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音乐教学中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艺术修养

2021-06-15 22:25汪维林
教育界·中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艺术修养音乐家民族

汪维林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讨论音乐教育到底是培养怎样的人,是注重专业技能还是文化艺术修养。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音乐教育同样是要培养有文化的人。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来说,理解上述说法并不难。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全方面阐述了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音乐教学;文化艺术修养

音乐审美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承担着培养人的重任,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修养的人,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音乐家的培养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重心,但是音乐家一定是接受过音乐基础教育的,反之,离开音乐基础教育是很难培养出音乐家的。就像我们不能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具有基本音乐文化素养而不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一样(因为,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同样不能认为,为了培养音乐家,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其文化艺术修养进行培养。我们不能把培养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人和培养专门的音乐家割裂开来。因此,我们仍然准备从专业音乐教学的角度,探讨一下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文化人”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让我们了解专业音乐教学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基础音乐教学“培养文化人”的目标,并坚定此信念。

通过研究教育和艺术发展的进程可知,几乎所有的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们总是不停地告诫学生学会做人的重要性。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从古到今的音乐家,虽然性格各异,所处的时空不同,更不乏有一些音乐家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是他们在情感、思想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上是一致的。他们无不知道和理解自己必须同自己民族的人民共同呼吸、共同进退并做好一切为之奉献一切的准备。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先人们之所以被我们所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音乐创作或者音乐表演具有超人的才华和惊人的技巧,还因为他们全身上下都充满了对自己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思想境界高,情感丰富,是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催人奋进的人。要做好人,关键是要修身立德,以德帅才。就是说,一方面要培养一般的人格品格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活动进行艺德修养培养,这是艺术家德立身之本。

比如,德高望重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他的艺术就是他心灵的镜子,纯洁而真诚是其高超的艺术魅力的源泉。艺术家光靠热情而表演,虽然了不起但始终是存在不足的地方的。只有音乐家把自己的情感升华为高雅的境界,其艺术才能够流传百世。所以艺术家的表演受人格品质的制约。正所谓人以艺传,艺以人传,艺术里的人格便是艺术家的一切。

做人除了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恐怕最重要的还是要具备文化修养,一个没有文化品位的人是难以真正做好人的,也是不可能在专业上有很大造就的。因此,无论从培养人的宗旨看,还是从培养专家的角度看,音乐教学都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能一味地只关注表演技能技巧的训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提出“音乐教学的文化意蕴”这一命题的主要原因。

我们讲的文化艺术修养并不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或者是品格,文化艺术修养高低对于做一个好人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要想做一个文明人、文化人那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把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到做人、做文化人的高度来认识。

当我们树立了音乐教学首要的是培养文化人之观念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以下的问题,即音乐学习者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修养?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音乐学习者培养成为音乐家,但是对学生在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培养是不能够打折扣的,不能缺斤少两地完成任务式教学,应對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要求不变。正所谓音乐家要具备的文化艺术修养,我们普通的学生也同样要具备,因为,学生是将来音乐文化的继承者,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是始终如一的,音乐家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应该就是我们对待学生的要求。音乐家是音乐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我们要培养具有音乐审美,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文化人。

音乐家与时代精神和文化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来说音乐家总是身处在时代的潮头,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几乎占据了时代之巅,同时,他们也经常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与精神实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贝多芬他那比一切哲学、智慧更高的内心世界是多么深邃。李斯特以他高尚的气质、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以及开朗大度的人格品质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气。

贝多芬、李斯特他们不仅仅是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伟大的人,而恰恰是这些伟大的人,才能真正知晓当时人们的希望、痛苦、失落、需要和忧愁。如果一个音乐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那他就一定是那个站在时代的潮头和紧紧抓住了时代特征的时代创造者。

第二,小提演奏家梅纽因曾指出,对于演奏家来说,能师承多种文化有很大好处。他说,他并不把对他的演奏有影响的各种文化看作是孤立的个体,它们本身早就糅合在一起了,不过要设法树立这样的标准:在俄罗斯、犹太、美国的基础上加上法、德、意、英的因素,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互补不足,使演出能像德国人那样古典、俄国人那样热情、美国人那样精练、法国人那样雅致、英国人那样真诚……当然这个标准不会自己起作用。这些民族特点只有成为他的一部分时才具有重要意义,使他在音乐上至少可以成为一个世界公民。

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真正的音乐家都是生长在自己的国土上,吸吮着民族文化乳汁而成长起来的。但是真正的音乐家也应善于汲取各国优秀文化的营养,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外国的文化素养糅合在一起,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

音乐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仅要深厚,还要宽广和多元。真正的音乐家一定是立足于本国家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又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民族文化,并将它们进行融合进而形成新的、更全面的、更特殊的音乐文化艺术经验。比如,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欧洲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微妙的。著名音乐家傅聪先生在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作品时经常会想到中国的古典文学诗句,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文学作品竟然惊人的相似。这种特殊的联想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因为音乐家借助这种特殊的联想可以在心灵上沟通东西方不同文化。

第三,音乐家应当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各国不同的文化土壤培植着各自的音乐家,而音乐家在其民族文化的沃土上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环境的熏陶、教育积淀形成自己的个性文化—心理结构以及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达的方式。这些内在的精神文化外化为具有个性风格的音乐作品,就仿佛是一朵朵灿烂之花盛开在音乐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

总之,音乐作为文化艺术众多门类中的一个种类,因为民族、国家、地区和时代具有现实意义上的时空差别,存在各自不同的差异性。但是,音乐语言是有别于其他语言的,因为音乐语言是人类的共通语言。歌德的诗篇需要翻译,贝多芬的交响乐则不需要翻译。音乐艺术沟通着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心灵,所以,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上有其特殊的优势。当然这种优势能否得以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家的文化艺术修养。

高尚品格和超常的表演技术,以及特殊的、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音乐家具有的特质。音乐家除了要具备这些特殊才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才能就是渊博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音乐家在表演一首艺术作品时,通常要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特征以及适合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特别是要对中外各民族音乐文化和精神实质有比较深刻的直观感觉,要善于汲取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并内化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所有的这些,我们称之为音乐文化。

普通的学科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我们称之为非音乐文化。实际上,文化是非常广博的,犹如无垠的宇宙和无边的大海。文化修养的高低深浅,以及对各学科知识体系的认知程度,对音乐家来说极其重要。一般来说,音乐家或者音乐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越深、越宽广,其越有利。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如诗歌、影视、舞蹈、戏剧、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都无不和音樂有着或内在或外在的联系,音乐家或者音乐学习者尤其对世界文学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感是和音乐表达相通的,甚至是相同的。

音乐家或立志成为音乐家的人不一定要走与傅聪完全一样的路,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也应该知道,单单在音乐领域里是很难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家的,音乐家或者准备成为音乐家的人一定要从音乐之外去体验、感受,从“无音之音”中去建造。

当然,我们强调的应是从各种艺术共同的本质中去加深对音乐的体验,而不是沉浸在对这种艺术的非音乐性的表达方式的体验,如绘画的线条、色彩、舞蹈的身姿等,如果体验仅仅停留于某种艺术表达形式范围内而不同音乐体验相交接、合流,或者审美的走向不进一步联想、跨入音乐性的体验,这样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研究各门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通过体验和联想、分析和总结不同艺术门类,从而形成有效的、更高质量的音乐体验。只有把对其他艺术的体验融进音乐中,才能形成更好的音乐创作。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我们得出,无论是中小学、大学或者是立志要成为音乐家的人,都必须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特别是融合各种艺术门类、各国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艺术修养音乐家民族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我们的民族
姚铜(音乐家)
多元民族
浅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词心语之二 提艺术修养 塑音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