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资本论”开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2021-06-09 17:58王玉铁王舜泽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增长资本论利润

王玉铁 王舜泽

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每个社会经济中,都共同存在一个基本矛盾和规律,即生产力和消费力是经济增长的基本矛盾。消费力是决定的主导因素,生产力是优先生产,两者具有辩证和制约的比例关系,这就是中国伟大实践揭示和验证的所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追求经济增长一般普遍的逻辑和规律。它是所有社会经济发展趋向同一的逻辑和规律,并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走向新境界。

关键词:利润;消费力;矛盾;增长;新范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立了两大部类公式,在生产过程中,用严密的逻辑和公式,推导和计算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被资本者所占有。然而,两大部类公式150多年来,却无法应用在实践中,根源在哪里?一是马克思只有在生产过程,资本媒介的作用消失,劳动创造力,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科技智能和手工操作劳动,管理和具体劳动,所有的劳动创造力主宰一切,劳动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中,才能找到和计算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应该归每个主导的劳动者自己所有。二是生产过程以外,用资本购买劳动力,即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价格的工资,和其他商品毫无区别地进入生产成本,而马克思在生产过程发现劳动者主导作用,创造的剩余价值过程消失,转化为成本以外产生的利润,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归资本者所有。那么从生产过程找到剩余价值,追踪到成本以外转化的利润,两大部类公式是否可以应用在实践中呢?

一、两大部类公式辩证关系

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提出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总产品的形态进行了分析,他根据不同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从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

(一)变量定义

除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人的自由程度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等分析视角之外,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解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第五种视角。据此,人类社会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生产力落后于消费力时段,生产力超越消费力时段,生产力与消费力均衡发展时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力分别与自然消费力,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实现三次平衡,人的消费力也渐次经历均等发展,分化发展及全面发展。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运动解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具体运用及补充说明,并由此构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轨迹的整体解释与判断。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体的生产合力状态。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简言之,生产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并且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内的能力或力量,它只能附着和依附于人自身或类自身,而不能存在于人身之外。

所謂消费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马克思说:“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是一种生产力。首先对参与计算的各变量作如下定义:

消费力公式,是物人化,民生消灭生活资料商品价值,转化为劳动力和需要能力的公式,称为消费力公式。

二、消费力的重大意义

(一)消费力的由来

V+M≥Ⅱw公式中,V+M是当年创造的新价值,Ⅱw是马克思两大部类中的二部类生活资料商品价值。生活资料的用途就是民生消费,全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始终是生活资料的母机或若干层上级产品,所以生活资料是生产的起点,还是生产的终点。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民生消费需要的生活资料。在世界SNA统计核算中,民生消费的生活资料,是GDP支出法中的最终消费,包括政府和居民最终消费。

Ⅱw商品进入民生消费过程中,是泥牛入海,商品价值被消灭掉,发挥其的作用,是被人的生命力转化出劳动创造力和需要。Ⅱw不仅表达出商品价值和用途,更重要表达出人的本能,物人化的一个完整过程。是人或社会生命力消灭商品价值,同时转化出能量和需要的能力,是为生产力循环提供劳动力和市场需要的能力,因此,称为消费力。这是全新建立的经济学概念和范畴,既表现为商品价值,同时表现为深一层次人的生存能力,两层内涵的消费力。

(二)消费力公式表达出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V+M=Ⅱw,是简单再生产过程,既当年创造新价值,被当年最终消费消灭掉。

第二个结论:V+M>Ⅱw,是扩大再生产过程,既当年创造的新价值,扣除被当年最终消费消灭掉的价值后,有结余利润,可以扩大再生产。

第三个结论:消费力Ⅱw是验证简单和扩大再生产决定的主导因素。

(三)消费力公式推导出,循环增长的结余利润公式

用扩大再生产的消费力公式V+M>Ⅱw,推导出结余利润公式:

Mj=(V+M)—Ⅱw 结余利润公式(5)

1.“资本论”中两大部类公式,是证明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公式

马克思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两大部类公式,目的是体现劳动者的主导作用,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在这里资本的主导作用消失,所以公式中的数值都是设定或计划价值,不反映市场实际价值。其中条件公式仅仅得出一个是否可以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或预判条件,并不是与实际衔接的准确数据。“资本论”中的两大部类公式,是专门证明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公式。与资本产生利润公式没有过渡和衔接,造成两大部类公式不好用的假象,被误解了一个多世纪。

2.结余利润公式,是经济循环增长公式

用两大部类公式推导的消费力公式,则走出生产力过程,进入消费力过程中,当年新创造价值,扣除被最终消费消灭掉价值后,产生结余利润公式,计算出结余利润。而结余利润公式,是从简单和扩大再生产预判条件公式,进步到计算出结余利润,用于下一年生产和消费的循环。把一个预判条件公式,变形转化为经济循环增长前提条件的利润公式,并且可以直接用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制约比例,分配结余利润,提升为经济循环增长公式。

(四)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关系

或者=A*{[Ⅱw(上一年)+Mj*Ⅱw/GDP]+[Ⅰw(上一年)+Mj*GDP*(1-Ⅱw/GDP) ]}(注:A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变动参数或修正系数,就是每年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变动,带来生产力水平发生的变化,生产力和消费力之间的比例,同上一年产生变化的修正。)

用以上公式,在做实际预测和计算时,其中,消费力利润是很难做到按公式计算的利润,只能取社会实际利润转化为消费力的数据。下一年消费力的最终消费数据,一旦确定下来,下一年GDP就可以计算出结果。因此,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和决定因素公式,Mx=Mj*Ⅱw/GDP 是恢复人类生态经济状态下,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计算公式。

三、经济增长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一)民生经济消费力主导国家经济发展

民生经济消费力就是由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构成的最终消费。就是无所不包的国家社会安危冷暖,政府为人民服务,百姓的衣、食、住、行,就是最终消费消灭生活资料商品价值,转化为居民和政府生命力的能量和需要。民生经济消费力是经济发展的起点和终点,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围绕民生经济主动力,产生生产力优先增长,是经济的自然特征。中国伟大实践第一次准确表达出,民生经济消费力为主导,生产力优先发展,主和从的辩证关系。第一次把民生经济消费力,从生产力遮盖和随动中解放出来,彻底恢复民生经济消费力是经济增长主动力的本来面貌。

(二)消费力具有决定的主导作用

无论是马克思两大部类公式中,彰显人劳动创造力的主导地位,还是人生活消费需要生活资料是生产的起点和终点,都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民生消费力,在生产力和消费力之间,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更确切地说,有了确定的消费力数量,就决定了生产力的规模和数量。相反,在没有消费力数量做依据,而确定的生产力规模和数量,想要做到平衡同步,只能是一种概率的选择。只有紧紧抓住民生消费力这个牛鼻子,抓经济增长,才能够实现生产力和消费力同步平衡循环增长。

(三)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与凯恩斯供给和需求分侧的比较

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分类,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生产资料商品是生产消费的商品,而生活资料商品是个人消费的商品。满足生产消费的商品需求,和满足个人消费的商品需求,两者之间的平衡,也可以提升到生产力和消费力之间的平衡。中国伟大实践创造四种公有制,从根源上解决了每个人民获得利润收入,转化为消费力资金来源问题,迸发出庞大的消费力,主动拉动生产力,实现生产力和消费力平衡高速循环增长,提高人民福祉。

凯恩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分侧,是社会经济表象的分侧,供给侧完全是投资生产形成的供给侧。而需求侧是由生产消费和民生消费两种消费合成为需求侧。问题出现在于,需求侧的生产消费,还是投资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是满足产品生产过程相互之间的需要,应该回到投资生产的供给侧,依然属于供给侧的范围。只有民生消费,才是投资生产的供给侧,要满足的最终对象。凯恩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是产品过剩促进销售的平衡,是解决产能过剩危机阶段性的灵丹妙药,促进生产和民生两种完全不同消费的结果,产生了经济滞胀。

四、结语

两大部类原有三个公式,加上推导出七个公式,合计十个公式,用十个公式预测和计算,就可以完成一个经济循环增长过程。经济循环增长,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条件:一是 Mj=(V+M)—Ⅱw    结余利润公式,有结余利润产生和投入;二是利润Mj分配:首先按霍夫曼比例系数公式分配利润。确定增加投入消费力利润Mx=Mj*Ⅱw/GDP消费力利润公式。有了起决定作用增加投入的消费力利润Mx后,就可以据其计算出相对应增加的生产力利润Ms=Mj-Mx或者Ms=Mj*GDP*(1-Ⅱw/GDP)生产力利润公式。如果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社会经济就会实现自动连续循环增长。这就是马克思“资本论”未完结的两大部类公式,所要实现经济循环增长,系统完整逻辑的数模。用现代化社会,人类生态经济的原始动力,推动消费力和生产力的基本矛盾,按比例同步增长,进入物质丰富的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每个社会经济中,都共同存在一个基本矛盾和规律。生产力和消费力是经济增长的基本矛盾。消费力是决定的主导因素,生产力是优先生产,两者具有辩证和制约的比例关系。遵循“资本论”的原理,拓展“资本论”新范畴,回归到了现代化人类生态经济的社会状态下,使中国初步实现,消费力拉动生产力,按比例同步增长,成功地带来经济循环高速增长。

这就是中国伟大实践所揭示和验证的所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追求经济增长一般普遍的逻辑和规律,是所有社会经济发展趋向同一的逻辑和规律,并引领人们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高敏雪,李静萍.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和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6]高鸿业.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戴达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联合国,等.国民账户体系2008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9]亞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0]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列昂剔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1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13]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4](意)贾尼·瓦吉,(澳)彼得·格罗尼维根,经济思想简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15]埃尔赫南·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16](美)赫尔曼·E·达利,小约翰·B·柯布.21世纪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王玉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黑龙江省经济学会;王舜泽,北京博新创亿科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增长资本论利润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1—4月实现利润列前五位省份增长情况
谈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增大火炮射程的技术策略探究
莫为“增长”遮望眼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