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于偶然 爱之终生
——访《浙江日报》原政法科教部主任程佩霞

2021-06-22 09:55黄珍珍
传媒评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娃哈哈

文_黄珍珍

程佩霞,女,1940年2月生,浙江桐乡人。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1965年分配至浙江日报社工作,曾任《钱江晚报》副主编、《浙江日报》文教部副主任、政法科教部主任等职,撰写和编辑的稿件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她的代表作有《五支点燃青年心灯的烛炬》《满载西德人民的友谊归来》《两个时代的孤儿》《为祖国的未来拼搏——记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厂长宗庆后》《当教育工作的行家——访原杭一中、二中、四中、女中四位校长》等。

采访组成员:浙江传媒研究院 蒋卫阳

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 黄珍珍

浙江法制报 胡晓峰 陈 骞

采访组:程老师,您好!您是浙江日报的资深记者和编辑,首先想请您回顾一下是如何走上新闻道路的。

程佩霞:我到浙报是很偶然的。其实我从小到大的志愿里,就没想过要当新闻记者。我是从桐乡小地方来的,当时脑子里对新闻记者没有概念。1963年我从杭大教育系毕业后,去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省委宣传部到社教工作队去选人,主要是新闻单位去选人,一个是广电系统的,一个是报社系统的。当时工作队里有13个大学毕业的青年被选到《浙江日报》,我就是其中一个。

党指向哪里就去哪里。就这样,我到了《浙江日报》文教部,在文艺单元编副刊,后来又回归到我的大学专业搞教育报道。之后,陆续担任《钱江晚报》副总编,《浙江日报》文教部副主任、政法科教部主任,一直到55岁。

我是全省女记者中第一个拿到正高职称的,也是全省第一个60岁正式退休的女记者,那时女同志退休年龄是55岁。我60岁退休后还继续在报社编稿子,真正离开报社是66岁。我退休后经常写点东西,主要发表在《浙江慈善》杂志上。我自己还编了本书,收录当记者时写的稿子,留着自己看看。我觉得当记者总是要走在学习的路上,笔杆子还是天天要练练的。

采访组:您在新闻领域工作那么多年,创作过许多作品。有哪些是您自己特别满意的,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程佩霞:谈不上满意的作品。在社会上有点影响力的作品,我回忆起来大概有3篇——

我是第一个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的。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的人不多,留学以后选择回来发展的人就更少了。当时路甬祥在德国留学,研究液压设备,2年间获得了5项专利,有很多德国机构要留他,他却带着专利回国了。他坐飞机到上海后,又坐火车回杭州,我赶到火车站去采访他的。当时我写了一篇报道,登在《浙江日报》第一版。他之后影响比较大,回到浙大以后慢慢当上了浙大校长,后来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二个比较有影响的是关于“娃哈哈”的报道。“娃哈哈”原来是一个很小的校办企业,一开始做的是营养品,后来转向饮用水,再慢慢发展成一个大企业。我跟“娃哈哈”之间,还有一个渊源。它的名字为什么叫“娃哈哈”?“娃哈哈”是从新疆的一个民谣里面来的,当时我们参与了它的取名。“娃哈哈”后来能够发展得那么大,浙报对它的支持是蛮大的。

第三个报道,是上世纪80年代,报社派我跟着中央5位知名大姐采访。这五位大姐——曾志、林月琴、王定国、于若木、费路路,专程从北京来到杭州考察和指导我省对失足青少年的改造和教育工作。她们在这里考察了五六天,当时我跟着她们去考察了女监、教养所这些地方。那次采访对我自己的教育很深,她们非常廉洁、负责任。比方她们到绍兴,当时刚好是采摘茶叶的时候,农民们就自己采摘茶叶送给她们,她们坚决不收;到一家知名制药企业去采访时,有补品送给她们,也坚决不拿。

采访组:您刚才说,您是第一个采访路甬祥的。当时肯定很多媒体都想去采访他,您是怎么成为第一个采访他的记者的?当一名好记者需要哪些本事?

程佩霞同志当年在报社办公室工作

程佩霞:当时是这样的:我跟浙大办公室一个副主任关系比较好,经常跟他沟通选题,他就把这个消息透露给我了,跟我说了路甬祥回国从上海大概几点钟到杭州火车站。后来采访路甬祥的记者的确很多,但开始的时候,电视台或其他媒体确实不知道这个线索。作为一名记者,要在各个单位都交一些朋友,交了朋友以后他才可能把最有新闻性的线索告诉你,你就能抓住一些其他人采访不到的新闻。

当记者,要很敏感。记者的知识面要广,虽然记者不是专家,但是任何领域的事情都应该懂一点。采访一个人之前,你要了解他的背景、他的专业领域。比如医疗卫生方面的记者,平时就要深入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不然采访对象讲的话你可能听不懂,就更不用说写好报道了。

采访组:您在报社工作期间,哪些同事和领导对您影响比较大?可以讲讲你们之间的故事吗?

程佩霞: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张雪梅。雪梅同志曾任报社副总编,一直对我比较好,也比较看重我,她给我写的一些信,我还保留在身边。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入党的事情。我年轻时觉得,当记者只要把稿子写好就好了,入不入党无所谓。是雪梅找我去谈话,鼓励我入党。她跟我说:“你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而且一直在搞政治报道、搞上层建筑报道,应该是个党员。”所以我入党,是雪梅同志提醒我写的申请。雪梅也对我比较信任,她去世以后要补交党费,她爱人专门来找我去交的。雪梅同志对我影响比较深,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第二个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江坪。最早他叫我跟他一起去创办《钱江晚报》,后来他当了浙报的总编,我实际上是在他的领导下一步步提拔的。他对我的成长、对我的事业影响比较大。江坪个性直爽,工作出问题他会当面批评你,但他从来不在背后说别人。其实对年轻人来讲,这种做法蛮好的,我觉得受益匪浅。

采访组:您刚才说进入新闻行业也是很偶然的,现在回头看,您怎么看待记者这份工作?

程佩霞:现在想想,新闻记者工作是很值得我热爱的。为什么呢?因为当记者跟从事其他行业是不一样的,你每天接触的都是新的东西,这是其他行业没法比的。当记者对生活的体验也很丰富,社会百态你都看得到,你的朋友可能有很穷的,也可能有职位很高的,各种各样的人你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状况你都能看到,各个时代的事情你都能了解到。

在我们家,我女儿在电视台当记者。我的外孙女现在读高中,她的志向也是要从事新闻工作。我实话实说,这个行业从经济收入上来讲很一般,但是它给你精神上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虽然一开始对我来说当记者很偶然,但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真的很热爱这个行业。

采访组:作为新闻界的前辈,您对现在的年轻编辑、记者有什么期望?

程佩霞:我觉得年轻记者比我们这一代强,各方面都强。知识面肯定比我们这一代要强,采访的技术手段也比我们这一代多。年轻人肯定是欣欣向荣的,就像毛主席讲的“八九点钟的太阳”。新闻事业也好,其他什么事业也好,都是要靠年轻人来继承下去的。

我最期望的就是年轻编辑、记者要把党史学好,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金一南将军的演讲,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我听过,印象很深。他说,像我们国家这样牺牲了那么多烈士建立起一个新中国,在整个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所以我们更加应该爱我们的国家,这个国家能有今天,真的是不容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年轻人多学党史,学好党史。

“我和党媒的情缘”征文评选结果揭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新闻事业也走过了蓬勃发展的百年历程。为了共叙广大新闻工作者与党媒同进取、齐奋斗、共成长的亲历故事,激励党媒工作者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今年1月,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传媒评论》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我和党媒的情缘”征文活动。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媒体同行的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投稿,截至今年11月,《传媒评论》杂志编辑部共收到来自全国党媒工作者的投稿60余篇。一心向党的新闻人,深情回顾了自己对党的铮铮誓言,讲述了与党媒结缘的动人故事,也让我们见证了融媒时代党媒工作者的奋斗风采。

截至11月,我们在《传媒评论》杂志、传媒评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陆续刊发了21篇优秀征文。11月初,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传媒评论》杂志社启动了优秀征文评选工作,专门组织了征文评选委员会,制定了规范的评选程序、办法和标准,经过初选、复议,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严元俭等8位作者获奖。

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

一等奖 从农民到高级记者(作者:严元俭)

二等奖 记者的责任,就是推动社会进步(作者:滕昶)

二等奖 在同频共振中闪闪发光(作者:陈东)

二等奖 思想向上 心沉基层(作者:杨川源)

三等奖 而立之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党报记者(作者:朱建华)

三等奖 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撒“最美”(作者:张姝)

三等奖 拍他们,是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陈佳莹)

三等奖 新闻主播是这样炼成的(作者:许婷)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娃哈哈
关于做好省党代会报道的分享与交流
——浙江日报第一期新闻业务交流分享会发言摘登
智珠
娃哈哈终向电商妥协,但错失的机会还能否找回?
“不差钱”的娃哈哈考虑上市
娃哈哈:向左还是向右?
宗庆后这次真的改口了,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
娃哈哈困局:老司机碰上新问题
2016《浙江日报》全国两会报道的四个特色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我不想做娃哈哈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