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花事

2021-05-31 20:27文猛
当代党员 2021年9期
关键词:荒坡海生花事

文猛

村庄没有花事,村庄只有农事,那是很多年前的永共村——重庆市开州区镇安镇永共村。

永共村的村名是张海生告诉我们的,除了村上的老人,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喊这个村庄的名字了,纷至沓来的游客都是奔着村里的盛山植物园来的。

盛山植物园四季花开,园主张海生四季都忙,最忙的时节要数过年的时候。冬天,除了梅花、红火棘,植物园没有更多的花,更多的花开在心里,那是开在人们心中的盼望过年的“花”。

2020年12月24日,开州第四届年猪文化旅游季正式开幕,张海生早早地选好了6头肥猪,给它们披红戴花,象征六畜兴旺。除此节日外,植物园每年还要举办很多的文化节,如玫瑰文化节、油纸伞文化节、桂花文化节……

一个小小的村庄,举办这么多洋气的节日,吸引这么多游客,我们不禁要问:这还是当初那个小村庄吗?

“当然!”张海生觉得,尽管现在他的身份是盛山植物园园主,但他永远记得自己是在永共村长大的。

他清楚地知道,若是在几十年前,自己把一坡地都种上树木、种上花草,是会被全村人责骂的。一个农民不在土地上种庄稼,不干农事干花事,那还是农民?那还是本分?

乡村看重大地上的花事,在很长很长的时光格上,乡村的花事是那些庄稼花,那是乡亲的一日三餐,那是身上的温饱。在乡亲的视野里,大地上只有一种植物,它们的名字叫庄稼,庄稼之上是生存和生活。事实上,乡村大地上开满了比庄稼花更多的花,所有的花都在寻找自己花开的季节——你方开罢我登场,开满村庄所有的季节,所有的山野。

张海生的老家在永共村李家坝。说是坝,其实就是一片荒坡。张海生从小在荒坡上长大,早些年,荒坡上还有零星的田和地。那時,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荒坡上的田地开始荒芜,漫坡丝茅草、漫坡荆棘丛,成为村庄一块揪心的伤疤。张海生心疼那片坡,更心疼村里看着他长大的老人们,老人们没有心思和力气种地,成为村庄望天的人。

张海生在18岁时离开村庄,在外打拼多年,在开州城里开了自己的电器公司,但从小喜欢种花种树的他,最大的梦想却是把老屋周围的荒坡开垦出来,种上树,种上花,圆他多年的植物梦。

1998年,公司员工突然发现他们的总经理张海生一有空就赶回老家永共村。张海生每每回到公司,满脸都是疲惫,身上尽是泥点。

老总在干什么“私活”?大家悄悄跟着张海生,发现原来他们的老总在老家的荒坡上种花种树。

2008年,张海生在自家责任地上种满了花木。那些花草树木,平时就交给村里老人管护,让老人们有了庄稼之外新的“活路”,让乡村的土地有了比庄稼更有收成的“庄稼”。

村里干部找到他:“海生啊,种树种花可以挣钱,你能够带着我们村里人一起干吗?”

村干部的请求让张海生格外激动。

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后,张海生干脆把公司交给妹妹管理,然后把李家坝上的几百亩土地流转了过来,建设他谋划已久的乡村植物乐园,带领群众去耕耘土地之上、庄稼之外的村庄花事。

让村庄开满鲜花,让乡亲们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中跳脱出来,在自己的田野上种鲜花,让城里的人们到村庄看鲜花,成为张海生的梦想。

让上百亩荒废多年的山坡开满鲜花,这是一种超越庄稼的全新耕耘。开垦、修筑堡坎、建设道路、移土培肥,尽管全村100多名留守老人有了家门口的工作,但大家扛起锄头时还是少不了怀疑的眼光。他们跟着张海生一起在荒坡上种上鲜花和各种珍奇植物,同时也担心土地上不种庄稼,难有秋天的收获。最心疼的是张海生的母亲,说儿子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现在又回来刨土地,图个啥啊?

张海生给自己的植物园取名“盛山”,盛山是开州城边的名山,张海生把盛山的名字搬到自己的植物园,看中的是那个“盛”字。

听说哪里有名贵花木,他就赶过去。张海生到处布置“眼线”,让那些散落各地的花草树木走进了他的植物园。他在汇集各地奇花异草的同时,把铁犁、铁耙等农具也全部汇集到植物园,建起了农耕文化园。

在张海生的乡村花事图上,盛山植物园引进栽培了近万种绿植花卉苗木品种,其中国内外珍稀品种达300余种。整座植物园根据李家坝天然的地形地貌,以中式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与湖泊、岩崖等巧妙融合,山水楼台,错落有致,迂回幽静。

“乡村旅游不是让人来看看就算了,要想办法把人留下来,变着法儿让人还想来,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活!”这是张海生的乡村花事“生意经”。

话经典,花鲜艳,人从哪里来呢?

搞活动,搭平台,做餐饮,展民俗,忆乡愁。植物汇聚到植物园,心更要汇聚到植物园。

春天的时候,植物园举办玫瑰文化旅游节,成片的玫瑰花芬芳吐蕊,竞相绽放,让远远近近的游客踏青赏景。

秋天举办油纸伞节,汇聚各地丰富多彩的油纸伞,在天空,在花丛,在草坪,在花道。伞骨为竹,竹报平安,节节高升。

第一场瑞雪下来,张海生把三峡种种民俗搬到了植物园空地上,作为冬月末、腊月初举办“年猪文化节”的序曲,让喜庆的锣鼓响彻南河两岸,让慕名而来的游客重温乡村民俗。

植物园火了,更火的还是村里的群众。

“别看我今年都快六十岁了,但在这里‘做活路,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收入,这可是我们这些老农民最好的‘活路!”刘老汉一直跟着张海生在景区种花,已经算得上是位花卉养护专家,很多外地山庄高薪请他去种花,刘老汉都拒绝了。他说:“我得先把自家土地上的花种好。”

像刘老汉这样在景区固定工作的村民有几十位,这些当年村里的庄稼老手,如今成为各地植物园抢手的“花匠”。靠着景区挣到钱的村民不止他们,连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来加入种花的行列,说在家门口打工更踏实。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五一节吧,上万游客汇聚到植物园,我把植物园安排不下的游客介绍给景区周边的村民,挣得最多的一户仅3天就收入了1万多元,靠的就是自家的农家菜和土货。”张海生觉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一起通过乡村旅游这门“活路”过得更好,让鲜花开满整个村庄。

曾经长满庄稼的乡村如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农历上的农事变成了今天的花事,乡村的季节变成了今天的花季,各种各样的花都像赶集似的汇聚到盛山植物园。

乡村有了比庄稼花更饱满的收成,乡村有了庄稼花之外更幸福的花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海生说他要带着村庄的群众在植物园举办更多的乡村节日,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花开盛山,如愿盛山!

猜你喜欢
荒坡海生花事
红色马栏
晋源四月花事忙
养牛伯脱贫纪事
拾一抹春意,书一笺花事
陌上花事浓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 and its 5′-upstream region cloned from the arachidonic acidrich microalga Myrmecia incisa Reisigl (Chlorophyta)*
如何提高荒坡造林成活率的探讨
治理荒山、荒坡与农村经济改革
A Fe-Ni-Cr system filler metal for brazing of stainless st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