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2021-06-29 21:19李英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49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材数学

李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深刻阐释:“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杜威也真知灼见地指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有这些,其实都在强调教师要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实践,注重经历,获取知识,这恰恰就是“生活数学”的本质所在。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现行的教材已经树立了开放的观念,开辟了课堂教学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现实生活的新理念,数学融入生活体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开篇就是一幅反映新学期开始的图画《上学了》,真实地显现了学生新鲜的学校生活,其中的老师、学生、鲜花、树木、房屋等完全就是儿童身边的其实画卷,其中的人和物无不贯穿着1到10的数学知识。认识数字1~5的过程则始终离不开生活情境。学完10以内的各数加减法后设计的“实践活动”《快乐的一天》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而又简便易行的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数学意识,“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其次,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数学的根基在社会生活,课堂教学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积累、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带着自己特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进入课堂。因此,只有真正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才会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的意义。同时,数学学习必须高于生活,因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才能面向学生未来的生活,才能引导他们更加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到富有真情实感、能动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呢?

一、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地域差异等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而己。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方法一: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过时的“旧装”,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方法二:替换更新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有位教师在执教《比例尺》一课时,对教材作了这样的改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张教室平面图,准备了测量工具,然后让学生测量讲台到某一排座位的距离,最后再来明确比例尺的意义。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从而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例尺》这一课中,当老师问到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还有谁不够清楚的时候,有个学生提出他还不明白时,老师审时度势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老师想请学习科代表帮助他,科代表从自己的座位起走几米,才能帮到这位同学呢?这个问题既亲切,又生動,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急于探索的心理态势,既拉近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

三、感受生活,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名句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门户,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它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生活经验,建构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我们老师应有意识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分组探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归纳总结,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在有形的探究过程中一一呈现出来。学生在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获得探究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材数学
教材精读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