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四大课题

2021-06-20 14:46郭桂萍
求知 2021年6期
关键词:格局马克思主义经济

郭桂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一纲领性文件,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推动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一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但是抓关键圈重点就是要解决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石、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动力引擎四大课题。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一文中指出:“重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坚持常学常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推动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史。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采用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怎样的战略布局,需要新的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如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秉承实事求是原则,针对国内社会经济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重大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点回答了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之治“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打下了理论基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为开辟我国治国理政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坚持与时俱进,作出宏韬伟略的布局和决断。从“中国梦”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从“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的深入思考,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的深化,从“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到“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无不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立足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民情,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懈探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理论基石。

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于“十四五”规划及其未来2035年长远目标建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突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布局,对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具有重要意义。如“十四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突出了“六个新”,既考虑了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又考虑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旨目标。

二、瞄准主要目标科学规划,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顶层设计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新发展格局的要义,依据“十四五”时期的六项主要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导航作用。一方面,在严格遵循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既重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要素培育,又要做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导向引导,两者兼而有之,但又有所侧重。另一方面,要坚持从问题导向入手,结合各地方资源禀赋扬长避短,引导各市场主体注重创新发展,做好企业知识和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生态营商环境营造、数据平台搭建以及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导向安排。

基于对各地方自身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还需直面以下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培育“国内大循环”要素的公共选择问题,即将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向哪里的选择问题。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甄别和选择内驱动力源的引擎在哪里,使投入的引导启动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鼓励和奖励本地经济主体尽快转型,嫁接融入产业链条,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做强产业链条。鼓励市场主体依据自身的特点,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培育参与国内大循环生产要素,增强自身发展后劲。三是各级政府要做好政策助力和跟进服务。各级政府一定要抓牢新发展格局这条主线,研究制定有效支持政策,引领本地经济构建良性大循环的体制机制。当然,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三、推动政策精准落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从全国统一市场的角度来看,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指导,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力争做到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两手抓、齐发力。为此,一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规则对接,做长国内产业链,做强国内供应链,做大国内消费链,依靠国内大循环,影响国际大循环,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二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发挥竞争机制,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良性循环,提高循环效率。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更多新增长点、增长极,打造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样板。

其次,从各地方市场来看,各级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以外资、外部人才和国际市场为重点依托的惯性发展思维,创造条件使外来资本、外资企业本土化、国民化,从而实现变“输入型”经济为“内生型”经济。因此,一要支持龙头外企落地扎根成为本地内生力量。从政策上有的放矢地帮助外来龙头企业实现本土化和国民化,利用地方地理人文优势,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吸引外企落地,成为本地内生的经济增长力量。二要注重做強民营企业和壮大企业家队伍。落实政策支持,助力民营企业攻坚克难、勇挑重担,成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时培育激励有能力、有魄力的企业家,创新探索,引领企业逐浪泛舟、茁壮成长。三要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增强本地发展后劲。各地方政府要兼顾硬环境的建设和软环境的营造,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增强内生动力,做好国内大循环人才资源的储备库建设,增强地方繁荣发展的后劲。

四、利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动力引擎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经历了不断学习和改革的转变过程,并且已由被迫接受粗放型、数量型、外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转向主动选择集约型、质量型、内源型经济发展模式。

从经济理论来考察,经济发展模式有两种界定:一种是追求数量型的外源型(又称输入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外部资本和外部市场,推动本国或本地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国际资本、贸易和服务循环,带动本国或本地经济发展;一种是注重集约型的内源型(又称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本国或本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如资本、数据、技术、平台、人才等生产要素,扩大市场份额,占有市场优势,推动本国或本地经济良性循环,做大做强本国或本地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园区等方式吸引外资和外来人才,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格局。

从实践发展来考察,两种发展模式各有千秋,在我国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地区都曾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印证了外源型经济的重大作用,出口导向型战略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其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即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主动权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经济运行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因此,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国际贸易循环受阻,对我国外贸这驾马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交通受阻,全球产业链条断裂,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又一次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与服务的大循环。相比较而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阶段,内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内源型经济是依靠自身积累做大做强本国或本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经济运行的基础比较稳固,主动权比较大,增长波动小,更能促进“国内大循环”模式的形成。

当然,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除了受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也受地区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因此,一要考虑我国地域辽阔的特点,不同地区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本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做好规划布局,优化升级,推动智造业发展。二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和影响,善于运用改革的思路,稳大局保就业、扩内需拉消费、扩投资稳预期,有效应对风险冲击,構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李 欣

猜你喜欢
格局马克思主义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格局与结局
以天地为格局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格局
经济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