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探究

2021-06-24 10:16姜洁晶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姜洁晶

摘   要: 高校思政课开展“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活动实施原则包括:以知识为载体实现价值观引导;以教师主导为前提彰显学生主体性;以理性认知为基础、情感认同为媒介,促成价值选择。在实施过程中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组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活动有优势与不足,必须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革命文化   参观考察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它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高校思政课开展“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的意义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同志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革命文化展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品质和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在我国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始终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思政课“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革命精神。

思政课“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由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革命圣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体悟,并在参观考察结束后反馈、评价、总结。革命圣地及保存流传的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遗迹遗物、革命事迹等作为革命文化的物态载体和具象表现,是重要的革命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立体丰富、感染力强的特点。“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亲临革命遗址、亲耳聆听革命事迹、亲自瞻仰革命遗物甚至亲身体验革命情境,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代入感,提高情感认同、深化理性认知,最终达到良好的实践育人效果。

二、“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

确定思政课“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是活动展开的重要前提,實施原则应包括:

(一)以知识为载体实现价值观引导。

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是思政课的主任务,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和基础,否则将缺乏根基。在“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获取丰富的革命文化知识,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精神内涵、价值意蕴。在此基础上,活动必须坚持价值观引导的根本旨向,指导教师要以革命文化知识为载体,充分利用革命圣地氛围的熏陶感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以教师主导为前提彰显学生主体性。

在思政课“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把控活动的整体方向,引导学生将所获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并对活动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凝练,发挥主导性作用。以此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价值观的培育至关关键。主体性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在“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中,学生只有主动观察、亲身体悟、自主思考,才能更透彻地理解革命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价值观。指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获取信息,鼓励学生抒发见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培养能力、加深思想认识。

(三)以理性认知为基础、情感认同为媒介,促成价值选择。

理性认知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的认知,它是个体进行价值选择的必要基础。情感认同能够深化理性认知,是个体理性认知转化为价值选择的重要媒介和催化剂。认知心理学认为,道德、信仰等会受到情感、性格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117)只有将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相结合,个体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自身价值观。

“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应以理性认知为基础、情感认同为媒介,促成学生的价值选择。在理性认知层面,使学生深刻认识革命文化的内涵、价值,激发学生理性思考;在情感认同层面,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遗物、聆听革命事迹、体验革命情境,触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情感认同中深化理性认知。学生在情理结合中对革命文化兼具理性认知的深度和情感认同的温度。

三、“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科学设置目标,围绕目标合理地规划组织活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与环节。

(一)科学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期待达到的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导向。“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知、情、意、信、行”这一目标。“知”即认知,使学生了解革命文化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精神内涵、价值意蕴等;“情”即情感,将考察点情境所产生的感染力转化为亲和力,使学生提高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增强弘扬革命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即意志,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坚韧意志;“信”即信念,使学生将革命精神化为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行”即能力,激励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自觉维护、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二)合理规划组织。

合理规划组织是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准备动员、活动实施、反馈总结三个阶段。准备动员阶段包含拟定活动方案、确定考察路线、确定参与的师生、召开动员会议等环节,目标是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和目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督促其做好准备。师生要提前了解考察点的革命文化资源,为实地考察奠定认知基础。

活动实施阶段即实地参观考察革命圣地,主要包括師生自主参观、听取基地报告或参观解说,依据考察地条件还可安排走访调研、情境体验、学生讨论等环节,要求学生撰写感悟,目标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加深学生体验,使其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革命文化,增强活动成效。

反馈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在考察结束后由学生反馈活动成果,教师梳理总结,主要包括: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考察报告,使学生巩固认知、升华情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文化;汇总、梳理活动成果,如活动期间的照片与视频、学生撰写的简报与报告等,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今后活动提供借鉴。

四、“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的方法分析

依据不同的考察场景,“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可运用参观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方法。

(一)参观法。

参观法和任务驱动法是“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参观法即在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包括革命旧址、展览馆、烈士陵园、伟人故居及纪念馆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浓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参观前,指导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参观目的、方式和重点内容;在参观过程中充分利用参观场所的语音讲解器、手册、展品二维码等辅助手段,增强学生主动获取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增加学习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在“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实施之前,指导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活动过程中以任务为主线,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显性任务包括学生撰写每日简报、心得体会、考察报告等,隐性任务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提升自我。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指导教师应予以及时的评价和引导,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交融中拓展思维、深化认识。实施讨论法可分为设置议题、组织讨论、评价总结三个环节,在“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首先依据教学目标、考察地资源状况等设置议题,在结束某一阶段考察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如在井冈山革命旧址参观结束后,可讨论“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湖南毛泽东故居及其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可讨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历程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加强启发引导,掌控秩序,促使讨论聚焦主题。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评价和总结,深化学生的认识。

(四)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是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的有机融合,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生动具体的场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检验知识、巩固知识。寓理论知识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感悟、验证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情境体验法需要一定的场景,只有当考察地具备相应条件时这一方法才能适用。如考察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师生可以体验重走红军路、编草鞋、篝火晚会等活动,在身临其境中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亲身感受不畏艰险、艰苦奋斗、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等革命精神,在直观的情境体验中深化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知,增进其情感。

五、对“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的反思

参观考察革命圣地能够使革命文化“以物态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和触摸。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象化,通过丰富的物态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红色精神的内涵与力量”[4]。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然而,当前“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在可持续性层面,一些高校未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长期规划和教学大纲,缺乏总体规划和成熟的组织管理方案;一些高校活动经费来源于相关项目,项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影响活动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二是在有效性层面,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和精心组织,就可能会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三是在反馈评估层面,虽然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考察报告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馈活动成效,但这种反馈仍不够深入和全面,一些高校缺乏对活动效果的评估。

鉴于如上不足,“参观考察式”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教学应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活动的可持续性,增强活动成效。一是探索组织管理机制,将活动纳入思政课教学的长期规划,制订管理运行方案,明确规定活动各环节的运行、纪律、教学方法、师生任务等。二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将实践教学活动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使之制度化,确保经费来源的稳定性,保障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三是建立师生激励机制,将活动的组织、指导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和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参与活动并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四是完善反馈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反馈,包括所感所获、对活动的建议与期望等;建立专家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教师自我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J].理论导报,2019(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新华网,2016-07-01. http: //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zbzg952016/wzsl.htm.

[3]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陈坤,殷莎莎.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战略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4).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2020-D-166);上海杉达学院2018年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18zz22)。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