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人才评价改革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1-06-17 09:47李志民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

李志民

编者按:

4月1日,由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学业桥)、黑龙江教育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新高考·新探索·新征程 2021年黑龙江省高考改革下的人才选拔与培养高峰论坛”在哈尔滨市召开。在黑龙江省进入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此次会议旨在聚合全国高校招生信息与专家资源,为我省新高考政策下的学校和学生提供一站式解析指导以及相关服务。

结合会议主题,本期我们将邀请部分与会的嘉宾代表,就新高考改革下人才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中须解决的难点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等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以厘清与高考对应的高校评价改革方向及改革过程中应克服的主要障碍等,以使学校适应新的高考政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存在和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要从坚持正确的人才与科技评价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实行同行同类评价;坚持公平公正,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及评审专家库;重视师德师风评价等方面努力,既要坚决“破”,更要善于“立”,坚持尊重科研和人才成长规律,多维度切入、多措并举,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科研与人才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评价改革;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刻阐明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存在不少矛盾,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解决,目前的重点在于改革评价导向。

一、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教育管理理念习惯的矛盾。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习惯,仍然固守计划经济的思维,从招生到培养至用人留人,存在诸多不适应。

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快速进入普及阶段,但社会大众大多还有着精英教育的思想。多数家长仍然认为孩子上大学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不能接受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高校在发展上也趋向于此,千校一面,缺乏多样性且与前沿科技和产业脱节。

信息技术进步和教育思想观念的矛盾。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教育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教育管理者、参与者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工业社会,甚至是农业社会。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而且人类足够聪明,会在教育形态变革中创造新的办法解决今天所遇到的问题。

二、科技与人才评价演变及面临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科研与人才评价体制建设和政策的制定虽然还没有完全没有脱离“计划经济”“政府主导”的束缚,但我国科技评价差不多每10年都会上一个新台阶,一直是在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逐步演变。尽管科技评价在不断进步,但评价实际上是在围绕论文评价论文,评价人或其他。论文只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物或副产品,过度地以论文引用评价论文,只有写论文的人才可能引用论文。这些,不能成为科技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改变。

学术界对科技评价有很多意见,科技评价结果存在很多争议,如:科技评价仍然是计划体制,而科研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是市场机制;科研经费中不到10%的经费用于基础研究,而评价方法却是基础研究评价指标等。

科技评价的困难还在于把科学和技术混在一起来评价。科学属于文化范畴,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两者混在一起就很难评价。目前,我国人才与科技评价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人才与科学技术的评价分类不够明确,在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贡献情况方面,不能做到客观、真实和准确;

——没有建立真正的同行评议制度,政府组织评价部门认可的评审专家与同行认可的专家不一致;

——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科技评价等同人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

究其根源,在于只有管理,没有利益方参与监督。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三、科技“三评”改革

2018年7月份出台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则强调,要“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集中清理”。

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要求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推行论文代表作制度,立足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并明确了“三类高质量论文”的具体范围。特别强调由本单位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或技术领域选定。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要求: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

四、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无论在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以及科技成果数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和国际知名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1.坚持正确的人才与科技评价导向

人才与科技评价应有利于提升高校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性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人才与科技评价要以国家目标和人才与科技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

2.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评价体系,同行同类评价

坚持尊重科学规律,尊重学科差异,结合发展现状和目标,实行合理分类。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活动的特点,依据科研计划、项目、机构、人员等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

3.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及评审专家库,保证公平

公平应体现在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验收和申报奖励等一系列活动中。这就要求掌控国家相关科研资源和成果管理部门取消各类非公正性的限制,譬如年龄、职称头衔和学历等,特别是名额的限制。

建立完善评审专家库和同行评议制度。有效防范和查处评议专家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专家公示制度;建立规范评议规则和异议处理程序等。

4.尊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权利

评价应限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无论是代表作评价,还是标志性成果评价,都需要有真正合格的同行参与。要把学术评价的权力赋予同行认可的合格评议者,实行回避制度与评审专家定期轮换制度;完善评价专家信誉制度,重大项目的评审应采取记名投票方式,评审专家名单应分级分类向社会公开,增强評审专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5.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原则

2016年,教育部曾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要求,即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三个维度评价教师。人才与科技评价必须有利于加强原始性创新,有利于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任何国家科研评价模式的确立都是一个综合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和本国文化逐步确立的过程。我们既要坚决地“破”,更要善于“立”,坚持分类评价,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需要多维度切入、多措并举,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
高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让德育春风浸润学生的心灵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