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成效与存在问题探讨

2021-06-23 13:27高秀清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年6期
关键词:天保天然林公益林

高秀清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林业保护站,集宁 012000)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国家中长远的系统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之一。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 年正式实施以来,天然林资源、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森林质量大幅度提高,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提升,生态功能有效增强,同时,林区民生得以改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由于天保工程所涉领域较广,实施进程中也引发诸多问题,亟须解决。现以乌兰察布市天保工程实施情况为例,对工程效益及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今后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有所帮助。

1 工程区现状

乌兰察布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中西部,工程区总土地面积1 083 033 hm2。工程区属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境内大黑河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全区气温较低,降水量小,大部分为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地区。境内地貌复杂,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工程区涉卓资县、凉城县和察右中旗3个旗县,共涉及28个乡镇苏木、420个行政村,2 734个自然村,6 个国有林场和3 个国有苗圃。总人口67.75 万人,其中:林区人口7.8万人,林区贫困人口2.5万人。

工程区森林资源分布不同,各有特点,天然林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的蛮汉山、马头山地区和大青山一带的阴坡及半阴坡,属于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交错复杂,山地森林表现出明显的过度特征。主要树种有白桦、山杨、山榆、蒙古栎(柞树)、山杏、山樱桃、胡榛子、沙棘、绣线菊等。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平原滩地和低山丘陵区,乔木林树种以樟子松、华北落叶松、云杉、山杏、杨树、柳树、榆树、油松、沙枣等为主,灌木林树种以沙柳、柠条、沙棘等为主。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全市国家投入较多、实施内容丰富,成效较为显著的生态工程之一。天保工程累计投入资金90 617.6 万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90 190.2万元,地方投入资金427.4万元。工程的实施,保障林场职工工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林区人民通过参与到公益林建设和护林工作中,同样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收入。而且通过封山禁牧、禁伐,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乡风文明。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全市森林植被逐渐恢复,面积、蓄积双增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得到重建,森林碳汇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青山绿水吸引着周边地区游客光顾,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19年底与2000年初相比,工程区林地面积从2 067 886 hm2增加到2 625 984 hm2,增加558 098 hm2;有林地面积从173 467 hm2增加到185 739 hm2,增加12 272 hm2;灌木林地面积从918 200 hm2增加到1 077 107 hm2,增加158 907 hm2;森林蓄积量从6 321 852 m3增加到8 753 581 m3,增加2 431 729 m3;农牧民人均收入从3 225 元增加到11 971 元,增加8 746元;国民生产总值从91.36亿元增加到808.4亿元,增加717.04亿元。详见表1。

表1 天保工程区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对比表

2 成效分析

2.1 生态效益分析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快速增长,森林质量大幅度提高,据全国森林资源数据统计,全市现有天然林面积达599 388 hm2,占全市森林面积的47.6%,天然林森林蓄积量1 008 165 m3,占全市森林蓄积量的11.5%,森林覆盖率由8.36%增加到23.27%。

2.1.1 林地面积与蓄积双增长

乌兰察布市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实施天然林禁伐、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和森林抚育等措施。一是采取强有力措施,天然林全面禁伐;二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行为,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三是充分利用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宜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四是对国有中、幼林实施抚育,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通过以上措施,完成营造林面积104 647 hm2,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6 293 hm2,封山育林面积69 467 hm2,飞播造林面积18 887 hm2;中幼林抚育面积7 733 hm2。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据历年林地资源数据统计,全市森林面积净增558 098 hm2,森林蓄积量增加2 431 729 m3。

2.1.2 水源涵养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据研究表明,林冠越低,郁闭度越大,林下植被越茂密,涵养水源能力越强。在中纬度条件下,一个郁闭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大约可截留年降水量的15%~30%,其中乔木冠层对降水有较强的截持能力。同时,林冠可减少太阳长波辐射,降低风速和气温,减少林地空气饱和水气压差等,从而降低土壤水蒸发量。森林枯落物形成的落叶层覆盖地面,防止雨水击溅土壤,枯落物具有很大的孔隙度,可以吸收和渗透降水,具有很强的水源涵养性能,最大持水率均在136.56 %以上,最大持水量在9.32 t/hm2以上。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的有机质和腐殖质,参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特别是还能组合粗粒土壤和增加粘重土壤的孔隙度,使其持水量增加,通风透气,促进雨水迅速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林地土壤抗冲实验结果表明,覆盖有1 cm厚枯落物时,可减少土壤冲刷47.1%~89.8%,覆盖2 cm 时,即可基本或完全防止冲刷发生。同时,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且随根系密度增加而增强。再加上枯枝落叶层和林木根系对土壤的改良,林地表层和深层土壤的孔隙度较高,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因而植被素有“绿色水库”之称。

天保工程范围内的天然林分布区,是黄河上中游支流水系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纳入黄河中上游地区管护面积384 333 hm2,流经的大黑河是黄河上游末端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占卓资县总面积的82%。2000年以来,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实施,对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天保工程全面停止商品性采伐,保护森林资源,森林资源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通过实地抽样调查,林区郁闭度大部分在0.26~0.6之间,局部地区郁闭度可达0.8以上,灌木林地覆盖度均在40%以上,覆盖枯落物厚度1~6 cm,林下土壤表面覆盖枯落物的增厚,增加森林的截流作用和下渗作用。通过林冠截留雨雪水、枯枝落叶层吸收水分、林地土壤蓄水,有效调节径流,调节区域水循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河流泥沙含量及地表水径流量逐年减少。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结果显示,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 亿吨减少到3 亿吨左右。

2.1.3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减少和抑制了风沙灾害

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对沙尘暴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植被的根系具有固沙作用,树冠可以增大地表摩擦,降低风速,从而减少扬沙,同时植被覆盖对起沙量有很大影响。从2000年以来,乌兰察布市植被覆盖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植被生态质量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和抑制了风沙灾害。土壤侵蚀逐年减轻,据统计2008—2012年全市平均沙尘暴天气为2.0 d,扬沙天气为3.4 d,2013—2018 年平均沙尘暴天气仅为0.4 d,扬沙天气为2.4 d。全年大风日数比工程实施前减少3~5 d。

同时,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有所增加,一些多年不见的狍子、天鹅、野鸭、秃鸠、狼等野生动物重现,尤其是山鸡的数量成倍增加随处可见,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2.2 经济效益分析

2.2.1 加强公益林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工程实施后,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加16 294 hm2,其中乔木林净增8 026 hm2。储备活立木蓄积377 222 m3,木材潜在的经济价值达1亿元。通过职工参与工程建设,使国有林场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职工年均收入特别是工资性固定收入由2000年的5 453元增加到2019年的44 631元,年均增长1 958.9元。

2.2.2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木种苗产业

仅在2013年凉城县育苗面积就达2 000余公顷,生产各类优质苗木1亿多株;卓资县育苗面积160 hm2,出苗1 632 万株。育苗面积增加,大量生产各类树种优质苗木,有力地保证了本地生态建设所需,为周边省、市、县的造林绿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形成北方林木种苗产地市场。

2.2.3 依托特色资源,积极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业

如凉城县发展以沙棘饮料、鸿茅药酒为主的林果产品和林下资源深加工,年产沙棘饮料50 多万件,产值3 000 多万元,鸿茅药酒30 多万件,年产值超1.2 亿元。

2.2.4 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森林旅游业

如位于卓资县西南部大榆树乡林胡古塞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80%;卓资县红召九龙湾生态旅游景区、红石崖生态旅游区等,旅游区以山水生态资源为基础,开发休闲体验、生态康养、农家乐等项目。全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 000 多人,2019 年接待中外游客9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 亿元。

2.2.5 联动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保护了有限的林草资源,增加了林草面积,对当地畜牧业发展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天保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林业职工从过去的专业伐木工变成现在的护林人,林下养殖、中药材都成为他们增加收入的新渠道。

2.3 社会效益分析

2.3.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天保工程启动后,以人为本落实政策,累计一次性分流安置林场富余职工262人。据天保工程年度报表统计,2019年底林场在册职工总计637人,森林公安和事业单位编制工作人员各种保险由地方财政缴纳,其余537人养老、失业、医疗、生育保险全部由天保工程政设性资金缴纳,中央财政年投入社会保险补助资金590万元,参保率100%。通过国有林场改革,林场职工工资有了进一步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纳入社会统筹,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2.3.2 林区就业呈现多元化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要全面禁伐,林场职工由原来以伐木为主的经营工作改为从事森林管护、政社性工作、管理、后勤、公益林建设、中幼林抚育等工作。一次性分流安置人员充实到社会其他行业。全市天保工程区年均聘用护林员2 658人,国有部分护林员均为林场职工,天保工程区内地方公益林管护护林员面向社队招聘,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年均聘用护林员1 038人,为农牧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增加了部分农牧民的收入。

天保工程实施多年,对改善工程区民生和建设林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林区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天保工程国家投入成为林场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的主要渠道。天保工程缓减了林区经济危机、资源危机局面,林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较大改观。对保持林区社会稳定,实现林区和谐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同时,增强了工程区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使他们参与和保护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天然林森林经营机制不够完善

天保工程实施后,工程区被规定为全面禁伐区,森林经营采伐工作中断,导致一些林分应该抚育间伐的没有适时进行,林分密度大,林内卫生状况、通风状况、透光状况等得不到改善,缺乏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措施,影响林木生长及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3.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工程区内营林区、管护站的交通、通讯、饮水系统、供电设施、房屋建筑等基础设施缺少资金维护和建设,导致基础设备配备落后,缺乏现代化手段进行监测与管理,影响了工作效率。

3.3 补偿标准不一致

目前国有国家级公益林每年每公顷补助150元,集体(个体)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每年每公顷补助240元。

3.4 公益林建设投资标准低

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投资标准低,影响公益林建设工程质量。公益林建设人工造乔木林4 500 元/hm2,灌木林1 800 元/hm2,封山育林1 050元/hm2。低于实际造林成本。

3.5 关于天保工程计划下达时间及资金拨付问题

一是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和中幼林抚育任务计划下达较晚,给作业设计和工程建设带来困难,特别是资金到位滞后,实施单位垫付工程资金,影响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天保工程资金年初一次性下拨各实施单位,使得管理部门无法控制工程实施的进度与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民生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工程区社会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仍面临多种问题。为了确保天然林保护修复顺利实施并取得更好的成效,进一步巩固天保工程先期建设成果,促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可持续发展,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综合发展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4.1 切实完善森林经营政策

立足于建立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和国有林区高质量发展,结合林业改革发展及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森林经营政策。

4.2 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安排国有林场管护用房、用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管护、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和后备资源培育的支持力度。

4.3 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财政等政策

统一天然林管护与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政策;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天然商品林,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停伐管护补助;逐步加大对天然林抚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保险、政策性社会性支出、停伐及相关改革奖励等补助政策;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调整完善森林保险制度。

4.4 探索天然林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探索通过森林认证、碳汇交易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天然林保护修复,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款、资助、认养、志愿服务等方式,从事天然林保护公益事业。

猜你喜欢
天保天然林公益林
浙江省首个市级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通过评审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ArcGis在辽宁省国家公益林调整中的应用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
龙泉七成公益林实现信息化管理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向日葵的故事(下)
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