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的阳光下

2021-06-16 10:27张国强
杭州 2021年8期
关键词:戍边北大荒共和国

张国强

我出生于1952年,目睹了新生的共和国在战争废墟上建设家园的场景;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上山下乡;见证了改革開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改变。吃苦、磨难、历练,伴随了我的一生,但我庆幸自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1970年5月,作为老三届初二生,18周岁的我奔赴祖国的东北边疆,进入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备值班营三连。一手持枪一手握锄,肩负起了“屯垦戍边”的重任。这是个半军事化的连队,纪律极严,起床、集合、出操、出工、开会、学习、吃饭、就寝等等一律听军号;有事喊“报告”,外出要“请假”;全班集体用餐,餐前站队背语录、唱革命歌曲。平时,战备值班站岗放哨,投弹打靶拼刺刀。同时承担着重大工程的建设施工任务,也随时接受上级下达的急难险重的临时突击性任务。一声命令打起背包就出发,住帐篷睡地铺,冰雪严寒进深山伐木,狂风暴雨中搞运输。挖水渠、修水库,盖厂房、建学校,播种、除草、施农药,采石、制砖、打铁、做木匠,钻炉膛掏灰,无所不干。凌晨两点多起床干活习以为常。

知青们以稚嫩的身躯担负起了屯垦戍边的重任,用自己的青春催绿了北大荒的万顷良田,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将城市的文化、文明理念融入北大荒。即便在艰苦环境中,连队也始终将政治学习思想教育贯穿其中;工作再忙、再累,每天晚上的“天天读”坚持不断;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让人始终处于谦虚向上的状态;年中年末的总结评比更是激励先进,催人奋进。知青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成长,也由此磨练了心智,培养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的信念。北大荒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1973年,经自愿报名、群众推荐、政治审查、文化考试,我成为“工农兵学员”,离开北大荒进入学校深造。因为学的是地质,我又与大山打起了交道。野外工作流动性较强,生活单调枯燥。但是,地质队党团组织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完备:读报、收听电台广播紧跟形势,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对稳定人心、提高素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艰苦环境,培养出了地质队员坚韧不拔的性格;锤声阵阵,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地下宝藏。没有什么比得上地质队员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到矿藏的喜悦。

1985年,我被调入省冶金工业主管部门。2000年6月,在省级机关机构改革中,浙江省冶金局成为全省第一家撤并的政府机构,我因此提前退休。多年革命锤炼出的大局意识和积极向上精神,让我始终保持乐观心态。

2014年5月,我加入了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参与《拂晓园地》刊物的编辑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我始终积极投入、乐此不疲,因为我深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伟大成就要靠双手创造。

在共和国的阳光下,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忠诚执着,什么叫爱岗敬业,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淡泊名利。我坚信,只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任何平凡的岗位上都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猜你喜欢
戍边北大荒共和国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卫国戍边英雄家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多彩的秋天
谪戍边疆的林则徐
不懈开拓谱壮歌
《罗马共和国》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原因
八位共和国将军记录当代新影像
共和国大阅兵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