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 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2021-05-31 10:32马晓燕
当代党员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济带产业链长江

马晓燕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证明,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及上、中、下游要围绕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和价值链分工,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形成全方位沿海、内地沿边和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准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加快培育高水平开放新动能

一是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沿江省市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集聚发展、引领发展和辐射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经济腹地和战略空间,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和长江经济带周边区域的产业承接、协作与转移,以及物流、金融、贸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构建通江达海、连接亚欧的交通网络,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建设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自贸试验区。

二是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培育以重庆、成都、武汉为代表的更多内陆开放新高地,提升内陆和沿边对外开放水平。沿江省市要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同时,还要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以有效应对全球经贸格局变化引发的潜在的经济、产业和金融风险。

三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把握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技术、资金、管理、市场信息等优势,上游和中游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以产业链为整体,结合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搭建区域间产业转移促进服务平台,引导长江经济带地区间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推动产业组织区域化,促进企业生产的产业链整合和环节集聚,促进长江下游产业梯度转移、上游和中游产业有序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实现产业協同互补。

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一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引领长江经济带全方位开放。继续统筹加快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的步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以重庆、武汉、上海等经济带上的关键城市为突破口,推动中欧班列(渝新欧)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促进中国与亚欧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发挥相关重点省份在衔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开放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代表的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进一步加强重庆、云南等重点省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大幅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连通性。

二是高水平开放带动,建设高质量双循环平台载体。把握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有利形势,通过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自贸试验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点边境口岸等,打造若干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对外开放高地。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探索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体系,使自贸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高新区等开放平台成为长江经济带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重要平台载体。

三是要素升级,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将国内要素质量升级作为对外开放新优势,高端切入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的高端竞争。把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作为重要突破口,依托5G技术,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支持信息技术外包发展;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与融合应用,培育一批数字化制造外包平台,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等新业态;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依托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和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跨境电商和数字服务出口。

四是优化基础设施,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和物流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沿江、沿海天然良港众多的核心优势,以江海联运为重点,加快推进沿江重要港口多式联运体系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沿江中、上游城市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全力提升产业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提升国际竞争力。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发展水平为核心,将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科研、人才、资源等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强化经济带上、中、下游的互动协作。进一步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做优做强一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增强对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的吸引力。以绿色发展倒逼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上、中游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目标,提升流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趋势,多维度构建合作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平台,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合作,利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市场,构建资本密集型产业链。深化工业领域开放合作,以产业链为整体,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

三是拓宽产业链,推动产业体系优化重构。以产业链接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构建区域间经济的高度紧密联系,拓宽经济腹地。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的能力,以枢纽体系完善促进要素集聚、以要素流动引领物流合理布局、以物流发展推进产业供应链整合、以产业供应链整合培育新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和新旧产业重构,提高长江经济带产业在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四是实施“海外拓展工程”,拓展产业链发展新空间。围绕“走出去”战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实施“海外拓展工程”,拓展产业链发展的新空间。通过收购、租赁、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合作开发。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积极开展跨国并购和产业链整合,引导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承包工程市场。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国际经贸与物流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经济带产业链长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长江之头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产业链春之奏鸣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