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完美结合

2021-06-10 03:55王秀琼
读与写·教师版 2021年1期

王秀琼

摘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养,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我们小学生也频出现心理的问题。心理健康不但影响着学生的成绩,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积极、健康的心理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反之,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那么,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完美相结合,并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关键词:心理素养  心理楷模  心理氛围

1.关爱学生,营造条件

在班级管理及教学中,我常常会发现这一种现象,老师偏爱的某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会精神饱满,上课时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很容易与老师进行课堂的互动,这一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对于一些学困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加关注,例如:在下课的时候叫他们把作业本捧到办公室,或者帮忙打开多媒体等,让他们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需要,在心理上有“喜欢你,亲近你。”“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让你的学生像棉花糖一样黏着你,像花儿亲近阳光般的亲近你。这样潜移墨化出来的学生,他的向师性很强,在你的课堂上会热情的投入,并且让你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理念,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素养。

2.善用语言,激发兴趣

常言道,在教学中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语言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语言这扇窗户来解读与表达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悍卫。教学杰作巜学记》中有:善教育,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意。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它向我们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也体现了在心理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心中有语文,让语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例如,在教学欣赏一段文学作品时,我会通过一句句孤立的文字,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了解当时时代的风雨,在当代,我们的儿童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幸福时代,不能体会当时的艰苦岁月,必须引领孩子走进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时代的心灵。这便是一种“有我之境”丶“无我之境”中洞察历史人生,体察社会万象,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达到心理的满足。

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 课时,在课堂上,以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贫富观念进行辩论。首先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贫穷是罪恶的母亲”为话题,引导学生用事实进行论证。

教师:老师觉得贫穷太可怕啦,西蒙死啦,两个孩子危在旦夕,桑娜一家也是穷的叮当响,亚里士多德说:“贫穷是罪恶的母亲”,不知你们可否这样认同?

学生:我不这样认为,渔夫和妻子桑娜是非常善良的。

老师:善良?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

学生:自己家里非常困难,还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表现了桑娜的善良。

老师: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这是不是意味她后悔啦?

学生:桑娜的忐忑不安是:一没有经过丈夫的同意;二是桑娜一家的生活本来就十分的困难,收养了两个孩子,增加丈夫的负担,这是她对丈夫的关心,这更能体现了桑娜善良人格的伟大之处。

……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通过与学生的辩论,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在辩论中道德情操受到了熏陶,思想得到了教育,心灵得到了震撼。经常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的语文教学,能更好地讓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这种上课的方式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得体的打扮,创造舒适的心理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到来,世界呈现一派精彩纷呈的景象,特别是服饰,更是五彩缤纷。我们作为教师,服饰还是要含蓄、素雅、和谐、健稳。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是思想的形象。”所以,我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服饰方面,应该经常参照教师穿戴打扮指南,力求使自己的穿着打扮让学生感到舒适自然。舒适的气氛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服饰,曾有一位著名的教学家,她在六十岁时,给学生上《蝴蝶花》一文,为了向学生展示蝴蝶花在阳光照射下的奇异的美丽,在给学生上课时,竟在头发上扎上一个鲜红的大蝴蝶结,并且站在教室门口,让学生亲自目睹在阳光照射下的蝴蝶结,他们的心理已欣然地感受到了阳光下的蝴蝶结,这是老师给学生的心理影像,从而达到教学效果,这是任何语言都代替不了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一个教育者,教育最高的境界是敏感,对生命的敏感,对人生、对社会乃至对宇宙的敏感。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是以人为本,在欣赏文学时,学会交流、感动、悲悯、憧憬,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当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保证,追求是一种精神的空间。一个人要活着,应该有精神素养、信仰,这就是需要我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一一是文字背后蕴藏着的追求和期待。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一座接通现在与末来的桥;也是一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丰碑。我们在教学中,让同学们领悟到另一种幸福感,从学习中达到精神的自我拯救。这样语文不单是交际的工具,它可以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我们知道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更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符策震主篇《教学的艺术》,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3版。

2、黄绮华、李求真编著《语文教学论》,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3、余应源主编《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张行涛、郭东歧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广东省阳江阳春市八甲镇中心小学 广东 阳江 52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