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

2021-06-17 09:4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奴性哈桑阿米尔

导语

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离,许多知识是来自书本的,但还有许多知识和本领是无法或基本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王蒙说:“我读书,我补充各方面的知识,我更注意从生活中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个地方都是我的课堂。”

矛盾

书里书外

陈阳

一本书,就是一个小世界。书外有一个你,书里也有一个你。

海子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都像一张白纸,干净、纯粹,让人不忍着笔。在我的世界里,《安徒生童话》就是绚烂的第一笔,直到现在我仍很喜欢。

提及这本书,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幼稚,甚至不屑一顾。或许他们忘了,这本书也曾经给他们带去快乐,让他们产生了对美好的憧憬,更教会他们辨识善恶。我遨游在《安徒生童话》的小世界里,与豌豆姑娘为伴,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难过,讨厌吃了外婆的大灰狼……书里的我关注所有人物的生活,为他们喜,因他们忧,明白了什么是善良,也立下了为善的决心——在书里,我自由且快乐。

然而,即使我在书里纵横万里,在书外也只是一名懵懂的孩子。年幼的我踏入书外的世界,发现书里书外并不一样。这里没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只有蓬头垢面的老爷爷在墙角蜷缩,我很想去帮助他,却发现我不会魔法!书外的我是一个普通人,面对困难也会不知所措。

但这又怎样呢?对善恶的分辨、好坏的区分能力都在那时产生。有人说:“童年对整个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童话是我童年绚烂的第一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书外的我,让我有了面对书外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在那之后,我渐渐长大,书里的我开始感到痛苦。因为这时,书变成了课本,读书对我来说不再是单纯的快乐——书里的我不再是一个自由人,而是被一个叫“分数”的小人驱使着。书里的我形容枯槁,被推着、扶着、拉着、拽着走……虽然被分数追着跑,但看着不断提高的成绩,书外的我也是满足的。

这是一对矛盾——书外的我正为了当下与未来而拼搏奋斗,书里的我只能从其他方面来释放灵魂。

于是,我的枕边又多了一些文学书,一些用来慰藉忙于课业的我的书。这些书里的文字很轻、很美,安静得像黑夜里的灯塔,纯粹得像冬日里的落梅。捧书而读,人仿佛已到了一个静谧的角落,那里有阳光,有流水,有树,有花,还有一个安闲的我。书里的我又享受到了自由,得到了安慰,而书外的我也面带微笑,感受着宁静和美好。

不同的書里有不同的自己,不同的书外也有另一个你。可能书里的你幸福,书外却平凡;书外的你快乐,书里却郁闷……人生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不管是什么样,我们都应学会调节,让书里书外的自己都快乐。

【江苏泗洪中学,指导老师:石月勤】

抗争

书里书外

陈卓然

一年夏天,就着透过窗户的略显闷热的光,我翻开了蒙尘已久的《追风筝的人》。夕阳染红半边天空,火烧云翻涌着。无垠的旷野上,少年牵引着藏在云间的风筝向我飞奔而来。

书里,在刚刚下过雪的街道上,迎风奋力拉扯风筝线的是少爷阿米尔,眼中闪烁着赤诚光芒的是蓄势待发追风筝的仆人哈桑。那时,他们是那么快乐。但是,危险来临了。阿米尔难以接受在哈桑遭遇困境时袖手旁观的自己,更忘不了哈桑纯洁的笑容,匆忙逃离了故乡,将往事封存在记忆的尘埃里。然而,拉辛汗的一通电话,打破了他在异国他乡平静的生活。

当他重回故土,却发现哈桑已经离开了人世,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沦为一个被驯服的奴隶,一个被铁链困住的囚人。索拉博蓬头垢面,双目空洞,不时露出敏感畏惧的神态。身体的枷锁容易卸下,心灵的桎梏却难以摆脱。透过索拉博痛苦难耐的面容,阿米尔难以找寻到哈桑的影子,更多的是屈服,是奴性。

奴性,不仅被他人奴役,也在奴化自己。正如纪伯伦先生所说:“奴性用凌辱遮挡人们的永昼,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从定居在窑洞里的人到住在现代建筑里的人我都见过。但至今我所看到的,只有被重负压弯了的头颈,被铁链锁着的双手和跪在偶像面前的双膝。”他将奴性大抵分为三类:盲奴性、聋奴性和有斑点的奴性。盲奴性“把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父辈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年轻的身体充斥陈旧的精神;聋奴性“强迫人们迎合人群的口味”,把人们的发声易为空谷中的回声,把人们的身体化为落于地面的乌影;而有斑点的奴性则把软弱当作温顺,把空谈当作博学……

书里的奴性如此,而书外的奴性不只是一个人的屈服,更是一个落后时代的缩影。缪赛尔说:“有些不朽的文章是纯粹的眼泪。”鲁迅先生对国民的麻木痛心疾首,于是他弃医从文,用犀利的笔描绘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刻画了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街头的祥林嫂……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悯和大爱!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试图用笔踏破笼罩中华大地的阴影,唤来黎明的曙光。这些都是作家至纯至痛的泪,以及思想的花朵。他们将这些呈现给我们。

余秋雨先生曾言:“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我们从中获取前进的动力。书里书外,我们不断前行,不断抗争,丰富着自己的灵魂。

【江苏泗洪中学,指导老师:石月勤】

理想

书里书外

张石

书里有“大同”,有桃源胜境,有乌托邦……这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而“书外”则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或许这些过于美好的幻想难以实现,但正是这些美好愿景激励着无数的人不断前行。

“大同”一词出自《礼记》,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愿景: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和平安定。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乌托邦”一词则源于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书中虚构了一位航海家在航行中无意发现一个名叫乌托邦的岛国,这里没有任何堕落与罪恶的痕迹,完美得有些不真实。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孔子的“大同”乃至墨翟的“兼爱”,都诉说了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这些思想家们一直苦苦求索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途径和方法,并将他们的思考写在书里,留给后世的人。

明代的王船山便是一个代表人物。

王船山是一个悲苦孤独却恪守气节、坚忍不屈的人,他将对生命的需要降至最低,始终坚守着心中的正道。青年时的他立志复明,中年之后他痛定思痛,悟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不再以恢复明朝为志,但仍不肯屈服于清朝庭。他身着明朝衣冠,藏身于山野密林之中,专心攻读孔孟之道,断粮几日仍手不释卷。他以实现“大同”为目标,三餐不继仍苦读不辍,虽然理想难以付诸实践,但他并未灰心,“吾书两百年后始显”是他的心之所向。

思想的光芒注定不会被掩盖,“船山学说为民族光复之源,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他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学术涵养,以孔孟之道为根本,又深受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的浸润,铸就了他倔强的血性和刚烈的特质,也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

书里与书外本就是共生的。谁能断言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有朝一日不会变成现实呢?

【江苏泗洪中学,指导老师:石月勤】

猜你喜欢
奴性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多变与奴性:《动物庄园》中人性的探讨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