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本科病原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21-06-15 01:27秦真东
高教学刊 2021年10期

摘  要:病原生物是指大自然中能给人类、动物和植物造成危害的一类生物。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原生物以及其基本的防控方法。而病原生物種类多、分布广、易混淆,需要学生总结整理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病原生物学教学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文章在总结分析水产养殖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后,提出了个人对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思考,以期为水产养殖或者其他专业开展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0-0131-04

Abstract: Pathogenic organisms are from nature places, which can be harmful to human, animals and plants. The students whose major is aquaculture need to master the bas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of the common pathogenic organisms in aquaculture. However, the pathogen speci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not easy to be classified, so students need more time to summarize the knowledge points. Therefore, if the teaching of pathogen biology blindly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infusion, students' enthusiasm will be seriously affected and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aims. Here, after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actual teaching of pathogen biology in aquaculture specialty, we put forward to the reform and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athogen bi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of pathogen microbiology in aquaculture or other specialties.

Keywords: Pathogen Biology; Aquiculture Specialty; educational reform

病原生物是指自然界中能够给人类、动物和植物造成危害的生物。这类生物数量分布广泛,在空气、土壤、水、植物,以及人类或者动物的体表、消化道、呼吸道等都发现它们的身影。不同病原微生物其生存环境、存在数量、流行季节、寄生宿主都存在较大差异。病原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寄生虫,均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是导致疾病的生物性因素。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致病机制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1]。病原生物学与基础医学、感染病学、基础免疫学等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病原生物学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之一,与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疾病间有密切关系;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掌握病原生物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他们日后参与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控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水产养殖现状背景以及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师生互动、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探讨水产养殖专业病原生物学教学的改革思路,以期提高病原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水产养殖或者其他专业开展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病原生物学教学概述

(一)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基本内容

病原生物学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介绍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将会对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优化其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该课程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并通过课堂反转和互动,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二)病原生物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安全的蛋白来源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水产品具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安全健康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蛋白质食物来源。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产养殖规模和密度也不断增加,加之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多种疾病的频繁爆发,严重威胁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2-4]。通过学习病原生物学课程,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病原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知识,了解水产业生产中重要病原体的生物学基本特性与诊断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并可以应用病原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防控问题,为掌握预防、控制和消灭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方法,从而保障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5-6]。

二、病原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教材编排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显得相对死板,不能很好诱导学生积极性,另外一方面,由于病原生物学内容繁多,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現课程内容安排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现实矛盾,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把握好课程关键点很重要,注重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学生参与度直接关系教学预期效果。因此,在病原生物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课程内容做了一下调整(图1):

1. 在绪论部分,首先交代了医学病原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以不同时期奠基人对科学探索的故事去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探索。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向学生重点介绍了荷兰人安东尼·列文虎克如何从一名商贩成为病原生物学的开拓者;讲解了巴斯德为什么被称赞为“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交代了“科赫法则”提出者科赫的突出贡献等,通过他们的精彩科学人生故事去启发学生,同时结合水产养殖过程中多种病害对水产养殖产业的危害,让学生知晓学习病原生物学的重要性。

2. 在讲解各类病原之前,先对鱼类的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应答过程进行概述,让学生对鱼类的免疫特征有一个基本认识,对后续理解各类病原的感染途径和致病机制等相关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

3. 关于课程核心部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原则,首先解释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对称性、化学组成、病毒增殖基本过程以及其分类是关键点,病毒的感染传播方式和致病机制也是重点掌握内容,而病毒常见检测和防治方法是重点了解的内容,同时列举几种常见病毒,加深学生对病毒基础知识的理解。其次是解释细菌相关知识,重点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生长繁殖规律以及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比较,熟悉细菌的分类标准、耐药机制、致病机制、细菌感染检测方法和防治方法以及影响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了解灭菌与消毒的基本概念、细菌变异机制,知晓一些常见的致病菌。然后是真菌和寄生虫部分,这两部分的内容对于水产养殖专业属于了解范畴,这两部分需要强调的地方包括: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方式,寄生虫基本结构和生活史。

4. 除了教材要求内容外,可以适当穿插当代比较前沿的相关科学热点。比如,笔者在介绍病毒相关知识时对埃博拉病毒进行了一个学术专题报告,对其基本结构,传播方式以及致病机制进行了简单梳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病毒基本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在讲到细菌章节时,结合当时比较热点的肠道微生物,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平衡调控机制进行了专题报告。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一方面启发学生对病原生物学书本知识有一个更形象化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对当代相关科学研究的认识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病原生物学课堂形式多样化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不能一味按照灌输式教学,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授课形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图2)。

图2 病原生物学课堂呈现形式

1. 课程内容的开幕与预告模式,笔者在上课前会播放一段约5分钟关于即将讲解内容的视频,发现学生会很认真观看,并且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正式授课内容时学生的专注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好转。通过视频内容,让学生对上课内容记忆更加深刻,更形象化。在授课结束后,会对下一章内容进行视频预告,让学生知道下一节课的内容,促使他们做好提前预习工作。

2. 课间放松模式,笔者在课间播放一些相对舒缓的轻音乐或者励志演讲,一方面让学生在紧张课堂学习后有放松的时间,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学生中间睡觉而影响下一节课的进入状态。

3. 课程PPT与板书结合方式,现在课程教学越来越多依赖PPT教学,离板书越来越远,笔者认为,将PPT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能将教学效果显著拔高。PPT中的内容尽量形象化,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图片或者动画,同时对每一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一定的板书,其次对某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

4. 课堂反转模式,病原生物性内容比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了解内容,如果老师一味从头讲到尾,学生很难有参与感。因此,笔者将班上所有学生进行编组,让每组选择一个主题,组员之间合作完成一个专题报告,班上其他学生对每组报告进行评分,笔者将这部分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很好参与进来,学会团队合作去完成专题报告(表1)。

表1 病原生物学小组汇报设置情况

四、“命运共同体”模式保障病原生物学教学

大学教学面临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是学生到位情况,由于大学盛行“60分万岁”口号,导致部分学生对上课积极性不够,觉得只要期末考试能过线就好,这些不好风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采用了“命运共同体”模式,笔者在第一次上课前已经对班上所有学生进行编组,同时指定一个组长,每组成员在教室的位置是固定的,上课时不用每一个点名,只需要观察每组成员有没有旷课的,只要有一个没有按时到达,全组同学扣除5分平时成绩分,组长由于组织不力扣8分。笔者发现,通过这种模式后,学生到位情况明显好转。同时,笔者也设置奖励措施,每次课堂设置有提问环节,组员回答问题全组加5分,组长回答问题组员加4分,组长加5分。笔者发现,在“命运共同体”模式下,大大提高了学生提问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了课程的活跃度,对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有保障作用。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如果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际动手操作会让学生感觉稍显枯燥,容易忘记知识点。因此适当的实验课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重现,也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重要培养方法。因此,笔者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上设置了3次实验课:首先是病毒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检测引物设计,PCR设置程序,判定方法,通过病毒检测方法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不同病毒检测方法的差异,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技能,全面掌握技能应用性;其次是细菌分离培养,主要包括如何判断鱼体是否感染细菌,如何在病灶上分离接种,培养基配制及细菌培养技术,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无菌操作,细菌的生长特性等知识;最后是细菌的种类鉴定,包括PCR鉴定测序,革兰氏染色以及生理生化验证,通过细菌种类鉴定实验,让学生掌握对未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对课本中细菌相关知识有更深认识。通过上述3个基本实验,结合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水产养殖行业对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围绕学生“有兴趣、记得住、记得牢、有的用”等几个方面完成病原学实验课的培养目标,通过理论基础课和基本实验等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设计水产病原生物学教学工作。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密切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能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基本问题。水产学生应该做到学以致用,将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笔者在病原生物学教学工程中,设置了一次课外学习过程,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养殖基地,让学生在课堂外知道什么是水产养殖,水产养殖的基本条件,水产养殖的技术需求,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外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从而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和了解未来的就业任务。以期培养有目标,有理想,有真才实干的专业性水产健康养殖的保障队伍。

六、考核方式的优化

考核方式的选择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应该给于高度的重视。目前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的总和,一般比例为卷面成绩:平时成绩=7:3。但是,就期末考核而言,很大一部分还是最后两天死记硬背,只是简单的应付考试,考试一过,课程所学知识便忘到九霄云外。因此,应当将学生期末死记硬背知识点,不注重日常学习,对实验课程不重视,目标盲目的恶习进行修正。笔者结合病原生物学的课程特点,对其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考核方式仍然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包括:平时各组课堂出勤,课堂提问环境的表现,各组主题汇报以及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情况进行综合打分,期末考核取消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改成专业课程论文以及课程心得体会,因此课程期末考核包括:课程论文+实验考核。通过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一方面让学生更注意平时上课环节,而不是全靠期末前的臨阵磨枪,注重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另外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科学论文的书写模式,更注重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组装一篇完整的课程论文,让学生回馈学习病原生物学后的心得体会,以便为下次课程改革做新的积累,同时让学生学会思考总结。笔者认为,这种新的考核方式相比传统的考核方式更适合于新时代的病原生物学的教学工作。

七、结束语

病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掌握及了解水产动物医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7]。病原生物学教学可以为水产健康养殖产业培养专业的水产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形式,加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促进我国水产业的健康发展[8-9]。

参考文献:

[1]罗恩杰.病原生物学(5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高红梅.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29):147-148.

[3]李成军.我国水产养殖安全问题研究现状[J].现代农业,2019(06):69-70.

[4]王文秀.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乡村科技,2019(36):107-108.

[5]韩英,陈松波,王琨.现代水产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水产,2013(06):6-9.

[6]张兆琪.水产养殖学科教改概况及对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浅见[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5(04):324-326.

[7]张杨,唐双阳,王成昆,等.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09.

[8]刘晓丹.“双一流”背景下“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9(17):132-134.

[9]刘晓丹.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6):33-3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草鱼红细胞抗菌活性机制研究”(编号:31902409)

作者简介:秦真东(1986-),男,汉族,四川资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鱼类基础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