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2021-06-21 12:28刘兰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

刘兰花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信息技術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运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助推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融合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相连,能够有效地增加课堂容量,也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方便、更高效、更直观。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实践性。对于年纪尚小、认知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何将这一抽象性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化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为教师指明了方向,无论是PPT课件、交互式白板,还是微课,都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得教学气氛更加轻松,教学内容更加多样,促进学生在颜色鲜艳的图片、直观形象的视听资料的观看中,更加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将理论知识化难为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灵活性、生动性、有趣性教学元素的融入,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融入知识的学习中、问题的思考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传达出来的关于生活、关于与人交往、关于社会的相关原则和品质修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日常教学的实效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辅助工具,在提高课堂实效、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任何教学工具或是教学形式转变的根本目的都是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必须强调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实发展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的发展,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工具的使用,还是教学模式的落实,都应该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够真正实现借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提高学习效益、助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有些教师并不能科学地把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度,课堂中较多使用图片、视频,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图片和视频上,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是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科学合理地应用,立足于日常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环节,科学合理地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合,才能发挥出信息技术强大的教学优势。

三、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点亮日常教学的策略

(一)收集有效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年纪尚小,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对于很多事物缺乏必要认知,或是对待一些事物的看法,仅仅停留在浅显的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容中包含国家、社会、个人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倘若教师只给学生讲解课本中的内容,学生并不能够深入理解知识,从而造成一定的学习弊端,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相连,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有效的信息资源。比如:可以给学生搜集一些时事、热点生活事例、社会公众事件作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道德与法治问题,也能够简化日常教学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法律知识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可以从网络上搜集青少年犯罪的新闻。如:给学生展示一则社会热点新闻,一名男子在马路上遇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并对其进行了殴打。这名男子被送到公安局时,说自己上小学时,被这位教师狠狠地体罚过,自己的自尊心遭到了破坏。其实这一社会案例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剖析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告诉他们教师体罚学生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每一位学生都受法律的保护,增强学生对自己受法律保护的认知。同时教师还要从网络上搜集当前校园暴力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其中包含的道德与法治问题,让学生理解虽然每一个人都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触碰了法律,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两则事例的展示,让小学生明白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更约束我们的行为,在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活跃思维的内在驱动力。倘若学生有了这一内在驱动力,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课堂教学气氛也会更加活跃。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出趣味性、多元性、时代性的教学元素,让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巧妙地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积极参与,增强体验。例如: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学习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渲染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同时,再利用微课给学生展示我国56个民族的名称,以及每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如节日、服饰等等。通过感受视频和歌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而且56个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观看着、聆听着,心中的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体会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通过信息技术将影像、画面有效结合起来,将本节课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无声的课本教材转化为声像具备、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相关民族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三)改变学习方式,引领合作探究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改变教师满堂灌、满堂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扩展课堂,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突破书本的限制,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获取知识。例如,在《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在网上查找相关的信息,如:我国古代科技有哪些?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什么?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相互探讨、相互讨论,一起解决疑难的问题。既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够让他们实现思想的共享和知识的共享,既解决了相关问题,又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思考空间,有利于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有效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催化剂,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助推力。教师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使日常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日常教学形式更加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新平台、新途径,让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助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立梅.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0(19).

[2]宋开峰.简析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

[3]吴丽,柏晋萍.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11).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广州510000)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