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链 巴蜀大地皆风景

2021-05-31 10:32范吴瑕
当代党员 2021年9期
关键词:巴蜀双城成渝

范吴瑕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一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杜甫草堂闻名遐迩,一部《红岩》让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成为游客慕名之地……散落在巴蜀大地的人文资源,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让人无比向往。

四川与重庆,共享一个生态圈,一个温和而沉静,一个刚勇又热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交相辉映。两地站在“一条线”上整体谋划,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跨区域融合发展,串珠成链,变“一处美”为“处处美”,让巴蜀风韵更加流光溢彩。

谋定后动,笃行致远。迷人巴蜀,活力四射;文旅活水,涓涓而来。

融“活”巴蜀文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首《峨眉山月歌》,描绘了一幅巴蜀旅行图。

四川与重庆,文化厚重,资源丰富,不但经济联系紧密,而且地域文化相似,具有深厚的文旅合作基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川渝两地的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巴蜀文化的支撑,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为两地共识。

一子落,满盘活。2020年4月29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召开,标志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高标准谋划,高站位起步,川渝文旅融合逐渐走深走实。“4月,我们在重庆召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三次会议,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1年重点工作方案》进行审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规划指导处副处长许雨表示,两地正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将打造以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经济带。

合作,落地有声。2020年5月16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自由行”活动在两地同时启动,川渝两地近200家旅游景区推出120万张免费门票。

“这样的活动太好了。”成都市民林丽仍然记得去年自驾到重庆武隆游玩的情景,“不仅门票有优惠,还有路线规划,我们玩得特别开心。”

如今,互为最大客源地的川渝两地聚合效应不断显现,双方在打造“成渝地·巴蜀情”品牌,推进“智游天府”、“惠游重庆”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等方面成效显著。

以巴蜀文化为纽带,川渝文旅部门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进一步激发川渝文旅发展潜力,真正实现“双城双赢”。

文旅精品“点睛”成渝

春风和煦,阳光正好,重庆市民刘佳计划带着家人沿长江上游黄金水道来一场生态文化之旅。刘佳口中的线路正是四川联动重庆推出的8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这些精品线路主要是围绕红色旅游、生态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主题来打造的,未来还将不断延伸拓展。”许雨道出了巴蜀文旅精品线路的设计内涵。

川渝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孕育了独特的巴蜀文化,为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提供了卓越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相邻区域的多个景点相串联,更加契合了川渝群众的深度文化体验需求。刘佳正是看中了这种深度文化旅游带来的舒适体验。

让川渝两地群众动心的还有全新的红色文化旅游。

“今年,成都文旅集团旗下的成都中青旅通过提炼天府文化、巴渝文化,以成都东部新区为核心,设计打造了多条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成都中青旅项目负责人梅意铭说,这些线路能辐射整个川渝地区,为两地游客提供更多文旅产品。

川渝联动,共推文化旅游精品,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有力支撑。2020年9月,成都文旅集团旗下的西岭雪山景区与重庆武隆仙女山景区正式签约,共同打造雪山飞“武”文旅品牌。

“西岭雪山是‘成都之巅,武隆仙女山被誉为‘东方瑞士,二者组团,在文化、旅游、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合作,将雪山飞‘武打造成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成都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岭雪山运营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吴凌楠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风光壮丽、底蕴丰富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色添彩,向八方游客展现了双城文化之美。

创新赋能“文旅+”

在巴蜀大地,宽窄巷子、解放碑、峨眉山、洪崖洞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景观已成为两地的旅游文化名片,吸引着万千游客纷至沓来。

可巴蜀文旅的魅力不止于此。

2021年初,由成都文旅集团打造的“重构——成渝双城跨媒介艺术展”为人们带来了一场科技与艺术感俱佳的美学盛宴。而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来自成都和重庆的12位影像艺术家从不同视角展现了成渝两地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艺术延伸着文旅融合的链条,也丰富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内涵。

立足巴蜀文化,文化旅游与各行业、各领域广泛融合,催生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场景、优质的文创产品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

沿着成都宽窄匠造所蜿蜒的红色楼梯向上而行,时尚而富有设计感的外观让人眼前一亮,而嵌入的多元有趣的消费场景,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文化创意就是文化生产力。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关键是创新。”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魏湘军一语中的。当前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新特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势必要找准文化内核,激发企业主体在共推文旅深度融合中的内生动力。“由川渝两地文创企业、设计高校、景区、产业园区等组成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联盟,整合了文创产业链要素,实现了两地资源共享。”

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梵木文化产业园处处透露着文化创意:“文旅+科技”模式,实现了音乐、艺术、设计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园区还积极与重庆合作,将梵木品牌向重庆输出。”正火传媒集团总经理、梵木文化产业园负责人杨生透露,梵木已在重庆南山落地乡村振兴改造项目,目前处于规划设计阶段。

巴蜀文化“走出去”

一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不但串起“雙城”,让景区互联、游客互通、消费互动,更让巴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

2020年,成都文旅集团主动谋划,让富有老成都文化特色的宽窄巷子牵手别具吊脚楼风情的洪崖洞,文旅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随后,成都文旅集团又联合重庆贰厂文创公园及洪崖洞开展了“远亲不如近邻”成渝双城互动活动,成功推出“宽洪大量”和“贰人世界”的“CP”合作。“成渝两地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城市互动营销活动,能让游客切身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成都文旅宽窄巷子品牌媒体部负责人黄晓娟记忆犹新,“宽窄巷子作为成都地标,还亮相了2020重庆商圈购物节。”

购物节上,极具成都休闲特色的盖碗茶、人见人爱的熊猫娃娃格外吸人眼球,这些满载成都特色的产品让重庆市民增强了对成都的了解。

以点扩面、双城联动、互相推介的形式,让成渝乃至全国游客不仅对成渝两地的特色文化、特色美食、特色品牌和特色消费场景有了深入的了解,还深切地感受到两地“合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文化氛围。

“巴蜀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文化认可度高,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一体化的现实需要。”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宣传推广处有关负责人说,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主要是让巴蜀文化“走出去”,而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是“走出去”最直接的方式。

脚步不停,力度不减。今年川渝两地还将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联盟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载体,共同推介巴蜀产品。据了解,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覆盖四川21个市(州)和重庆38个区(县),两地文旅部门、文旅企业、文旅协会和天府旅游名县将共同参与,培育区域文化品牌,联合举办展览,让巴蜀文化“走出去”的动能更足。

共建经济圈,巴蜀文化行。如今,多元的巴蜀文化与文旅新业态在巴蜀大地相互交织,处处展新景,处处有活力。

猜你喜欢
巴蜀双城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