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地缘政治关系演化及其跨国旅游响应

2021-06-17 06:36李淑琴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关注度中日韩出境

彭 飞, 李淑琴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不断重塑,地缘政治的研究尺度与内容均得到极大拓展与丰富。跨国旅游日益在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中成为重要战场,其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在学界成为话题焦点。Webster等[12]从宏观视角对旅游流展开研究,认为旅游流的规模、结构和方向深受6大地缘政治影响:即美国的衰退、金砖国家和pine国家的崛起、不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日渐重要的区域跨国组织、全球尺度内对个人的管控、跨国公司权力和重要性超过政府[13]。此外,边境景观[14]、边境地区[15]以及跨境过程和流动性[16]等具体领域日益成为旅游地缘政治研究的焦点。随着流行地缘政治的兴起,旅游和地缘政治有关的身份认同[17]、地缘政治与旅游接待[18]及事件中的地缘政治[19]等对地缘政治话语和旅游实践的研究逐渐成为相关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中日韩跨国旅游活动在全球旅游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2018年中日两国分别成为全球第2和第3大旅游经济体,韩国则在东北亚跨国旅游中扮演着“区域通道”的重要角色[20]。本文首先利用GDELT数据库统计2001-2018年每年中日韩各国对另外两国政治事件报道的数量,绘制事件关注度曲线图,表征国家对政治事件的关注程度;其次计算各政治事件的戈登斯坦得分和平均语调值的归一化值并综合处理,绘制事件影响力曲线图,表征国家间政治事件的影响力;最后根据双边国家事件关注度和影响力之和对中日韩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化进行探究和梳理,并依据中日韩双边出入境游客人次绘制堆积柱状图,借此反映旅游流规模的变化及各阶段旅游流结构特点,从而分析其跨国旅游响应。探讨地缘政治与跨国旅游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中日韩跨国旅游新趋势,冀求为中日韩旅游合作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1 地缘政治关系演化及其跨国旅游响应分析

1.1 中日韩地缘政治关系总体演化特征及跨国旅游响应

自1999年以非正式早餐会举行历史上第一次中日韩首脑峰会,到2008年第一次举办独立领导人正式会议,再到2012年开始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中日韩三国在诸多领域取得丰厚成果的同时也遭受着各种挫折和磨难,尤其在领土与历史方面[21]。三国地缘政治关系的动荡使国家间事件关注度和影响力在冰点和回暖间起伏变化,但总体上看,中日韩地缘政治关系向好发展,事件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波动中大体呈增长趋势,三国间跨国旅游合作日益紧密,旅游流规模逐渐增大,旅游流结构日趋合理。21世纪初是中日韩正式合作的重要起点,恰逢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中日韩间地缘政治关系自美国2010年“重返亚太”战略实施后日趋复杂,因而本文以2001年为研究起点,2010年作为划分节点,将2001-2018年分为两个阶段,分析中日韩地缘政治关系演化与跨国旅游响应,其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中日韩地缘政治关系演化及跨国旅游响应

1.2 中日地缘政治关系阶段演化及跨国旅游响应

2001-2009年:此阶段前期,中日之间由于台湾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政治事件,两国事件关注度起伏波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事件影响力在2003年明显上升,民众情绪深受国家间紧张关系的影响,这一时期中日旅游互动明显减少。随着2006年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中日最高领导层频繁互访,两国间政治事件报道次数增多,关系回暖;同时事件中传递出的积极态度使得两国民众关系缓和,来往日益频繁,旅游流规模增大。这一阶段中日双边旅游流结构呈现中国出境游客小幅增长,日本出境游客稳中波动的趋势。

2010-2018年:继美国重返亚太,日本政府随之在中美之间调整站位,在强化日美同盟的前提下不断改善中日关系。然而2010年“钓鱼岛”渔船事件、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及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事件[22],中日之间事件关注度随之上升并一度成为两国外交话题热点,双边关系急转直下,持续恶化的关系导致中日游客人次大幅下降。随着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顺利召开,中日领导人开始修复关系,两国政治事件报道较多且以积极事件为主,事件关注度和影响力均居高不下,民间关系迅速升温,并在2015年中国出境日本的游客人次首次超过日本入境人次,随后几年双边游客人次保持高位增长。这一阶段中日双边旅游流结构呈现中国出境游客波动骤增,日本出境游客小幅下降的趋势。

1.3 中韩地缘政治关系演化及跨国旅游响应

2001-2009年:这一时期中韩两国关系平缓向好,事件关注度和影响力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两国双边旅游流规模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时双边游客人次高达454.33万,是2001年双边游客人次的2.1倍。这一阶段中韩双边旅游流结构呈现中国出境游客平稳递增,韩国出境游客高速增长的趋势。

2010-2018年:2010年韩朝之间爆发“天安舰”事件及延坪岛炮击事件,中国为维护朝鲜半岛稳定而引发了中韩之间的外交矛盾,两国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事件关注度随之上升,同时事件影响力波动频繁,民众情绪受到影响,双边旅游流规模小幅下降。2013年中韩关系日趋缓和,两国事件关注度和影响力平稳上升,民众来往频繁,同时中日钓鱼岛事件的爆发使中国赴日旅行动机大幅下降,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替代效应导致中国赴韩旅游人数增长,从2012年283.7万人次骤增到2016年612.7万人次。然而2017年的“萨德”事件又将中韩关系推至风口浪尖,两国事件关注度提升,相关报道频繁,双边关系骤然跌入谷底,民众深受政治事件的影响而来往减少,中国赴韩游客人次只达2016年出境游客人次五成。这一阶段中韩双边旅游流结构呈现中国出境游客稳后骤跌,韩国出境游客整体稳定的趋势。

1.4 日韩地缘政治关系演化及跨国旅游响应

2001-2009年:这一阶段前期,日韩之间虽有摩擦但整体关系向好,事件关注度和影响力走势平稳,两国首脑互访频繁,民众关系和谐,双边旅游规模整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然而2005年的“独岛”事件导致日韩关系紧张,国家间事件关注度大幅上升,但事件影响力没有明显变化,民众往来受国家关系影响较小,出入境游客仍保持小幅增长;此后,日本政府就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不断挑衅,事件关注度保持高位增长,事件影响力也随之上升,韩国民间对日本的好感度日益下跌,赴日游客人次由2006年的211.7万降到2009年的158.7万。这一阶段日韩双边旅游流结构呈现日本出境游客起伏平缓、韩国出境游客稳中波动的趋势。

2010-2018年:2010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美日韩在朝鲜问题上达成一致,一定程度上恢复并推动了日韩两国关系,日韩双边游客人次保持平稳增长。然而自2012年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安倍政府在“慰安妇问题”多次挑衅及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使日韩关系再次陷入低谷,两国政治事件报道频繁,事件影响力在2014年达到历史峰值,民众态度由于国家关系的恶化进入冰点,双边旅游规模在2014年跌至此阶段最低点。2015年,随着日韩之间持续半个世纪的“慰安妇问题”的解决以及美国在韩部署“萨德”系统导致中韩关系龃龉[23],日韩关系回暖,事件关注度在2015年到达峰值随后恢复至之前水平,国家间的积极态度使得民众来往密切,2018年双边旅游流规模增至2015年的2倍。这一阶段日韩双边旅游流结构呈现日本出境游客先降后升,韩国出境游客波动增长的趋势。

2 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发现,国家间地缘政治关系与跨国旅游活动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当两国关系良好时,国家间政治事件报道频繁且多为积极事件,民众对他国好感度提升,旅游往来密切。同时,一国选择另一国作为出境旅游目的地,这一行为本身就代表了重要的“示好”政治信号,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向好发展。然而一旦两国交恶,国家间冲突不断,报道多为负面事件且态度消极,民众情绪会深受影响,旅游发展会因此受限。而出境旅游体量大、购买力强的国家为了争取在外交领域更大的话语权,通过抵制“跨国旅游”来获取旅游相互依赖中的权力[24],从而导致两国旅游合作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后疫情时代,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对疫情的有效掌控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会促使旅游市场发生转移,大量的中日韩游客会选择中短程的国家出游,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将成为首选之地[25],作为东亚地区跨国文旅战略项目的“东亚文化之都”日益成为带动东亚区域文旅事业繁荣昌盛的主导力量。此外中日韩在未来跨国旅游的发展中,应当继续加强彼此间旅游合作,提升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文旅事业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巩固中日韩一体化顺利实现的人文社会基础[26]。

猜你喜欢
关注度中日韩出境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暴力老妈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基层新兴群体意识形态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