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探

2021-06-23 00:37黄世慧
科技视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水生线下生物

周 磊 黄世慧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0 引言

(1)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课程介绍

20 世纪80 年代初,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处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保护问题的综合学科在科学和社会两大因素下真正形成, 随后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课程衍生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1]。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加剧和环境变化剧烈造成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现象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及普及相关知识已成为国内外提上议事日程的常事。 中国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此等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 对此,我国近年来在不断完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 建立就地保护体系及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上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持续的干扰与破坏、生物入侵危害加大等原因,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与灭绝速度加剧, 解决水生物种多样性丧失与资源严重衰退此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势在必行,而通过在高校开设水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课程以贯彻水生生物保护的学科思想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是为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学和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教学以线下授课为主,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介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经济及生态意义、丧失多样性的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方法与实现途径等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水生生物的类群现状和多样性价值,并掌握水生生物保护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以期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并促使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便学生在将来投入相关工作后能有效解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生态环境等问题[3]。

(2)混合式教学介绍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提倡引入教学中,掀起一股“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热潮。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授予知识的教学模式[4]。 “线上”教学是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推送给学生的远程教学;“线下”教学则是基于课堂面授的传统教学形式[5]。 这两种教学形式的巧妙结合,既能解决教师在传统讲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又能降低网络教学因缺少师生互动、 存在网络暴力等带来的消极影响,优势互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并重,师生共同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目前,混合式教学被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群体和课程教学中,众多混合式教学案例取得的可观效果已证明其具有实施的可行性。

(3)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混合式教学必要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规划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明确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等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系列重要文件,不断完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在2021 年即将制定“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良好国际背景下,中国将抓住此历史性契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着力解决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问题。 实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需要从全社会层面来提高保护意识,而在高校对学生开设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课程,是解决问题的伊始, 也是向社会相关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大本大宗,所以做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然而,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反映了该课程的线下授课已有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使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缺乏学习主动性;局限于课堂的理论讲解授课方式较为枯燥,缺少实物接触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出现鉴定水生生物种类的能力差等不会学以致用的问题;考核方式单一,卷面成绩决定期末成绩,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又不能多角度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7]。 在课程改革与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地向混合式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构高效课堂 ,另一方面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提高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与公众参与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新中国。

1 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混合式教学对策

1.1 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

构建合理的线上线下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教师根据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确定具体教活动。 课程框架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能匹配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8]。 随后在合理的课程框架下添加具体的教学活动,课前主要通过线上预习、参与答疑讨论、完成课程作业、撰写学习笔记等环节细化;课堂教学活动则围绕重点、难点,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案例分享等互动环节展开; 课后主要监督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布置课后作业和进行课后拓展[9]。 此外,收集教学资源也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自己拍摄的视频、现实案例,或者在网上搜集与课程相关图片、音频等,从中筛选优质的资源穿插播放,在将课堂内容丰富化、直观化的同时,让课程教学贴近现实生活以唤醒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的保护意识[9]。

1.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融合单一的线下教学来转变教学模式的,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了扩展,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全方位推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针对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可依托学校现有的优慕课在线网络教育综合平台和开放教学资源库等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 通过使用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教师可开设线上课程,督促学生课前线上预习进行前期知识储备、课后复习加强知识巩固。 同时,可利用平台构建本课程线上试题库、作业库等资源测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进行学习分析进一步挖掘教学信息,方便根据信息调整教学方案。 在此平台线上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以引导、启发、监控的方式进行线下教学, 使线上教学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总之, 线上教学在为线下教学做好了准备的同时,也对线下教学加以完善,线下教学则是对线上教学补充延伸,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彼此渗透课程教学模式才是所谓的混合式教学。

1.3 开展课外实践,撰写实践报告

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驱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原因之一。 水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程涉及生物类群的认识, 应该安排外出实习实践的机会,如到水生生物博物馆、海洋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地进行观察,要求学生拍照记录所看到的水生动物种类,并查阅资料了解其生活习性、种群现状、分布范围和保护现状等,然后以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展现实践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所观察到的种类汇总表,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简介和实习心得等。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鉴别水生动物种类的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实践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保护濒危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水生动物分类学的兴趣及资源保护的意识。

1.4 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

为更加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的成绩考核须突破单一的课程考核限制,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采用线下平时学习成绩、线上学习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9]。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次数、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线上学习成绩主要包括视频学习时长、章节测试等,实践成绩包括实践参与次数和实践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即笔试卷面成绩。 四者分别以占比25%、25%、20%和30%的比例计入该门课程总成绩,加大平时成绩考核比重,增加线上学习成绩和实践成绩计分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避免考前突击情况的出现和考试中的“过失性错误”导致的偶然性成绩,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全面推进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势所趋,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课程通过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不但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单一固定的,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需要灵活运用混合式教学才能在改革中做到行之有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试验、调整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从教师、学校乃至政府等多层面逐步落实并优化,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水生线下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第12话 完美生物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依托科技创新 打造现代水生蔬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