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新闻传播:看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如何高出一筹

2021-06-21 11:54夏康健
传媒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设性受众攻坚

文_夏康健

新春伊始,媒体融合发展愈加迈向深入。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穿全年的重大主题宣传。主流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作用,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助力中心和大局,锻炼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进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

回顾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宣传,要真正地服务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就必须关注国情、传授经验、释疑解惑,形成推进社会进步的建设性传播效果。这不仅要求新闻媒体在传播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更要在新闻理念上拓展创新。[2]最近,建设性新闻传播受到国内外传媒界密切关注,它也是新时期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新闻传播效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建设的一种实践探索,具有强烈的新闻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导意义。[3]关注和重视建设性新闻传播,正是过去一年人民日报脱贫攻坚报道出色、出精、出彩的思路选择,符合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的新闻采编与内在传播规律,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借鉴应用。

上接天线,展现脱贫攻坚新闻报道的顶层设计

建设性新闻虽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但从实际情况看,其内容生产仍以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为主。[4]2020年,人民日报曾开设“总书记来过我们家”“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探访”“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多个专栏,报道脱贫攻坚事迹。其中的很多报道,就是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对我们党如何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总结与思考,是现实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说,正是一线的编辑、记者对建设性新闻传播的恰当理解和运用,让传统通讯更富有建设性,从而更好地为脱贫攻坚工作献言献策。

脱贫攻坚的建设性新闻要有纲领,而这个纲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建设性新闻强调编辑、记者以解决问题而非旁观者的态度来参与到报道中,要求新闻工作者所撰写的报道必须具有更多的现实指导和应用价值。脱贫攻坚报道中所展示的解决方案要具有可行性,要真正地运用到现实之中,就必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相一致。然而对于同一问题,人们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思路虽有不同,却也总能达成某一个预期目标。但是,从宏观上看,未必所有的方案都符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2月12日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5]这就意味着不能把以前的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等违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发展模式纳入到脱贫攻坚报道中。因此,对脱贫攻坚的建设性报道,不能漫无目的,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展开。

同时,新闻报道也要紧跟具体国情分析各地扶贫焦点难点。秉承传统新闻理念,但在融媒时代也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看不清关键的问题、要害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从总书记的讲话中发现方向。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扶贫项目停工等问题。[6]这实际上就指明了新闻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应当及时关注的脱贫攻坚难点。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关系到脱贫攻坚的全局,需要主流媒体时时关注现实情况,寻找解决方案并予以及时报道。[7]

也正是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人民日报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准并富有建设性的脱贫攻坚新闻。比如,3月30日的科技版报道《“柑橘院士”扶贫记》,就曾关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滞销的秭归脐橙。这篇报道传授了一套解决方案:通过邀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院士到国内某电商平台对秭归脐橙进行带货直播,进而推动6万斤脐橙销售。这篇报道告诉我们:不仅明星、网红能带货,科学家也能带货。2月24日,人民日报社会版“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专栏刊发报道《干好这一年 打赢攻坚战》,重新聚焦“三区三州”。这篇报道借助五位当地干部群众的讲述,将这些地区脱贫攻坚的思路、措施、成效全面展现出来。之后,人民日报又在10版整版推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我们一起见证》,再次聚焦“三区三州”。对“三区三州”的反复报道,其实就是人民日报对重大问题、关键地区的系统观察和思考。

下接地气,提供不同题材与含金量更高的新闻内容

脱贫攻坚的报道题材可以与其他题材相结合,形成信息含量更高的优质内容。脱贫攻坚报道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在撰写稿件时,我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小切口来表现大主题。这种写作方式往往比较灵动,也可以深入下去,形成内容扎实、可资参考的新闻报道。同时,这种写作方式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材料要细致深入,不能泛泛而谈;案例要有典型性、独特性,不能是“大路货”。此时,仅仅从脱贫数字、生活质量、干部群众精气神上来讲脱贫攻坚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单薄的报道并不能给读者带来丰厚的信息量,有时某一内容的频繁出现也会让受众徒增反感。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类型题材进行补充,而这种补充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一方面,人民日报在内容安排上将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了更具建设性的“脱贫方案”。人民日报生态版开设的“小康路上·绿色力量”专栏,就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助力脱贫攻坚。比如,1月7日刊发的报道《从编代码到治黄沙》,讲述了一名程序员在甘肃临泽如何借助治沙工程,发展肉苁蓉种植,最后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故事。这篇报道在种植技术和产业发展两个角度上很清晰地展示了人们在推进治沙工程的同时,又如何发展产业经济。其实,还有不少脱贫攻坚的通讯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1月8日的报道《海归小伙 山里驯鱼》和1月2日的新闻《叫响万山好生态》,皆属此类。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题材融合带来了两个“化学反应”,一是这些新闻化解了一些人的“环境保护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错误认识,二是为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可行方案。

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中又将脱贫攻坚与科技知识巧妙嵌合,为现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线索方案。人民日报科技版自2月24日起推出的栏目“科技视点·科技扶贫 我们在行动”,关注科技工作者所探索的扶贫新举措。开栏报道《科技扶贫实打实》,借助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张子军利用科研成果发展农业的故事,向受众们展示了全链条技术服务、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全产业链稻虾共作模式帮助村民脱贫攻坚的全图景。这篇报道虽未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详细解释,但通过科研技术适用场景和使用效果的介绍,为受众绘制了一张细致的“索引图”。当读者遇到相同问题时,可以按图索骥,迅速找到可以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事实上,该栏目的类似报道还有很多,比如《院士“科技菜”种进大别山》《科技扶贫助牧民增收》《用科技支撑致富产业发展》等。把这些报道汇聚起来,也可以看到一幅科技发展与脱贫致富共生的“千里江山图”。

跳出主题报道的“惯性思维”,让老百姓自己讲述脱贫故事

新媒体环境下,建设性新闻也给传统媒体平台带来了新课题与新挑战。建设性新闻强调“去极化”,[8]要求在确保新闻内容专业性的基础上给予普通人更多的话语权。在建设性新闻里,媒体与公众的关系发生变化,新闻工作者更多地扮演起话题组织者的角色,负责组织公众参与,新闻工作者和公众以协作的方式共同生产新闻。[9]对传统新闻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因为在今天,新媒体往往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受众聚合能力,前者可以通过话题设置等形式吸引受众参与留言,形成庞大的信息流。受平台影响,传统媒体很难实现这种强大的聚合效果。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信息承载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呈现大量的受众观点和建议;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沟通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内容生产速度变慢。这就意味着传统报道在向建设性新闻发展用力时,就必须扬长避短,用其他方式吸引受众,调动其参与新闻创作的积极性。

传统报道要想在脱贫攻坚的主题宣传中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建设性内容,就必须把话筒交给人民群众,让他们自己讲亲历、亲闻故事。在这一方面,人民日报多有创新。人民日报自8月2日起开设的专栏“总书记勉励我奋战一线——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尝试从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来呈现脱贫攻坚故事。比如,专栏开篇报道《总书记要我们用行动兑现承诺》,就是以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的回忆、观察和畅想,来展现、分析、思考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将手中的叙述“话筒”转移到了余静的手中,尽量让她来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最后,余静所讲的故事成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这就很自然地让采访对象参与到脱贫攻坚新闻的生产制作中。其中的积极影响也不止于此。余静所代表的人群恰恰也是脱贫攻坚新闻的重要读者,她的讲述更能获得这一类读者的共鸣和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记者更多地扮演“把关人”的角色,主要负责组织起有效的信息呈现并保证新闻真实性。这就在既保证新闻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又真正实现了学界所提出的“去极化”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形式的新闻报道虽不能像网络话题那样吸引大量受众,但其可以更聚焦一个故事,清晰地告诉受众整个扶贫工作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对未来的扶贫工作有了更长远、更准确的预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报道的“面向未来”水平。

人民日报记者深入贫困地区做现场采访

更进一步讲,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也可以让新闻报道“软化”,更贴近基层、贴近受众。在“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探访”专栏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比如,报道《贵州望谟 攻坚贫中之贫》就采用普通人的视角叙事。当时,望谟县政府在了解油迈瑶族乡纳王村的人口和自然条件后,因地制宜推广芒果种植。但当地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望谟县政府并没有强制推广,而是让村民自己看效果。观望的村民在发现芒果种植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后,便纷纷在自家园地里种起了芒果。在介绍这一经验时,记者既没有将话筒握在自己手中,也没有将话筒递给当地政府,而是将话筒交给了当时持观望态度的村民。通过对他们所观所想的描写,来展示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这种叙述方式,特别是对当事人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可以让报道更贴近受众,使之更易于接受。

回顾极不平凡的2020年,人民日报这些脱贫攻坚的新闻报道不仅是一套套解决贫困问题的现实方案,更是一篇篇人类改变自己命运、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实故事。正是这种实践性、故事性、真实性的交融,让其散发出恒久的魅力。建设性新闻强调向上向善、面向未来,强调新闻工作者身处基层一线的素质提升和脚力打造,它在本质上是人类对自己改造世界活动的经验传播,是一种积极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理念。伴随着建设性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其思想和内容也必将发展完善,从而更好地为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强大而持续的助推动力。

猜你喜欢
建设性受众攻坚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古特雷斯联合国改革议程与中国的建设性角色*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言论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