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江南文化的历史参与者与见证者

2021-06-02 17:29向煜
现代苏州 2021年8期
关键词:拙政园苏州园林江南

向煜

薛志坚,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主任。

锦绣江南,苏州尤最。这座被称为“最江南”的文化名城,承载着无数人对江南记忆与想象。而始于春秋,盛于明清的苏州园林,更是从古至今都是诗意江南的代表。

咫尺之间,再造乾坤。苏州的造园家们,运用独特的技法,在有限空间内设计出独有的园林建筑,再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以及运用大量书画、雕刻、碑石和各类摆件来反映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让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在苏州园林之中,我们读到了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品到了江南文脉独特的文化符号,悟到了江南人特有的自然观、人生观与生活态度。透过苏州园林之魅,我们也可以寻觅到江南文化的独特印记。

江南文化的再造属性

“江南文化当中的精致特性表现在了江南的人文生活之中,而集大成者便是这些苏州古典园林。”在薛志坚看来,江南私家园林之所以成为经典,背后蕴含着这片区域千百年来丰富的物质累积,以及江南生活习俗,是这些因素汇集起来的一种文化生活的属性表现。

明清時期,在交通便利、政治因素种种条件下,让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一带,成为了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中心,这也使得江南文化汇集了诸家之长,聪明的苏州人又将这样的“长处”融入到了生活,让江南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属性的表现,也成为了全人类的文明典范表现之一。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江南园林的精致是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的再造。这种再造超越了地域文化的专属性,它的影响不仅范围广,时间跨度也比较久。”在他看来,江南文化的精致,在园林身上的表现,分为古典园林与当代园林。

古典园林早已被历史证明,是每个时代最佳生活典范的代表,而当下的园林,则更应该是百姓日常园林式的生活。“这种园林式的生活既有传承古人隐逸思想的思考,进而营造宜居生活环境的追求实践,也有对古人智慧所汇集起来的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并且在审美进程中,具有一定历史截点特征,让其成为了一种艺术生活欣赏的作品,而不再仅是日常生活起居的环境。”

所以,江南文化的精致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这种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是日积月累的学习,以及环境赋予的习惯再造。而高于生活,则因为这里的起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江南这片区域的知识分子精英们,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属性——再造的属性,这是我们这片区域的文化特点。”

当下,苏州作为江南地域中一个非常有文化张力的城市,其将文化的精致融入到了生活之中,并且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比如刺绣,它是服饰上的装饰艺术,同样也是独立的艺术表现。再比如建筑艺术,建筑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园林中的建筑往往融合了思想家们的人生哲学,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表现在了建筑符合语言上,并融入到了生活点滴之中。

“正是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让江南文化不仅具有地域代表性,它更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具有强烈的传承性,其始终是灵与活的状态,因此江南私家园林和江南文化的精致,也成为了大众认知的经典和追求目标。”

园林背后的时代文化张力

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是游客们行走在苏州园林中最大的感受,“这是苏州园林地域文化的表现之一。”薛志坚直言,早在多年前,苏州园林就已经走出姑苏,复制到了许多地方,可是很多人看完之后,依然觉得“土生土长”的苏州园林更美,这背后并不是“移植”的技法问题,更多的在于,江南这片土地给予了苏州园林独特的优势。

“造一个园林不难,难的是养一个园林,苏州的气候条件,人文审美等等因素,造就了苏州园林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不是休止符,而是连续律动的音符,它是灵动的,是随着季节、时代转变而跳动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江南土地呵护着苏州园林,是江南文化给予了苏州园林生命力。

同样的,在苏州园林营造过程中,有灵动的一面,也有固态的表现,这种表现是无声的诗篇,是有形的乐章。“园林中植物配置造景,是随着四季更迭而变化的,而我们的建筑就像无声的语言,其代表的不只是艺术造型、艺术空间营造上的奇思妙想,更是传统价值理解力表现中的氛围熏陶。”他强调,行走抑或居住在园林中,不只是居住在自然环境的浓缩和艺术再造上,更是居住在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氛围熏陶上。“因此,苏州园林是宜老宜少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能够看到园林定格的、固态的表现,以及它的张力。”

这一动一静之间,就让人们去品读苏州园林时,拥有了赏不尽的美,这种美引起了人们对审美价值追求后的共鸣,以至于每个人来解读苏州园林的时候,都会解读出新的、超越其预期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受不仅存在于围墙内的园林,还蔓延到了苏州的大街小巷,蔓延到了每一位来苏州的人的切身体会之中,我们的吴侬软语,我们的待人接物,都是独具江南文化元素的。”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作为江南文脉中独特的文化符号,地域文化当中的精华浓缩,其不只是浓缩和凝练,它更是表现出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文化张力,历久弥新。

“拙政问雅”,解读苏州园林意境的钥匙

牛年春节后,拙政园全新夜游项目——拙政问雅正式对外开放。拙政园用入夜后的一个小时,串起了这个百年名园的历史文脉,让游客可以更好地探究江南文化的美学内涵。

“苏州大力打造夜经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从旅游层面上看,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品质服务。江南文化孕育下的苏州的夜,不是灯红酒绿,而是宁静的。宁静的背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还酝酿着思考的力量,传承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呢?是城市文化的力量。”基于此,拙政园便想将苏州园林的夜晚呈现给都市人。

那么,为什么取名“拙政问雅”呢?

“作为古典园林代表作品的拙政园,表现出了诸多造园思想,表现出的造园艺术、技艺,都足以用雅致、典雅来概括。同时,我们也希望用‘雅来引导当代人的审美。”

而一个“问”字,则更体现了拙政园管理者们的用心。“游者游园,不单是游景,更是游心。到拙政园来的游客,都是带着问题来的,带着追寻的目标来的——没来过的,想看一看这个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来过的,他想再来体会下拙政园给了他什么,读懂拙政园的那些游客,会想要再来看看有哪些人能够在这里与他产生共鸣,没有懂得的人,则会想要去欣赏更多未知的。我们希望在这场夜游中,可以给每一类人群以呼应和共鸣。”

与此同时,薛志坚告诉我们,“拙政问雅”也会不定期地做出内容的增加与减少,最终的目的是想给大众一把解读苏州园林的钥匙,而不仅是一份答卷,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以雅为引的精致生活和艺术感受,产生一种不同的文化共鸣。他直言,也正因为这一点,“拙政问雅”并没有把大客流作为目标。“人流上,每晚都限额的,而在空間开放上,我们也仅仅是把拙政园中部的18亩地作为夜游的‘主阵地,这么做最大的原因是想给拙政园的‘原住民更多生活栖息的空间。”

他口中的“原住民”指的生活在园林里的花鸟虫鱼,“不能因为我们不够全面思考的决策,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规律,那会破坏拙政园独特的古典园林艺术,我们要尊重它们,让它们与人类可以继续和平相处,延续百年来拙政园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生活的方式。”

如何在夜游项目中延续园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引入现代技术最先考虑的首要问题。“夜游项目选择的都是带有电池、可拆卸的、可移动的装置设备。”他介绍,这一方面是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游客想要的元素。“因为使用的是可拆卸、可移动的设备,夜游项目结束后,设备可以尽数收回仓库,完全不影响游客欣赏白天的拙政园。”

“拙政问雅”在夜晚向游客呈现出了雅士生活方式,白天这里是一幅立体山水画卷,彼此补充,成为了每一位到访者深度理解苏州园林本质的又一最佳途径。

守正与创新,探索“园林+”

新时代,新潮流,新模式。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拙政园从来不缺关注度,但在新时期,如何让拙政园品牌更具力量,也成为了管理者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探索‘园林+,不仅是要打造简单的文创产品,满足部分群众需求,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叠加品牌效益,做好‘1+1>2的命题,让拙政园品牌可以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去传播。”

为此,2020年拙政园开始了新的尝试。去年5月,拙政园管理处党支部与东山雕花楼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并推出了“精雕细拙”品牌,两座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联袂演绎苏式生活沉浸体验之旅,在后疫情时代,引领了苏州文旅行业复苏再出发。去年8月,拙政园与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简称“苏州中行”)合作推出了“‘中情拙政”的主题的品牌活动,开启了“金融+文旅”跨界融合新篇章。

薛志坚强调,双方共建不是简单的搭个桥、开个门,更多是要产生更多品牌效应。他直言,无论是雕花楼还是苏州中行的共建活动,在做好传统文化守护者之余,他们希望通过不同领域给予的力量,提升服务能力,同时也增进大众对苏州园林文化的喜爱。

“与完全不同的领域‘牵手,以创新的方式更好地塑造新时代语境下的拙政园品牌,同时也以全新视角来传播‘园林+模式下的第三品牌,产生第三效应,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这方面的探索。”

无论是哪种探索,最终的目标都是要打造好拙政园品牌,讲好江南文化故事。“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文化传播。第一要务是要融合方方面面的力量来继续做好我们传承守护的工作,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园林文化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度理解,才可以更加自信地讲好江南文化故事的苏州园林篇章。”

再者,作为拙政园的工作者来说,他们还要服务不同层面的园林消费群体,利用不同传播载体,让不同需求的人,都可以在拙政园里慢下来品读园林,在离开园林之后,依然想着园林、爱着园林,最终激发更多大众去养护一个园林,乃至再去造一个园林。

“作为园林的守护人和传承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更多人走进园林,而是希望出现更多的园林。假设在当下,我们苏州出现了一座新的园林,并且可以传承几百年,成为新的经典,将是我们这代园林工作者,能够为江南文化传承的最大荣幸。”薛志坚如是说。

猜你喜欢
拙政园苏州园林江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风雨拙政园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荷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