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颜色定尊卑—大唐“官品服色制”浅论

2021-06-21 09:20雨葭
收藏·拍卖 2021年3期
关键词:印染紫色服饰

雨葭

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言下之意,“江州司马”这个品阶的官,只能穿青色的官服。而对颜色作出规定的,正是唐代的“官品服色制”,这是唐人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对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所做的一次总结性规范。

“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这个制度主要针对官员常服而言。常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脱胎于鲜卑服饰,逐渐代替了汉魏的褒衣博袖。以紫、绯、绿、青四种颜色直观地标示身份等级的做法也并非源自汉魏传统,而是吸收北方民族的习俗,经过隋及唐前期的不断发展,从而趋于完备。但在其日趋严整的同时,各种服色的僭越行为也在破坏着唐代官品服色制。

尊卑伦理造就大唐“官品服色制”

其实,我国以服饰颜色区分社会成员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观念。《诗经·曹风·候人》就已记载:“彼其之子,三白赤芾。”其中“赤芾”是红色的蔽膝,用皮做,为周时大夫朝服的一部分。而古代官员“品色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的影响,形成了颜色迷信。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服饰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哪种身份穿哪种颜色的服饰,皆有定制,不得错乱、僭越,否则将会面临严峻的责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八月,朝廷诏敕三品以上官员“其色紫”,五品以上“其色朱”,六品“其色黄”,流外及庶人“其色通用黄”(《旧唐书·舆服志》)。从这段记载来看,高祖此令应该仅是针对常服而颁布的衣着颜色,并不涉及冕服、朝服与公服,且服色主要是以三品至六品官员的服色为例。这很有可能是唐朝建立之初,对于服色规制并未严格起来的缘故。

或许正是认识到“武德令”于服色之规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唐太宗贞观四年又颁布衣服令,继承旧制并逐渐调整完善,提出“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具如别式,宜即颁下,咸使闻知,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次年八月,太宗又决定进一步完善唐代“品色衣”制度,明确提出:“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唐会要》卷三一)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六品七品著绿,八品九品著碧,朝参之处,听兼服黄”。12年后,唐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深绯,十一銙,五品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输石带,八銙;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銙”(《新唐书·舆服志》)。

大唐“官品服色制”明确了不同品级官吏所穿服饰都是有明显等级界限的。其背后,突出显现的就是我国古代社会组织万变不离其宗,血亲血缘纽带一直未受到根本的触动,这也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伦理化的秘密之所在,致使服色也被赋予礼仪尊卑伦理文化之内涵。

发达的印染业提供物质支撑

唐朝的“官品服色制”的色彩构成,不仅仅是历史的、文化的、宗教的或是艺术的,还有工艺技术成分来支撑。不同于今日时装的五颜六色,古人衣服的颜色并不多,这与古代纺织和印染技术不发达有很大关系。而唐代发达的印染业技术为这一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可能。

隋唐时的印染业空前发展,官府掌管其事。据《唐六典》载,织染署下设“练染之作有六:一曰青,二曰绛,三曰黄,四曰白,五曰皂,六曰紫……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叶,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皆率其属而修其职焉。”宫中亦有染坊,著名的张萱《捣练图》中描绘的就是专业捣练的操作情景。染料以植物染料为主,靛蓝等染料已作为外贸商品出口到西亚等地。印染工艺也有突出成就,而品种有绞缬、夹缬、蜡缬和介质印花等。

唐玄宗时已可用夹缬法印染的织物,能生产绢、绒、锦、罗、布、纱、绮、绸、褐等,“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唐语林·贤媛》)。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除织物上的印染花纹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省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窠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时期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从出土的唐代纺织品中还发现了若干不见于记载的印染工艺。至宋代,我国的印染技术已经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备。

唐代“官品服色制”中于品级高低和色彩变化之间,遵循着一个基本规律,即尚紫色。紫色受推崇与道教修炼有关联(道教以紫色为至尊,将神仙居住之地称为“紫府”“紫台”“紫海”);此外,从印染工艺角度来看,紫色是由红色与蓝色合成的颜色,但它既不像红色那么鲜亮,也不像蓝色那么冰冷,且浸染方法及成本颇高。这也是紫色作为尊贵之色的重要原因。而黄色、白色易得,故更低廉。

从公卿显贵到庶民百姓,一睹服色,便知其贵贱尊卑。穿紫袍者煊赫,着青衫者寒酸。对于唐人实现的服饰等级秩序,当时诗人杜甫感叹道:“服饰定尊卑,大哉万古程!”

服色僭越导致服色制没落

唐代“官品服色制”是以官品定服色,这个制度主要针对官员常服而言。但在其日趋严整的同时,各种服色的僭越行为也在破坏着这个制度。

一方面,高品服色所带来的荣耀驱使着人们追逐朱紫服色。由于唐朝人民向往达官贵族的生活,他们便在私底下模仿贵族们穿着打扮,于是出现了很多“山寨”仿冒服色。但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穿,只敢私下在家里过过瘾,因为这事万一被官员知道,是要被治罪的。《唐会要》中曾记载:“自今以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严加禁断。”具体要如何惩处呢?《唐律疏议》中记载:“违式文而著服色者,笞四十。”翻译过来就是鞭打或杖击40下,依照行刑人的心情,轻者伤,重者可致残或致死。

另一方面,唐朝“散官”的兴起也导致了“官品服色制”逐渐没落。(“散官”是指有级别但没有实际工作内容的职位)。皇帝们总是喜欢在重大节日里大肆奖赏晋升官员,尤其是三、五品官员最容易得到晋升;还利用人们渴望高等服色的心理,经常将绯紫服作为赏赐手段,导致了服色僭越、猥滥。到了晚唐,朝廷动荡,皇帝为了稳住势力,经常大肆晋升“散官”以拉拢官员。“唐自肃、代以后,赏人以官爵,久至浸滥,下至州郡胥吏军班校伍,一命便带银青光禄大夫阶,殆与无官者。”(《容斋续笔》)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唐肃宗、唐代宗以后,就连州郡里面的低级官吏,都能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散官,获得穿紫袍的机会。至此,“唐朝官品服色制”算是名存实亡了。因为这就好比你辛苦攒了好几个月的钱,终于买了一个心仪的LV包包,然后想背它出门上街炫耀一番,却发现满街都在背LV……

综上可知,唐朝“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而服饰制度也是封建社会朝廷统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改正朔,易服色”,这是历朝历代易帜开国的必要之举。“官品服色制”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至唐代制度逐渐完善。后又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在明朝被补服所取代,至清朝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编辑/余彩霞)

参考文献:

1.《从<琵琶行>的“青衫”诠释唐代官员品阶特点》

2.《夏燕靖: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女性服色演变考察》

3.杜建民《我国古代颜色迷信的形成及其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印染紫色服饰
打造“一企一精品”,柯桥区印染 品牌全媒体推广活动启动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紫色风铃
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
印染书香
猜朝代
搜索十种奇特紫色动物
指甲油X水DIY大理石纹印染大放异彩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