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研学品牌建设

2021-06-02 18:59陈小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陈小冰

摘 要:“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当今博物馆最关注的问题,博物馆人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束之高阁的文物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使博物馆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主力军、提升公民素质的社会大学、激发青少年儿童求知欲的场所、中华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传承基地。强化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主要形式是通过开展研学活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积极申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蓝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品牌,创新博物馆研学模式。文章通过探讨博物馆研学工作背景、开展研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研学课程设置等,阐述了南海博物馆在研学工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具有南海文化特色的研学品牌和开展工作模式。

关键词:研学品牌;博物馆教育;蓝色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博物馆研学”热潮更进一步。各地教育部门、文物部门纷纷联手出台相关政策,各学校研学旅行团队如夏日热浪,一波波涌进博物馆,有些博物馆是措手不及,有些博物馆如鱼得水,有些博物馆急中生智。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研学是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群体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福利曾说:“品牌战略是新时代博物馆研学的必由之路;打造博物馆研学品牌是新时代的呼唤;推出博物馆研学品牌时不我待。”可见,推进博物馆研学工作发展,提升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创新已是势在必行。

我们先来了解下博物馆研学的概念。赵薇在《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化考察类活动刍议—以唐山博物馆“文化之旅”活动为例》里提道:“博物馆研学是指在博物馆专职教育人员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处理解决问题的博物馆学习活动。”再来了解下中小学研学概念。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的有计划、组织的安排学生,通过集体旅行方式开展的新形势下博物馆文化考察类活动、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从以上两组定义,笔者发现,一是“研学”活动的兴起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二是博物馆、学校、教师、旅行机构在中小学生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角色意义各不相同。三是博物馆研学是集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于一体的校外教育活动。

博物館凭借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中小学研学旅行参观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将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既增加了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目前,研学旅行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关键期,这对于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是机遇,各地博物馆应把社会教育工作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推出更贴合中小学生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建设博物馆研学品牌,推动文旅融合进一步发展。

博物馆积极发挥教育功能,依托馆藏资源,搭建文物与青少年间的文化桥梁,让沉浸在岁月中的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经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手、嘴、脑,变成活灵活现、实实在在、趣味横生的研学课程。但每个博物馆的人力、资源、空间等方面各有不同,如何让博物馆充分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减少劣势比重,打造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研学品牌,让中小学生研学不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形式工程,而是“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意”地开展博物馆研学活动?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围绕展览、藏品、地域特色,着力做好博物馆研学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具有南海文化特色的研学品牌和开展工作模式。

1 注重研学课程开发中对馆藏资源的挖掘与提取

研学课程开发中,以馆藏资源为依托是基础。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宝库,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南海博物馆是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博物馆。在馆藏资源的挖掘工作中,南海博物馆根据现有的展览体系,以“打造蓝色国土教育课堂”为定位,开发了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水下考古和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海上丝绸之路四个模块主题的相关课程。在四大模块中,南海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以此为框架,逐步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寻找课程灵感,循序渐进开发研学活动项目。在南海人文历史模块设计了“我们的《更路簿》”“做海人”“我的海军梦”等,南海自然生态模块设计了“‘宝贝总动员”“五彩珊瑚礁”“海岸卫士—红树林”等,水下考古模块设计了“我是航海家”“我是造船师”“我是考古家”等,海上丝绸之路模块设计了“以扇会友”“跟着郑和下西洋”等研学课程。以“‘宝贝总动员”为例。这一研学课程中,社教工作者深入挖掘本馆“南海拾贝”原创展览资源,主要从“宝贝课堂”开始,通过图、文、物的展示,介绍南海贝类的生存家园、栖息繁衍在南海的7大贝类家族、贝类家族成员成长情况等一步步了解南海“宝贝”的故事。“‘宝贝总动员”研学课程获得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专业委员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2015—2019年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活动”优秀课程。

2 注重研学课程的设置理念

博物馆教育课程,是博物馆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育人标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与学校基础教育和家庭人生教育有机融合,针对目标人群设计开发的系列课程。博物馆研学课程则是博物馆教育课程中,针对青少年开发的研学课程。研学课程的开发应紧紧围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应有别于学科课程,有别于分科课程,有别于必修课程,有别于基础课程的开发要求,应是拓展性和研究性,可选修的一种特色校外教育课程。因此,它更强调的是跨学科的融合、参与者的兴趣和激情、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也更关注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国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科学艺术、人文精神的融合。南海博物馆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研学课程设置的理念,在课程设置和开发过程中强调“学习者中心”原则,突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定位,探索更科学合理的研学工作模式。

注重分众理念和分龄课程设计。6岁至18岁的中小学生是研学课程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语言、认知、智力发展和对社会的需求、对情感的需求等因年龄不同也会情况不一。南海博物馆在推出研学课程时,均设置明确的学龄段,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校本科目、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环节,使学生更易联系校本课程,学以致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会先实施以南海自然资源为主题的课程,体现趣味性和故事性。如“海岸卫士—红树林”研学课程中,设计红树林小剧场,学生们可以看话剧和自导自演话剧,通过秋茄、桐花树、木榄等植物的角色对话,使学生深入了解红树林的科类、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宝贝总动员”课程中,设置“宝贝”挂钟、“宝贝”磁盘画等“动手”环节,引导学生玩着学、学中玩。对于高年级学生,更注重实践性和探索性,如“我是航海家”研学课程中,我们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会增加摩尔斯密码解密探索、时区(地理知识)、利用过洋牵星术测算地理纬度、破解航海中的“摩尔斯电码”等探究环节。

注重青少年教育中的情感互动。博物馆的教育不是教条和被动的,而是博物馆的社教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有温度的互动过程。南海博物馆在开展研学活动中利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交流,激发学生对博物馆活动的热爱。例如,在“南海文化进校园”研学活动中,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给学生的一封信”为“见面礼”提前寄给学生,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博物馆的概况,并启发学生将活动后的思考与收获以回信方式,告诉博物馆这位“南朋友”(南海博物馆的昵称)。在回信过程中,学生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温习,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升华了对海洋保护、对蓝色国土保护的爱国情感。以“南海传播官”为主题,对参与研学活动后的学生进行采访,引导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对信息的深加工和输出,提炼学生对研学活动更深层次的感悟,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做一名爱国教育、海洋保护的倡议者,树立其正确的民族观、世界观。

3 信息化对研学工作的“神助攻”

在信息化时代,博物馆的研学课堂不再只是展览、手工、角色扮演等传统环节,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数字化、物联网+等形式,创造研学形式的更多可能性。例如:南海博物馆打造的蓝色国土VR课堂,主要通过VR设备、终端控制系统,利用互联网、VR虚拟空间、交互技术、沉浸式体验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小学生博物馆研学探究活动。在“我是造船师”研学活动中,学生先通过VR观看3D视频,了解蓝色国土VR课堂的介绍和意义,继而引出南宋时期远洋海外的福船,学生通过VR体验感受福船船体结构,VR互动体验造船过程,选木材—伐木头—加工成船体的构件—进行拼装—组成福船—下海航行,整个流程使学生通过沉浸式的体验,真正感受到古代造船技艺之高超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VR课堂体验既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满足,又增强了研学的趣味性。

4 研学工作需要经费保障

作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体现,博物馆研学活动在研究、组织、实施等各环节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南海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做好项目谋划,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2017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商请推荐“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函》(教基厅函〔2017〕2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25号)精神,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议、营地实地核查及综合评定,命名了204个单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南海博物馆位列其中。南海博物馆积极研究制作项目申报书,获得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资金支持,并专款专用于博物馆研学课程的策划实施工作中。2018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为下一年的项目获取了资金保障资格。从南海博物馆的经验来分析,博物馆研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研学资金的保障,要想获得持续不断的资金保障,则要求博物馆重视研学品牌建设,突出博物馆研学的独特魅力,增强博物馆研学工作影响力。

5 注重研学项目资源的均衡化和重点倾斜

博物馆研学活动不仅指的是学校组织学生团队到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笔者认为还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着展览和活动走进校园开展“第二课堂”。研学项目不仅是场馆内开展,还应该大胆“走出去”。南海博物馆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去实践的。“南海文化进校园”作为南海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的研学品牌项目,已经走进了全省32所学校,既有公立学校、又有私立学校,既有市县重点,又有乡村学校,既有双语学校又有传统学校。我们注重研学项目资源的均衡化,力争使不同背景的学校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同時又侧重把博物馆资源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更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进校园,例如我们会在这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基础、年龄段做出相应的活动调整,并设置更多的互动问答活动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接受程度,这种“因地制宜”的研学活动方式受到了很多学校的赞许和肯定。

6 结语

经过3年多的研学工作探索,南海博物馆在博物馆研学工作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在研学品牌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认为在博物馆研学品牌建设既要考虑到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实现博物馆文化旅游质的飞跃,又要考虑做好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功能,实现研学产品的创新思路和研学品牌的建设。注重整合社会资源、运用高新科技、避免研学产品的同质化、重视青少年团体的文化需求方向,不断促进博物馆文化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彦平.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研学旅行和博物馆公众教育[N].中国文物报,2019-11-22(008).

[2]周婧景,郭川慧.博物馆“研学旅行”定义及其理解[J].博物院,2020(5):89-95.

[3]黄璐.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研学产品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6):11,13.

[4]刘璐.回应新时代呼唤:博物馆研学聚焦品牌扬帆起航—全国博物馆研学旅行培训暨优秀课程与优秀线路交流会综述[C]//中国博物馆协会.2019年中国博物馆文集汇编:下,2019.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
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课程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际沟通理论视角下的博物馆讲解探析
博物馆教育领域馆校合作互动的探讨
浅析上海自然博物馆儿童语音讲解内容开发初期调研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海报设计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