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打造“四度”课堂

2021-06-29 22:48王子水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49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收入分配议题

王子水

内容摘要: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迎来了一次最为强烈的变革浪潮,给思政课堂和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知识目标、活动目标和情感目标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思政课堂的价值引领,都倒逼高中思政课堂做出史无前例的变革。“议题式”教学模式,集生活实践、学生活动、课堂讨论和学科知识为一体,围绕中心议题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形成亲身体验进而感悟生活,实现价值引领。本文认为,很多议题式教学课堂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要想真正实现思政课价值引领的最终目标,必须打造“四度”课堂,即“有温度的议题、有角度的讨论、有深度的辨识、有力度的引领”,本文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四度”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设计中,以“祖孙三代话收入,品味居民获得感”为总议题,展开一系列学生活动,最终实现强有力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收入分配,效率,公平,议题,价值引领。

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堂就像一条扁担,一头挑着知识获取,一头挑着“价值引领”。“议题式”课堂就承担起关键挑水人的角色。从“知识获取”到“价值引领”,从有“趣”到有“理”,“议题式”课堂必须做到“四度”,即“有温度的议题、有角度的讨论、有深度的辨识、有力度的引领”。下面就以课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设计为例,以“祖孙三代话收入,品味居民获得感”为总议题,探讨如何打造议题式“四度”课堂。

1.议题设置:情境创设“有温度”

“议题式”教学的灵魂在于“议”。有了“议”才会有“辨”和“识”,才会有最终的“价值引领”。而“议”什么、为什么“议”、如何“议”,都要以议题设置、情境创设为基础。因此,议题的设置和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温度”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第一步,要求学生围绕“祖孙三代话收入,品味居民获得感”这一总议题,搜集整理自己祖辈、父辈和同辈三代人典型“收入”的情况,并记录祖孙三代的不同感想。第二步,以学生整理的真实家庭情况作为背景材料设置了分议题。

分议题一:祖辈的“大锅饭”,有锅吃不饱吃不好。

议一议:为什么祖辈的“大锅饭”,却吃不饱饭,获得感不强?你有什么对策?

该议题的内容都是学生整理的自己身边的真实材料,涉及主体都是与学生最密切的亲人,并且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融入了祖孙三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因此无论从情境的创设还是议题的设置,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都有着浓浓的“温度”。特别是在议的过程中,提及“对策”同学们根据教材的预习提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提高效率”等核心知识点;同学们参与积极,思维活跃。还有细心的学生注意到材料中“心情不错”和“倒是都挺乐呵”的心理描述,谈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涉及到了“公平”这一话题。热烈的讨论让整个课堂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浓浓的“温度”。在此环节,趁着同学们对“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的认可,趁热打铁向学生讲授了“按劳分配”的相关知识,获得知识的效果也非常好。

2.议题讨论:问题分析“有角度”

“议题式”教学的“议”,不是不着边际的“分析”,更不是漫无目的“讨论”。因此“议”之前恰恰需要老师挖沟、修渠。这里的“沟渠”不是朝着一个方向,更不是只有一条或两条,而是朝着四面八方的许多条“沟渠”,这些沟渠就是“角度”。因此,理想的“议题式”思政课堂既不是大水漫灌,也不是无的放矢。比如议题二的设计:

分议题二:父辈的“腰包鼓”,获得感十足。

议一议:对比两辈人的收入及获得感,有什么差别?原因何在?

该分議题情境的设置是对第一个议题情境设置的延续。学生在对比两则情境材料时会发现有很多的区别,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课堂大水漫灌式的讨论,甚至偏离课堂主题。所以在该议题的“议”的环节,给同学们设置了以下几个角度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②收入分配制度的角度③收入渠道角度④收入差距角度⑤社会保障的角度⑥获得感、幸福感角度。课堂分6个小组进行讨论、找差别、析原因。

通过学生们分享讨论的结果,课堂上解决了一系列的知识问题:“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及其所有制依据”“按生产要素分配及意义”“收入渠道和途径”;通过讨论还发现了“城乡收入差距”和“社会保障需要全覆盖”等问题,如图:

3.议题辨识:立场辨识“有深度”

议题式教学中的“深度辨析”是指通过深层次的辨别和分析的方式,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它是区别是非美丑、提升价值判断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在议题讨论中学习和理解知识,仅仅是议题式思政教学的第一层目标,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标,特别是思政课堂。思政课堂的最终目标是价值引领,基于此,议题式教学主张不直接给出结论,不单向地进行阐释,不武断地达成共识,而是以理性思维、论据意识和逻辑证明为着力点,通过议题的不断辨析引发认知冲突、观点碰撞,在充分的争辩论证中,打破思维的壁垒,提升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品质。所以如果把议题讨论仅限于知识的理解和政策认同,从深度上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分议题的设置和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最好有衔接、有梯度、有层次,最终实现辨识的深度。在《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中设计如下:

分议题三:吾辈的“奋斗”,话“获得”。

议一议:你是如何看待“吾辈”的收入方式的,谈谈如何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

对于以上议题,学生首先面对的是对于“吾辈”收入方式的认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很容易呈现出“爱憎分明”的表现,即在表达对小陈的同情和支持的同时还表达了对于网红小张收入过高的谴责。在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加以引导学生的辨识,即分层次辨识。第一层次,要明确以上四位的收入方式都是合法的、合理的,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第二层次,要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白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合法劳动所得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第三层次,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引导学生意识到社会公平问题的存在,在初次分配中要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第四层次,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高尚、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以上四个层次呈现了学生讨论和辨识的深度递进,体现了辨识由浅入深的过程。最终通过“深度辨析”,议题式教学实现了高中学生价值观念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4.议题引领:价值引领“有力度”

价值引领是议题式思政课堂的落脚点。价值引领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都是评价一堂“议题式”思政课的最核心的标准。教育心理学认为,价值引领是促进人的态度和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其形成机制,需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在教学中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我们做好知识的、情感的逐层铺垫,价值引领才能自然而顺畅、水到渠成。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有“议”有“题”,有动有静,无论是题目设置的“静”,还是课堂活动的“动”,都应该将价值引领融入其中。学生只有循序渐进的进入角色、体会角色,进而实现由知识判断到价值判断,最后才能达到“有力度”的价值引领。在《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中设计如下:

分议题四:从“祖孙三代话收入”体会“分配与保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播放视频:建设更加完善的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视频内容涉及我国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日益完善的过程,最后是宣布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庄严承诺。)

议一议:从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两个角度,分析是如何兑现庄严承诺的?同学们面对祖国,面向未来应该做出怎样的郑重承诺?

针对以上议题,同学们根据在视频中了解的大量信息,认识到是如何一步一步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這期间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山岭;有一路顺风,也有大江大河。通过对视频内容的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认识到人民群众浓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建立在国家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基础上的,是来之不易的。

最后一个环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面对祖国和人民的期盼、面向未来,做出郑重承诺。课堂价值引领达到顶峰,气氛异常庄严,承诺真诚有力,真正发挥了思政课价值引领的独特优势。

本文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议题式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四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在设计中,以“祖孙三代话收入,品味居民获得感”为总议题,展开一系列学生活动,最终达成“强有力”的价值认同。议题式“四度”思政课堂,是对高中思政课进行的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议题式“四度”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更好地落实思政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好地实现思政课堂价值引领的最高目标,让我们期待着议题式“四度”思政课堂不断地走向成熟,日趋完善。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收入分配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