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辩证思维中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

2021-06-28 07:45漆玲
理论与现代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新发展格局内涵

漆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新”,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核心要义。新发展格局是“三新”的落脚点。在辩证思维中,新发展格局作为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在形态上,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格局;在空间上,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结合、有重点的双循环格局;在时间上,是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格局;在追求的结果上,是以人民为中心合乎规律的发展格局;而在过程中,是以安全为底线、以制度为保障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辩证思维;新发展格局;内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2-0091-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学界对新发展格局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本文试从辩证思维的视角讨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以期推动相关认识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辩证思维的解释,作为理论分析出发点的“具体”在研究的结果中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新发展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新发展格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既不是过去发展定式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偶然事件冲击下的应急措施;既不是单纯应对外部条件变化的产物,也不是单方面解决内部问题的招法,而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1],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2]。其实质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的发展方式综合处理我国发展内外部因素,追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意味着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外部环境看,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環境”[1]。从国内的情况看,一方面,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1],从而为继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成为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应对全球化中民族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的挑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解决国内已经发生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新发展格局成为合乎必然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而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根据则是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源自新发展理念,而新发展格局的建构和实现,也必须依赖于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阶段,面对新的现实,被赋予新的更丰富的内涵。而新发展理念各要素之间的联结则指向新的发展格局。

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因素为新的发展提供动力,从而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而新发展阶段的创新更加注重全方位、高质量和零的突破。全方位的创新是指,创新被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使创新成为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而贯穿党和国家工作一切领域,从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高质量的创新是指有效益的创新和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有效益意味着创新的成果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有重大影响则意味着创新成果直指世界发展的前沿和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把全方位、高质量的创新联结起来的创新,不仅是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且更主要的是零的突破,即原始创新。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同“创新”一样,发展理念中的其他要素也都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协调”的内容和方式、“绿色”的坚持和实现、“开放”的对象和重点、“共享”的质量和水平等都包含着新的内涵和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的理念系统以及由新的理念系统指导的新发展格局也就合乎逻辑地具有新的内涵。而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意蕴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决定着新发展格局的立场和方向;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内在规定着新发展格局要完成的任务;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忧患意识预示着新发展格局的建构和实现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总之,新发展格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格局。

二、作为国际与国内、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统一,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既不是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外循环,也不是自我封闭的内循环,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因为,一方面,外部条件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曾经采用的利用要素价格优势,通过出口提升经济的发展模式受阻,发展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1]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市场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内部因素,使国内大循环的作用突显。由于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因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中,国内大循环成为主体。

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建构新发展格局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协调各领域各要素。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各领域各要素联结起来进行协调,“十四五”时期必须完成十二项重点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3]。从这十二项重点任务,不难看出国内大循环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要建构封闭的圆圈,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开放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因为,开放是我国当今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开放的意义在于促进竞争、激发新动能,因而真正的开放可以带来竞争与合作,它对于更好地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保持内循环机体的活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因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仅不排斥外部因素,而且还要开展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促进与相关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由此看来,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

三、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的要义在于“新”。而“新”作为对历史的超越,其底蕴却在厚重的历史。我国从1956年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六十多年艰苦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创新,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不仅如此,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新发展格局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现实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量的积累的发展变化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而向更高阶段的迈进,必须依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式、路径和动力是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内容。

我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定位是以现实和发展目标为根据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为我们设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规划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应当完成的十二项重点任务。完成这十二项重点任务,锚定远期目标实现我国发展的近期目标,不仅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且要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必须用好改革这个重要的法宝。众所周知,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本身作为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就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这是因为,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意味着,一方面,必须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的有效不是自发、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以有序为前提,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即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优势,必须诉诸以政府为主导的改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统筹两个大局,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国民经济各环节的梗阻,进一步提升国内需求、活跃国内市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使绿色发展成为常态;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难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社会治理的弱项;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激发活力、释放潜能,应对新的挑战。一句话,改革是实现新发展格局目标的方式、路径和动力。

实际上,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不过是历史的延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运用好这些成果,一是要构建完善的市场配置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从而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二是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投资、创业。三是建立健全公平竞争评价制度,引导市场主体守规、守法。四是运用系统观念,从时空两方面把各要素联结起来使之朝着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从而使新发展格局成为现实。

四、作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新发展格局是以人民为中心合乎规律的发展格局

真理作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新發展格局所包含的真理性,即合乎规律性。它所包含的价值性,即以人民为中心,符合人民意愿、体现人民意志。

新发展格局的真理性、合乎规律性通过新发展格局的根据和趋势表现出来。从新发展格局的根据看,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供给基础、需求基础和制度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加速变革,为建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待通过发展得到解决。以问题为导向,设定发展的目标、路径才是有的放矢。这样,由发展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相互联结构成的现实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根据,表明新发展格局所追求的目标是合理的、合乎规律的。从趋势看,新发展格局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产物。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任何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发展,都会经历由弱到强、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表明,我国已经走过了由弱到强、“以外促内”的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发展转向“以内促外”的发展正是合乎规律的过程。再加上,外部环境和条件、国内由供求关系构成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有了新的变化,原有的发展格局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地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正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表现。

价值以真理为前提,不符合规律的追求不可能具有深远而宽广的价值。新发展格局所包含的价值意蕴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必须“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

新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具体表现为:

首先,新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在于发展的立场。直观地看,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由内促外”的发展阶段,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国内市场越来越活跃。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意味着,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是通过国内循环实现的。虽然新发展格局中强调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但毕竟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国内大循环。通过国内大循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体现发展为了人民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取向。

其次,新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在于发展的导向,即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需要区分为生存、发展和享受三个层次。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后者的特征在于多维、多层和个性。多维是指人民的需要不仅有物质文化方面,而且有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如果说,物质文化的需要更多的是指生存的需要,那么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方面的需要则属于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新发展格局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的多维性。多层是指人民的需要作为系统的存在是多层次的。人民需求中任一要素在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都呈现出多层次性。新发展格局不仅强调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而且强调了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结合,从而观照到人民需求的多层次性。而人民需要的个性化特征正是发展的意义所在。追求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而整体发展中的个性化正是“美好”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导向,突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

最后,新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在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落脚点,也是《建议》所强调的基本原则。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依靠力量,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合乎逻辑的结论,也是发展的根本遵循。新发展格局中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方位的发展,发展的成果不仅包含经济,而且包含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这样,由人民共享的成果作为新发展格局的落脚点,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而且体现在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还体现在政治民主、社会公正和生态美好等方面。同时,由于发展成果是具体的,新发展格局所追求的由人民共享的成果也是具体的。

新发展格局是以人民为中心合乎规律的发展格局,其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内在地要求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五、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新发展格局是以安全为底线、以制度为保障的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的目的在于发展。根据目的与手段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目的规定着追求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但是追求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处理,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能否实现发展。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舞台上的发展,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发展与安全、发展安全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成为实现发展及其意义的关键。

就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而言,二者互为前提、互为目的和手段,也就是說,发展是为了安全,发展是安全的前提和目的,而安全是发展的底线。只有安全,才能使发展成为现实,安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4]而面对新发展阶段的现实,“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要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5]。

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安全为底线是因为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安全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古往今来,国泰民安一直都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新发展阶段,实现新发展,其前提就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由于发展的本质在于突破定式,发展作为突破定势的产物和结果,一方面会遇到定式及其各要素的阻挠,另一方面会遇到新要素的挑战,从而在新旧要素的冲突中,使安全成为问题。从现实看,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各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全球化中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逆流以及敌对势力设置的陷阱和暗礁都使我国的发展安全成为问题。再加上,国内也有一些难题要解决,一些矛盾要克服,在解决难题、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就使发展和安全成为新发展阶段实践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作为构成矛盾的双方,安全和发展互为前提、路径和结果。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6]。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必须以安全为底线,即在发展过程中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推动新阶段新发展,必须以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为前提,没有安全和稳定,发展不可能实现。就算偶然实现了某些要素的发展,也是没有意义的。坚持以安全为底线作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条件。

发展以安全为底线,内在地要求牢固树立底线思維。底线思维就是从最低目标出发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科学思维,也就是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的思维。当前复杂的形势与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使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紧迫性、重要性显著上升。正因如此,《建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3]41。

发展与安全的统一作为有序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在制度的保障下实现的,无论是发展还是安全都离不开制度。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及其可持续性,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治理水平,而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则集中体现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制度的能力上。我国已有的制度及其显著优势不仅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且规定了新发展格局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如果说,生产领域、科技领域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制度及其创新则是动力源的保障。

制度及其创新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既然新发展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发展模式,既然新发展成果只有在制度建设的轨道上才能成为现实,那么建构更有效的制度也就成为建构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新发展格局内涵中所具有的政治意蕴表明,《建议》及其核心内容的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表明,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作为建构新发展格局必要的主观条件影响着新发展格局的建构。从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即从多维度、多视角创造这一主观条件,可以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建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5.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1/11/c_1126970918.htm,2021-01-11.

[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1/content_535989 8.htm,2019-01-2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5.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QI Ling

Abstract: The "Three Innovations", namely,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a new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a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essence of the Recommendation issued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Three Innovations". In dialectical think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s a synthesis of diversity, unity and many regulations, is a development pattern guided by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in form. In space, it is a circular pattern with the domestic cycle as the main body a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ycles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ime, it i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 pursuit of results, it is a people-centered and orderly pattern of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security is the bottom line of the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dialectical thinking;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connotation

责任编辑:翟   祎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新发展格局内涵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基于辩证思维的高中数学解题再认识
日本当代艺术家保科丰巳的创作路径探寻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