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现状及未来瞻望和预测

2021-06-16 11:56郑梦真张雷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

郑梦真 张雷生

摘 要: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在高等教育领域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有助于“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一流本科教育主题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类整理,从理论研究、建设路径研究和评论反思三个维度对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现状和热点分类剖析,最后对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通过梳理学界在该主题研究的观点来理清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脉络,为下一阶段的顺利实施和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评建结合

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以及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1998年,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关战略和改革措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等概念逐步明确和聚焦。2015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2018年6月,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空前高度,教育学界关于加强本科教育的研究呈“井喷状”爆发。

国内学界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述

截至2020年4月底,选取“一流本科教育”作为搜索关键词,期刊来源限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在中国知网(CNKI)共检索到相关数据157条,剔除报纸、会议以及相关性较弱的文献,最终获得146篇研究文献。在对146篇文献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目前国内一流本科教育研究整体状况,以期能对接下来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发展与改革趋势进行展望,从理论上保障本科教育顺利发展。

第一,研究时间节点方面。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第一篇提出强化本科教学的是2000年楼程富的《创建一流大学更要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3]。此后,2003年、2005年、2007年都只有一篇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文章在CSSCI发表,2015年之前该研究主题还未受到重视;2015年“双一流”建设出台,该主题的文献发表量迅速升至19篇,2018年在成都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文献升至峰值,2019年有高达71篇相关文献发表于CSSCI期刊。这充分说明一流本科教育开始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发文态势与政策节点呈现高度契合,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时效性、针对性和阐释性特征,但也暴露出研究的预见性、引领性和先导性较弱的特点。

第二,项目基金支持情况方面。科研项目基金支持的论文数量和比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某一领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在中国知网检索出来的146篇文章中根据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文献主要源于五个国家级项目基金的支持,处于这一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也对这一研究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关键词方面。关键词作为文献中的重要概括类词汇,对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约束力,是整篇文章中心意指的凝练,是我们进行文献综述归纳维度的重要分析指标。本文通过对检索的146篇文献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发现频次超过4次的共有16个,其中一流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位于排序前五。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筛选可以直接揭示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主题的集中情况,便于归纳研究的热点。

国内学界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的焦点及分布

1.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理论研究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相对滞后,致使大学毕业生面临一定程度的就业难题。同时,企业用人单位却出现某种程度的“用工荒”。这种“结构性就业困难”,其本质就在于大学所培养出的毕业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实际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造成部分本科毕业生就业难[4]。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应运而生,学界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层出不穷。

第一,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定义。张建林等(2009年)将一流本科教育定义为相对于同类高校能培养出符合本类别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本科教育 [5]。柳友荣(2016年)认为一所大学的本科教育是否“一流”不能超越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类别属性,必须充分关注社会需求,照应经济发展[6]。林健(2019年)则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和高等学校之间办学定位的差异性,都要求高等教育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的一流本科教育[7]。

第二,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地位。邬大光(2016年)提出重视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一流大学具有重建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8]。马陆亭(2016年)强调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它们的命脉[9]。吴玉程(2018年)指出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是具有战略地位、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10]。

第三,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特征。王洪才(2019年)总结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教学过程具有研究性,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11]。袁福(2019年)认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国际性是一流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12]。别敦荣等(2010年)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出发,总结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特征,以期指导我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践 [13]。

综上而言,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理论研究,学者们多以主观界定为主,缺少客观的衡量标准;关注点多集中在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然而一流本科教育絕不仅仅是一流高校的事情,一流本科教育也要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

2.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研究

第一,关于经验借鉴。李政云(2019年)认为院校层面的战略规划至关重要。她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为例剖析其紧扣自身办学理念设定战略目标、依照主动学习理念、坚持科学民主论证、抓住资助杠杆等举措以期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14]。余东升(2012年)在一流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层面评述美国本科教育质量,论述其从以资源和声誉评估为主导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评估的过程,指出对我国本科教育评估工作的意义[15]。

第二,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宏观路径。王洪才(2019年)指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根本路径在于教学共同体的构建,而突破点则是教师考核政策变革和评价机制的改革[16]。王坤(2019年)强调学校管理者优先发展教学、学习组织释放学习活力以及教师增强教育教学热忱是展现学习制度逻辑并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三条路径[17]。林健(2019年)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本科专业等十个建设路径为各高校开展一流本科教育提供路径选择,他指出不同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选择,避免同质化现象[18]。

第三,关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微观路径。眭依凡(2019年)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指出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与方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能力发展优先、创新培养模式”[19]。彭道林等(2019年)指出大学所有的教育要素中,课程是最微观的却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科研和教学的综合水平。他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一流的隐性课程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20]。

综上,可以将关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路径研究分为经验借鉴、宏观路径、微观路径三个层面,诸多学者将眼光投向国外高校,但一定要明确国内外人才培养理念、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国内外学生特点和师资培养模式的区别。另外,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应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实,结合各高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千篇一律。

3.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评论与反思研究

第一,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张应强(2019年)指出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过于高远空泛、“功利化”、培养过程“两张皮”、“同质化”严重以及表述形式比较杂乱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遵循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等来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21]。

第二,关于一流本科教育下的专业建设。现在推行的“双万计划”是有计划的遴选而非重点建设,存在着周期短,建设规模大,建设经费依赖地方和高校统筹等问题。王建华(2019年)对一流专业的提出、评定、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认为政府的相关政策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要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相匹配,并对可能出现的非预期效应做好相应对策[22]。

第三,怎样形成特色一流本科。李言荣(2019年)思考应形成自身的核心课程体系,发挥第二课堂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是整个学校各个部门的责任,应形成全校育人、全员育人的局面 [23]。关于一流本科教育新时代教学管理思考,洪早清(2019年)认为教学管理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保障,必须紧跟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从体制机制、管理办法、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来为一流本科教育保驾护航[24]。

总之,目前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成果的评价缺少理论支撑和衡量标准,关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反思的文章数量较少、类型单一、不够深刻。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建设经验的总结、实施效果的反思对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能起到及时反馈,推进下一阶段顺利进行。

国内学界关于今后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瞻望

基于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热点主题文献整理、归纳和分析,本文认为未来一流本科教育应有以下四方面研究趋势。

1.关注地方和民办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现有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向这些高校倾斜,容易忽视地方高校和一些优秀民办高校办学的积极性[25]。因此,应该给予一些有潜力的地方高校和民办学校一定的政策支持,形成高等教育领域的生态均衡发展。

地方高校数量在全国高校总数中占绝对的比例,可以说地方高校承载大量生源,一流本科教育不应脱离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本土化优势比较明显,有其自身的特色发展路径,只有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路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26]。我国现有民办大学距此还有一定差距,尚须经历若干办学阶段的演进,“高水平”则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办学实力的体现。现阶段我国已经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积极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努力構建了多方协同育人的互动生态,在教育教学上严格管理机制体制,在同类高校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27]。

客观而言,我们要避免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效应”,要想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地方高校和民办学校也要紧跟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

2.加强一流本科教育评价研究,建立合理评价制度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28]。因此,关注、评价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意义重大,对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然而,目前对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效仍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评价机构、评价程序、评价指标研究。

评价机构应具有独立性、专业性,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全生命周期、动态的评价,就成为必然趋势[29]。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于高校和政府之外,其评价结果相对地更加客观公正,反馈出的问题更具有真实性。对于评价机构的选择要专业、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尤其是高等教育更要站在社会公益性角度,机构的选择或设立要国家教育部的认可。建立评估机构,是一流本科教育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

拥有一套完整、合理的评价程序,对于评估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这是我国首份专题性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一流本科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着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态势。大学自身重视对本科教学质量的反思有助于自我完善;外部评价更关注整体本科教育水平,注重整体性。因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更体现评价程序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在评价指标制定上,改进“双一流”建设评比中过于重视科研成果、论文数量这样绝对量化的评价,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中涉及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要对在这些维度下开展的一流本科教育项目做总结、梳理,形成各高校的质性评价报告[30]。关于如何衡定一流本科教育评价指标,如何将量化指标和质性考核相匹配,构建形成性的动态评价模式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优质发展,是未来一流本科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

3.强化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就是“原动力建设”,即发展动力的根源。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动力来源于其建设主体,政府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中要起到政策引领的作用,应建立一流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保障。高校應发挥人力、智力和学科资源,彰显高校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各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力及物力资源建设、完善教育教学治理和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不断提升自身应对教学方法和理念上的一系列挑战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良好机遇,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掌握多样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端正学习态度、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督,开展探索性学习[31]。

4.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未来展望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者们对于一流本科教育的概念、地位、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在对其现状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更应该放眼未来发展趋向,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依托“双一流建设”项目,依靠广大师生的力量,通过建立制度保障、优化教师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等方面把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进行质的提升。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倾听来自各方的反馈,关注社会需求,不能盲目以研究生比例、经费投入、科研论文比例、专利发明数量等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一流本科教育未来应当引领社会发展。2020年,全球疫情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新的线上教学模式竟跃升成为主流。这对于整个教育系统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数据技术中心、师生授课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于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状态下,一个价值导向值得思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以往打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幌子,实则“重论文发表、重专利申请、重理论研究、重实验模拟”等形式上的荣誉。然而,人作为社会的人,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组织的子系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更应该理清三大职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要实现于完善社会服务,推动社会进步。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应向“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重专利更重实用,既重宣传更重实效,既重技术模拟更重现场实战”的价值导向转变[32]。

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未来之路,要严把生源输入和输出端口;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一流课程设置;加强制度保障;注重师生身心发展。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是重中之重,打好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场攻坚战,应契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通过教育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高校人才辈出,踊跃参与社会治理,服务于强国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亚地区世界一流大学法人内部治理结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6BZZ082)”;吉林大学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项项目“提升新时代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ZQH18)”;吉林大学劳动关系专项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工会服务学校发展与改革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LD011)”; 吉林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项目编号:YSZ202024)”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赵颖,刘芳,赵婷婷.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到“双一流”建设—基于知网的研究史梳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25-32.

[2][28]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8(6):6.

[3]楼程富.创建一流大学 更要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0(20):18-19.

[4]张雷生.“有教无类”的培养方式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困难”[EB/OL].(2016-12-28)[2020-05-14].http://theory.gmw.cn/2016-12/28/content_23357091.htm.

[5]张建林,吕楠.“一流本科教育”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09,16(1):62-65,71.

[6]柳友荣.“一流本科教育”辨正[J].中国高教研究,2016(7):21-24.

[7][18]林健.一流本科教育:认识问题、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1):22-30.

[8]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5-10.

[9]马陆亭.“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5):9-14,26.

[10]吴玉程.本科教育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6-8.

[11][16]王洪才.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1-15.

[12]袁福.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结构要素与建设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4):195-199.

[13]別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56-62.

[14]李政云.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院校战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案例剖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2):103-109.

[15]余东升.评估一流的本科教育:路径与价值:美国的经验及其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26-131.

[17]王坤.“一流本科教育”的学习制度逻辑及其建设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1-89.

[19]眭依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与方向选择—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9(6):1-10.

[20]彭道林,贺婷.课程与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2):31-35,111.

[21]张应强,王平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6):148-154.

[22]王建华.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J].重庆高教研究,2019,7(4):122-128.

[23]李言荣.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9(9):4-6.

[24]洪早清.本科教育新时代下的教学管理变革省思[J].中国大学教学,2019(11):75-80.

[25]尹者金,潘成云.一流本科教育视域中地方高校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49-52.

[26][27]温涛,王朋,王维坤,等.新时期我国一流民办大学建设探究:概念、内涵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9(5):28-33.

[29]廖华. 关于借力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PPP项目绩效评价的思考[N].中国政府采购报,2020-02-28(3).

[30]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8,16.

[31][32]董立平,徐岚,张雷生,等.笔谈:疫情之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20(3):117-12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人才培养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