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完家乡的模样

2021-06-02 17:29王娇蓉
现代苏州 2021年8期
关键词:江南苏州艺术家

王娇蓉

最好的苏州,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成就了江南文化。

李亚琴(号莲海),女,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版画院特聘画师。作品曾应邀在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巴西、韩国等地展出,并为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学院等收藏。

李亚琴生在苏州、长在苏州,苏州的大街小巷是她的血脉经络,苏州给了她充满文人气的土壤、传道授业的恩师和展露才华的机遇,她也用自己的创作描绘苏州,在她的作品里,苏州是舟、是塔、是佛、是莲,但任何的形象似乎也画不完家乡在她心里的模样。

苏州很大,大得能容下千年的文脉传承,苏州也很小,师承至此,小得凝成毛笔尖上一滴浓墨。

李亚琴自幼成长在人文底蕴深厚的环境中,又蒙良师指点,为了表达自我,她创作过版画、书法、国画、紫砂壶刻面。现在的她,回归中国画创作,在画中更重意境和表达的深度。她说她要画到自己的极致,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她要把恩师的画品和人品传承下去,承前辈传统精髓,在创新中发展。

她要让更多人感受到来自江南、来自苏州的美,她要为下一代艺术家留一个诗画苏州。唯有这样,才能不负师承,不负家乡,这是她的责任与担当,也是这个时代下,所有苏州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

“在我眼中,苏州是最好的”

人民路西段的马医科巷里,坐落着清代学者俞樾的故居——曲园。李亚琴孩提时,家门口的小巷正对着曲园的粉白围墙。

“小时候,曲园的高墙里长着一棵白皮的树,好像是叫紫薇树,也不知道它在那里生长了多少年,才能那么高大,甚至高过了白墙。每年到了开花的季节,花簇压着树枝微微低垂下来,有时一阵风吹过,粉色的小花飘到墙外,安安静静地躺在青石板路上,我当时就觉得好美啊。后来,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没有一处能给我这样的感觉,每次从外地回到苏州的那一刻,我还是会觉得,苏州是最好的。”

那个年代的苏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粉墙黛瓦的江南。恬静秀美、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环境,给了李亚琴一个如诗如画的童年回忆和充足的精神养分。长大后,看过了更多山山水水,在她记忆里,留下最深刻烙印的,依旧是苏州那份江南独有的静美。

很多人会背“能不忆江南”,而不知江南在何处,在李亚琴眼中,苏州就是江南,苏州的种种文化就是江南文化凝练而成的缩影,她温软和煦,从不跋扈,却能用自己的美驯服世人。

“江南文化最重要的元素是人”

李亚琴读书时,书法家宋季丁先生正居于曲园,由于当时物资匮乏,谁送他宣纸他就极乐于为其创作,甚至常年在旧报、废纸上研习书法,直至潦倒而终。

彼时年幼懵懂的她并不能理解这样的执着和坚持,只是本能地被美吸引、被艺术吸引,自己摸索着练习书法和绘画。

初一时,学校聘请了毕业于中国美院的张纪度老师前来任教,一心热爱美术的学生和专业的美术老师,在当时都是非常罕见的。于是,每天下课后,李亚琴都会到张老师的办公室,对着石膏像写生,听他讲解透视、光影等专业系统的美术知识,这可以说是她艺术生涯的真正启蒙。

正式开始学习书法和中国画,是在亲戚介绍她与葛藤先生结识之后。

在李亚琴的印象中,去葛藤先生家,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做客”。每回,葛老先生都会准备一杯碧螺春,然后像对待朋友一般侃侃而谈,从中国书法的起源一直讲到一代艺术大师吕凤子,从何为中国式的美讲到如何通过运笔法则创造美。那些深厚的书画理念,和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的风范,影响了李亚琴一生。

创作之路并非坦途,所幸苏州自古是文人墨客的一片净土,因此李亚琴总能得到良师的倾囊相授和益友的提点帮持,至于更多互不相识的艺术家的探索坚持,更成为了彼此互相支撑的精神动力。包括她日后为什么拿起刻刀开始版画创作,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受了画家杨明义的提点。

“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苏州才有了这么浓烈的艺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他们的艺术造诣、他们的坚持、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们的文人风骨支撑着苏州千年的文脉传承,也造就了这样的苏州、这样的江南。”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李亚琴常说:“你问我江南文化是什么,我认为江南文化在苏州,就是所有苏州人的集体精神缩影,它最主要的元素,就是人,是苏州自古以来那些优秀的文人和艺术家。”

“江南文化滋养了我的创作”

创作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的过程,经过多年“废纸三千”的学习和创作,李亚琴希望提升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艺术的突破、个人的思考和内省的品性,最终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

将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对世间万物的情感凝结成作品,才能做到全然的自我表达,每个人的画都蕴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是不同时期的“自画像”。

翻看李亚琴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版画、传统书画还是紫砂壶刻面,其中总少不了江南的意象。在她眼中,苏州是浓缩了的江南,也是滋养她创作的源泉。

“江南在地理上来说可以包括很多地方,但要说什么地方最能给江南以柔软、儒雅的属性,我觉得就是苏州。我对苏州的感情不仅源于她是我的家乡,更因为她给了我精神上的滋养,是我生长出艺术灵感的土壤。苏州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也尽量用自己的创作去展现、去保留她在我心中最美的一面。”

李亚琴从来都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现在她依旧坚持创作和绘画教育,这一方面是感佩于葛藤先生、王歌之先生、潘裕钰先生、杨明义先生等众多艺术前辈的画品人品,希望那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艺术的内涵可以继续流传下去;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把审美教育普及到下一代,从而感恩社会、回馈家乡。

“打响江南文化需要开拓眼界”

少年学画时,老先生们总会跟李亚琴说:“看一流艺术品,可能成二流画家;如果只看二流的,那就只能当三流四流画家。”这句话一直被记在她心里,多年下來,她总结道:艺术家必须开拓眼光,多多去看更多的艺术形式,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一个艺术家眼光窄、格局小的话,是走不远的。

李亚琴认为,艺术家在学习时就该有天空包容万物的气度、大地承载一切的能力和水无我谦和的品格。以尊重的态度看待其他艺术家,从古今中外、各种形式的艺术中,吸收养分、充实自我,同时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作为苏州出来的艺术家,她一直把传承江南文人的艺术技巧和精神风骨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自然,这种传承不会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因为艺术家向来以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他人为创作法则。她相信自然流露而出的艺术创作是最动人的,也希望苏州艺术家们能在文化流转、生长的过程里,保持开拓、包容、学习、创新的态度,以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自然而然地去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由画及人,再映照到整个社会,江南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做到以开拓的眼界和格局,不断寻求发展与创新。经由这样自然发展的、符合人们对美的期待的文化,一定会拥有更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也一定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和得以载入史册的艺术大家。

猜你喜欢
江南苏州艺术家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