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中的作用

2021-06-15 06:55陈小蕊
文学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语文教学

陈小蕊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中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学习无法替代的,尤其在培养高职生职业认同的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方面,语文课能找到新的切入口,为高职语文教学探索路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职业认同 作用探析

“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呼声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就是一句为高考语文重要性呐喊的口号,直指语文高考分值增大,旨在引起考生家长对语文学习的重视,不久便归平静。但前不久,陈宇教授《语文和数学决定孩子一生》的文章,却无意间做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有力的旁证,文章指出:

“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思想,就是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基础课程的主要作用和基本使命。……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复杂精细,所以每个人都是被按照职业、专业和专长进行了划分。……事实上,每一个人的职业、专业和专长,最终都将通过语文和数学表达出来”[1]

陈宇教授的这一观点,从语文的重要性方面,对笔者关于“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中的价值研究”有借鉴性和支撑力。那么,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的培养中,到底该起什么作用呢?

一.目前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现状分析

我们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培养现状进行整体性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认同培养重功利性轻理想性

目前,高职生职业认同的培养,大多依托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通过解读专业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建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来建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这种职业认同培养方式,占了相当的比例。另有一种 职业认同培养,是立足专业的就业前景和社会地位和以及经济回报进行。高回报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强;冷门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感低,专业学习缺乏动力。这两种职业认同培养过程,学生的理想和兴趣因素是被忽略的,占比更多的是功利因素,属于“趋利避害”式培养,其浓厚的“实用”色彩,使职业认同培养多了功利色彩而少了理想光芒。

2.职业认同培养重个人利益性轻社会责任

职业认同,应然的情形是既包含一个人对将要或正在从事的工作(职业)的评价和工作本身给自己带给的心理感受,又指向一个人早期的理想和志向,是一人对自己将从事的职业,早已有之的一种情感认可。这种理想和情感是其选择职业的核心依据,而上学所选的专业,如果和早期的理想吻合,那么,职业认同便和理想同向;如果和早期的理想差距较大,职业认同便很难和专业同向。很多人的理想是一回事,职业是另一回事,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说,一个人的职业认同,最先表现出的是对人生理想追求,情感认定,而非经济价值认定。

但目前,由于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降低个人兴趣比重,增加就业优势比重,啥专业好就业、经济收入高,就选啥专业,进入到高职院校,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唯就业市场需求马首是瞻,职业认同培养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因此学生对职业的评价也更重视物质性轻视精神性,而个人通过职业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是缺乏的。

二.基于上述现状的思考

我们引用陈宇教授2021年1月30日的一篇文章《中外数学比较》中的一段话说问题:

最近三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不能说不神速;甚至必须说: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跃进。但是,中国大陆再没有出现过能引起世界注目的优秀数学人才。看一看一百年来中国最优秀的数学英杰排行榜:熊庆来(1893-1969)、苏步青(1902-2003)、华罗庚(1910-

1985)、陈省身(美籍,1911-2004)、吴文俊(1919-201

7)、王浩(美籍,1921-1995)、陈景润(1933-1996)、张广厚(1937-1987)、王选(1937-2006)、杨乐(1939-)、丘成桐(美籍,1949-)……[2]

崛起的中国,为何培养不出影响世界的专家学者?2005年“钱学森之问”,也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对上述两个问题,学者钱颖一在2016年10月以“‘钱学森之问本身就有问题”一文中有了分析:“……中国教育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上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用统计学的语言,叫作均值”(mean)较高,意思是“平均水平”较高。指在同一年龄段、同一学习阶段横向比较而言,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的。……与“均值”高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方差”(variance)小。……“均值”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的平均数,而“方差”则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偏离平均值的分散程度。简单地說,“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3]

如果我们把中国十几年教育看作是家庭“投资”的话,那么,我们的家庭和学生都太看重“收益”了,中国的教育功利性太重,太重视计算实实在在的小账,而不算“计天下利”的大账,而大师、杰出人才,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都有舍我其谁的大担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那么中国教育的这种重物质成就,轻精神价值的弊端,怎样解决呢?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投向了语文教学。

三.语文教学对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的重要作用

笔者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搞了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后,难以写出像样的总结,整个活动,除了堆砌一堆照片外,缺乏生动的描述与文化的提炼;年终写个人工作总结,大家不约而同去“百度”,致使很多人的报告千篇一律,一个单位,能拿出像样文字材料的人屈指可数。

这些职业生活中的问题,是否影响到了人们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呢?陈宇在《想象后天》中说:“宇宙创立规则,生命编写故事。”[4]要编写故事,语文在职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中的作用。

1.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的职业认同垫垫文化的底

高职校园有漂亮时尚的建筑,但满校园看不到读书的身影,听不到读书的声音。各个教学、实训、图书场馆,课余、周末、节假日都是空的,校园的设施,精美地闲置着,冷清地老化着。学生在课堂上就是发呆、看手机,睡觉。什么“十年磨一剑”的自我锻造之路,和“十年面壁图破壁”的成长过程,高职生是缺失的。

高职生的这种现状,让他们无法有更好的职业追求,他们的职业认同就是有个地方安顿下来,挣点钱养活自己,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在他们的职业认同中是没有的。高职生过于简单的职业认同,跟他们文化底子浅是有关系的。高职生较低的认知水平,阻碍了他们对职业做深刻的理解,也限制了他们从文化层面构建职业认同。语文课正可从这里找到教学创新的切口,通过引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通过提升文化水平来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为他们的职业认同垫垫文化的根底,让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多一些精神追求,多一些文化因子,这是高职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中的文化使命。

2.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的职业认同注入工匠精神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高职生凭借一技之长,敬岗爱业,无恒安息,是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的。但在技能中国时代,惟有精益求精,持续淬炼,让技能达到一定境界,方能技能出彩。语文教学正可循着如何造就大国工匠的思路,整合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富于工匠精神的独特资源,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工匠精神,培养他们追求卓越的品质,激发他们弘扬祖国技能文化的责任担当。

翻阅中国史书,铸剑、制瓷、织染、针灸、弹琴、粉刷、捏泥人、剪纸、刺绣、口技、农耕、造桥等技艺,沉淀着宝贵的工匠精神。《中国通史》中记载:“十六国时期,艺人索丞善于弹筝歌唱,悲歌能使欢乐的人掉泪,改换歌调,能使掉泪的人欢乐起舞,当时号位雍门调。张存善针术,张存有奴常常逃走,张存用针刺奴,使脚缩不能行动,要使用时,用针刺便能动。”[5]再如西汉氾胜总结的“区种法”[6],汉成帝时的“温室”[7],都显示了精湛的技能。隋炀帝时期有两位巧匠,一个是“为隋炀帝造“观风行殿”的宇文恺,另一个是为隋炀帝造“六合城”的何稠,《隋书》记载二人“巧思过人”[8],这都是语文教学籍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认同和职业文化的重要素材,对培养高职生自自信心富有重要的榜样教育价值,是帮助他们建立职业认同的宝贵资源。

诗可以“兴观群怨”,学习优秀的诗赋文章,可以安放心灵,激发志向,语文教学本身携带的浪漫性与审美性,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浪漫期待和审美预设,在这种期待和预设下,职业认同的功利性自然就淡化了,理想性随之就增强了,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中的春风化雨般的作用,是专业课程无法代替的。

参考文献

[1]陈宇,语文和数学决定孩子一生[N].2021.1.17.

[2]陈宇,中外数学比较[N].2021.1.31.

[3]錢颖一,“钱学森之问”本身就有问题[N].2016.10.31.

[4]陈宇,想象后天·序[M].北京:中华书局,2018.

[5]范文澜,中国通史[M].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48

[6][7]范文澜,中国通史[M].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8-69.

[8]范文澜,中国通史[M].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8-39.

本文系2020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语文教学在高职生“职业认同”培养中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0gszyjy-6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语文教学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