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出路

2021-06-29 08:55季小慧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季小慧

摘要: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既是促进人的“完成”的基础,又是培育“完整的人”的必要路径。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通五育的粘合剂;是立德树人和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然而,近年来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中小学教学忽视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必将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和价值。因此,笔者试图从核心素养的角度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探寻新出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出路

1. 引言

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对于人类而言,劳动不仅是工作,更是生活本身。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都信奉着“工作美丽”“劳动光荣”的信条,并在生产和生活中维护之,力行之。可以不夸张地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人们都把劳动视为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与此对应,劳动教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品行塑造和习惯养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形式的演变,劳动被逐渐异化和“沦落”,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也不复有其崇高的含义,变得边缘化和形式化。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责任感的淡薄甚或丧失,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品行失格问题。为此,在核心素养培育渐成教育主流的今天,重新认识劳动在教育中的意义,探寻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新出路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

1. 1 劳动教育发展德育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劳动中磨砺意志品质,这本身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1.2 劳动教育促进智力

首先,可以通过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可以利用劳动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爱好。对某一种劳动的共同热爱有利于把学生聚集到这个或那个集体里去。在整个过程当中,要着重培养那些天赋还没有显著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才能和爱好。

1.3 劳动教育辅助体育

体育就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但是劳动可以促进人体消化吸收,使人体魄强健,为体育打好基础。有些农村学校或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监测指标通常好于中.心城区学校,和这些学生劳动锻炼较多有一定关系。

1.4 劳动教育涵养美育

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美。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的内容,它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以及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本质力量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劳动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在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劳动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各种所谓时尚风潮中坚持自己独立的认识和选择。

2. 核心素养视角下劳动教育的新内涵

“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创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越来越多的重复低端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替代,与此同时对脑力劳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经济的发展,已经主要由依靠体力劳动转而依靠知识创新。例如现代农业的发展正逐步进入机器人操作时代,而其中如农业机械的制造、驾驶员的操作等多个生产环节,都须由脑力劳动、能力劳动来完成。同时,由于机器无法代替人类发明创造,因此现代社会中人的创造性劳动更显可贵,而培养创造性能力正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是体力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化的产物。

3.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出路

3.1 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合

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提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兼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其中中学提出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这一目标要求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目标的培养是多角度的,这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劳动课程的设计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将核心素养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融入到劳动教育的每一课目标中去。

3.2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

劳动教育的内容选择应该遵循贴近社会、贴近学校、贴近学生的原则。中小学劳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人才,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我们既需要重视劳动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劳动实践的落实。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多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问题启发、实践操作等教学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课堂外,要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安排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

3.3 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

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提高劳动教育地位的有效举措之一。在实施劳动教育评价时,不仅能关注基础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体认和再现,而要重点聚焦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评价。具体表现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诚信友善、敬业奉献、遵守规则的责任担当;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表现;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诸多方面。同时不能只关注成人对学生的评价,而应倡导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自我的评价;不能过于重视结果评价,也应看重过程评价等。

4. 结语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中小学生性格和品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劳动教育必须落到实处,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我们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要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认清现代劳动的本质和需求,注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教育,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改革重构,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寻找新出路。参考文献:

5、鲍忠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13(08):91-93.

6、陈含笑,徐洁.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12-15.

7、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對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4-6.

8、秦婧.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1):64-65.

9、王泉泉,刘霞,陈子循,王晖,刘金梦,李金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37-42.

10、余世国.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151-152.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