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升质量作用的研究分析
——以G 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为例

2021-06-23 00:37谭庆浩
科技视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分流学分毕业生

谭庆浩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据了解, 自2002 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这种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模式中,探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

1 专业分流方式

G 大学C 学院于2016 年以来实施大类招生,并不断探索优化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分流方式。 该学院 2016、2017、2018 级学生就读 1.5 年后开始进行专业分流,经实践以及调研后,从2019 级开始调整为学生进校就读1 年后开始专业分流。 学院在分流前,根据各专业的师资以及软硬件设施情况对各专业录取名额进行分配。 学院按照“志愿优先、兼顾分数”的基本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分流分数由在校期间学分绩,英语四、六级通过奖励分,学科奖励分以及担任学干奖励分组成。 各专业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进行录取,填报志愿人数超过专业录取名额则优先录取分数高者。 自2018 年以来,该学院共完成对2 千余人的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

2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目前,G 大学C 学院通过大类招生模式高考招收进入学校以后,前期大类培养,学习基础必修以及通识必修等课程。 之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以及未来规划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 专业分流完成后,学生进入录取专业进行计算机方面各专业课程学习。 学生日常管理方面与非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基本保持不变。 如学生的自然班级保持与入校时一致,学生宿舍在专业分流后亦不调整,学生日常活动主要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 不过各专业在完成专业分流后,往往会建立学生专业群开展本专业的学习与交流。

3 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分析

3.1 学生学业成绩分析

由于G 大学C 学院自2016 年起开始实施大类招生,2018 年开始进行专业分流。 目前仅有一届学生于2020 年毕业。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大类招生实施前五年与实施大类招生后毕业生成绩情况以及通过比较2016 级学生专业分流的学分绩与毕业的学分绩对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以下对G 大学C 学院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专业分别用J、J(z)、R、X、W、Z 表示。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 2015 年至 2019年期间,J、J (z)、R、X、W、Z 的毕业生平均学分绩主要在75.35~75.48 之间浮动,而2020 年毕业生平均学分绩为75.68.由此可见,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后,学生学习总体有所提高, 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根据统计2015—2020 年毕业生学分绩 80 分以上占比分别20.64%、12.56%、19.44%、18.06%、20.84%、27.22%,2019年以前年级毕业生最高学分绩为90.88,而2020 年最高学分绩为94.38,分析显示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 另外关于各专业毕业生平均学分绩为:2015—2019 年,J 学分绩主要在73.38~75.13 之间浮动, 而 2020 年该专业平均学分绩为78.89。 J (z) 学生学分绩则显示逐年提高的现象,2015—2019 年从 75.43 逐年上升到 79.65,2020 年则增长至80.6。 S 以及X 学生学分绩在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前后变化不大。W 以及Z 毕业学生学分绩明显下降。 其中 W 从 75 左右跌至 71.64,而 Z 也从 74 左右跌至60.35。 经数据统计显示C 学院2018 年实施专业分流时,J、J (z)、R、X、W、Z 专业的分流平均学分绩为 77.89、80.14、77.05、71.97、64.49、53.96。 2020 年毕业 生 学 分 绩 分 别 为 78.89、80.6、77.53、75.73、71.64、60.35。 经比较发现,实施专业分流后各专业学生学习成绩均出现上升趋势, 其中变化最明显的为X、W、Z,而这三个专业刚好是在专业分流时平均学分绩相对较低的几个专业。

3.2 学生专业分流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针对G 大学C 学院2020 年在校生以及应届毕业生关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320 份采样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所就读专业的满意程度分别为:满意占42.81%,一般占53.44%,不满意占3.75%。49.69%的学生认为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可促进自身学习积极性,37.19%的学生认为促进作用不明显,13.13%的学生则认为无促进作用。

4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4.1 面临问题分析

(1)专业分流情况问题分析。 在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前,G 大学C 学院各专业毕业生总体情况相差不大,但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后,其中两个专业W以及Z 的毕业生成绩明显下降。 如该现象不能及时改变,将对W、Z 两个专业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方面W、Z 两个专业的生源质量下降, 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造成学习情绪低落,教师上课热情被打击。 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时亦易对W、Z 专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更难招收高质量学生。

(2)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目前,G 大学校级层面并未针对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实施专业分流之后学生的日常管理采取配套管理模式。 C 学院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后,仅是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开展专业课学习。 其他方面则仍如入校时管理模式保持一致,无法有针对性对专业分流后各专业学生进行管理与服务,推动各专业纵向交流,促进专业发展。

4.2 建议对策

(1)优化专业分流方案。 目前,该学院的专业分流方案每年根据师生反馈意见并结合校内外调研结合进行不断优化改进。 但专业分流的程序与标准仍需要不断完善。 特别是专业分流前,很多学生对各专业了解较少, 加上专业分流前主要学习的是大类通识课程,难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往往采取人云亦云的方式进行专业选择。 另外,关于专业分流的加分项目,如何进行权衡与分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2)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该学院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分流之后只要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课程、计算机学科的导论课程等通识必修课程。学生无法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只能通过学院组织的专业讲座以及来自所认识的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口口相传。 在专业分流前,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学习,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各专业的认识与理解, 尽可能避免专业分流时的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减少学生对一些专业认识的误区,避免相关专业进行专业分流时招收学生质量与其他专业相距过大。

(3)加强专业学生管理。 学生专业分流后,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管理措施加强学生的专业凝聚力。 学校层面,针对采取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学院学生,在专业分流后要求对学生按专业进行编班,并按专业重新编配学号,方便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院层面,每个专业设置学生专业负责人,直接对接专任老师关于课程等学业问题的具体事宜。

(4)加强政策执行以及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 首先, 学院应出台对各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量化标准,并作为专业考核指标。 其次,学院在人才引进工作过程、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基础建设过程要充分考虑各专业需求与发展前景,为各专业有效推进大类招生政策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分流学分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学分美食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