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团子,江南暮春时节的温暖回眸

2021-06-02 20:51王娇蓉
现代苏州 2021年8期
关键词:松花团子峰山

王娇蓉

苏州的春天,总是离不开明艳的黄色,从与杨柳相依垂于湖畔的迎春,到绵延千顷的油菜,再到爬满水巷老屋外墙的木香。这些灿烂的、明艳的、淡雅的、温暖的黄色,伴随着苏城慢慢从寒冷的冬天苏醒过来,走向充斥着蝉鸣声的燥热夏日。

就在城市即将被浓郁的油绿覆盖的初夏时节,位于太湖北岸的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中,还藏着一抹浅淡轻柔的鹅黄,这就是苏州人初夏特有的一份美味——松花团子。

每一口都是苏州特有的柔软

松花团子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传说尧帝时期,太湖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吴人避居于姑苏城西南的一座山上,始免于灾,故此山名为尧峰。

尧峰山上古松森森,绿荫蔽天,尧、禹等人带领着人们日夜操劳治水,当地妇女便做了团子慰问治水大军。可是,做好的团子盛放到竹篮里,互相叠压,又经一路颠簸,送到水利工地已是难以拉开了,送团子的妇女都觉得十分为难。后来有一位姑娘在回村的山路上看到满山盛开的松花,突然灵机一动,采了满满一篮子松花带回家,然后试着将做好的团子在松花粉里一滚,这团子就不像往常那樣粘手了,带起来也方便得多了,松花团子便由此产生。

时至今日,上林村东林渡的婶娘糕团坊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方式制作松花团子。每年“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季节,婶娘们就会到尧峰山采摘松花,一颗颗迷你凤梨一样的松花经过暴晒,轻轻一抖就能收集到细腻的松花粉。这样纯天然的松花粉不像药店购买的颜色那么深,而是呈现一种极浅的鹅黄色。

纯糯米制作的芝麻馅团子拍上一层烟雾一样的松花,捧在手里毛茸茸、软绵绵,就像某种温顺的小动物,咬上一口,糯而不粘、甜而不腻,真真是水乡人家才能做出来的柔软。

老村民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在许多人眼里,苏州女人总是温婉、文静,甚至有些柔弱的,但在苏州,对一个女人很高的评价是“来噻”。

婶娘糕团坊的翁雪珍一直就是个很“来噻”的女人,儿子搬出上林村后,乐于操持的她依旧常常去帮忙烧烧饭、做做家务。试着用燃气灶做了几次糕团之后,她发现总是比村里柴火灶做出的团子差了点香气。年届六十的她不能理解一直居住着的乡村是怎么一步一步离自己远去的,她只是偶尔为孙辈们再也尝不到地地道道的家乡美食而遗憾。

2017年,在妇联主席骆庆英鼓励和指导下,翁雪珍跟几个老姊妹一起,成立了婶娘糕团坊。

有了这份事业之后,几个阿姨就担起了心思:什么时节做什么糕点;怎么改良手艺能让糕团更好吃;如何分工更能提高效率……糕团坊的工作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新话题。要制作松花团子这种时令性极强的产品时,阿姨们还会发动亲朋好友上山采松花。现在一到春天,翁雪珍的儿子儿媳只要去尧峰山游玩,就不忘采点松花带给婶娘们,也算是为村子的特色产业作了点贡献。这让翁阿姨觉得,虽然现在居住方式、生活方式都变了,但那个人与人之间相互“牵记”的乡村好像又回来了。

温暖回眸,留住乡愁

柔软的松花团子,留给村书记周建萍的,也全是柔软甜美的记忆:每年临近立夏,家家户户都会晒松花,到了立夏日当天,大人们早早起床,蒸好松花团子,煮好鸡蛋鸭蛋,等孩子们起床了,就有香喷喷的白米饭、大饼和油香的咸鸭蛋吃。大孩子捏个松花团子去上课,小孩子则穿着老虎衣服,挂着蛋,在院子里斗蛋。来自千家万户的、这样平凡而幸福的记忆凝结在一起,构成了横泾人的乡愁。

2006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了乡村,上林村逐渐成了只剩老人留守的“空心村”。周建萍挑头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将老百姓手中的土地整合集中、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上林村东林渡的经济水平和人居环境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于2018年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特色田园建设示范村。

如今,村民收入变高了,生活环境变好了,周建萍想的,是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建设横泾、传承横泾文化的队伍中来。2014年,上林村成立民房合作社,鼓励村民和外来企业将空置的老房利用起来,进行创业,婶娘糕团坊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她相信,就像那一口松花团子,乡村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一处土壤,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人回归到质朴、纯真的乡村生活,乡村也会由此焕发新的活力。

乡愁是一种集体性的回望,曾经,太湖和尧峰山造就了横泾物产丰饶的一方水土;现在,横泾人用油菜花、木栈道,把都市来人带回太湖北岸,也用松花团子、乡土人情,续写横泾故事。

猜你喜欢
松花团子峰山
南瓜团子
走进大峰山
诗两首
八吉集团
履职尽责:为松花石鼓与呼
谁下的
学习潜力揭秘
松花鸡下松花蛋
做团子
失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