯通是指厘清学段教学目标,实现小初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对接是指梳理必备知识、方法与能力,实现小初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构化;融合是指从知识能力、态度方法、情感心理等全面育人维度打通空间、融通标准,实现小初教与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的衔接化。

以区本研发的小初融合课程资源群为例,我们基于学生发展规律,从知识能力、方法态度、情感心理等角度给予学生“衔接”成长的有力帮助。概言之,适应现实需求、有机融通、上下贯通的课程内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一体化发展与提升。

(三)以多维推进为旨向的课程实施

小初衔接的课程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实施上,我们通过“亲密携手”“线上+线下” “专题+渗透”“由点及面”等方式方法,让课程建设有序落地。

1.“亲密携手”的同频共振。

小初衔接的课程实施得到区域初中、小学的普遍认同和主动参与。初中根据本校初一新生的学情实际选择与优化“入学周”“入学月”“入学季”课程资源群,开展“伸出手”活动,温暖关心每一位踏进中学大门的学生。初中教师与小学班主任、任课教师面对面的“恳谈会”活动成为拉近学生“成长距离”的有效路径。小初携手开展课程实施,亲密无间、心手相连,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2.“线上+线下”的组合发力。

小初衔接的课程实施不但有线下的“深耕广积”,更有“线上”的“丰富自主”。区本“苏·慧”线上课程、校本“苏·慧+”线上课程正是基于“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姑苏区分中心”建设的优质课程资源。每个线上课程都由精心研制的“导学稿”“在线直播”“课后评估”“课程答疑”“我要评价”等模块组成,每一位参与的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型,更能促进育人方式的全面升级。

3.“专题+渗透”的多维路径。

小初衔接的课程实施既有在国家课程实施中的常态“渗透”,也有拓展实施的“专题”设计,开辟了“专题+渗透”的多维路径。面对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可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整合运用,渗透实施;可每周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集中授课。灵活多样的选择使教师获得更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由点及面”的逐层推进。

小初衔接的课程实施,我们不仅在“点”上下足功夫,更在“面”上普遍着力,坚持“由点及面”的逐层推进。如从实施主体的角度,我们建立试点联盟校,明确核心定位、职责及要求,引领市、区整体推进;从实施资源的角度,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专任教师联合研发相关课程规划、方案、样例等,引领苏州市、区、校自主创构,外省、市、区卷入跟进,辐射带动使教师拥有更清晰的研究方向与更有力的教学行动。

三、联研·助教·强学:小初衔接教学一体化落地的“航向标”

小初衔接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促使教学的有效落地。紧密联动的教学研究、有力助“教”的教学指南能有效推动学习方式的升级转型。

(一)紧密联动的教学研究

在日常教学中,小初学段教学研究割裂的现象仍然存在。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初中教师也不了解小学都教了什么,对学生的习惯、能力状况如何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教学衔接出现诸多盲区。紧密联动的教学研究是打破壁垒的有效手段,这里联动的载体就是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基于全面质量提升的义务教育一体化教学研讨展示活动”。五年来,我们举行的分阶段、有主题的推进活动达50余次,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一起参与全学科、全领域的同题异构,共同开展教学交流,进行实践碰撞。课堂全部打开,研究全部开放,基础、习惯、能力、方式、情感、心理、需求等成为小初共同的话题与研究的目标。

(二)有力助“教”的教学指南

小初衔接教学落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进行教学落地的关键是明晰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学什么”,二是“教、学到怎样的程度”,三是“怎么教、学”。为让小学、初中的教师在教学中打破学段阻隔,保持教与学的一致性与连续性,我们研制了《小初衔接学科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全学科覆盖,达成教学方法的贯通融合。《教学指南》引导教师整体把握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特点与方法等,明确小初衔接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资源开发、作业设计要求及教学评价建议等问题,为小学和初中教师教学的有机统一提供参照与指导。

以《教学指南》中的语文学科为例: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分析小学、初中在学科教学上的分割点,如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存在盲点、断点、交叉重复等问题;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存在不融通现象。另一方面,着力“問题解决”。一是回到原点,从课程标准中寻找一体化教学依据,促进小初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序列化发展,即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三、第四学段的目标表述进行梳理,前后比照,厘清小初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实现学生能力、学力发展的序列化。二是瞄准重点,从教材中寻找一体化教学价值,梳理出小初语文知识、方法的具体结构和落点,即研究与把握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理念,理清学段间的联系与区别,明了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梯度,站在回顾梳理已学、为新学铺垫的角度设计教学,教与学的内容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有效实现学段衔接。三是打通断点,从互动中寻找一体化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即通联研制小初语文质量评价标准,以“评”促“教”,以“评”导“学”,促进教学深度融合。

(三)升级转型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初衔接的教学要坚持并充分体现学生发展立场。课程建设、教学创新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循序渐进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保护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培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其长远发展奠基。

我们研制了《小初衔接学科学法指导》(以下简称《学法指导》),旨在比较小学与初中课程知识特点、学习方法和学生思维习惯的不同,解决小初衔接阶段学生在学法上、心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学法指导》供学生自学所用,不断完善与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节奏、心理调适、综合能力等,实现小初学段衔接的无缝融合。

小初衔接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区域实践,尝试打破学段壁垒,衔接学段断层,探索构建“贯通·融合·协同”的小初衔接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创建一条新路径。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