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绣品中“五子登科”题材的民俗内涵与特征分析

2021-06-29 04:39赵婷
西部皮革 2021年11期
关键词:登科同音绣品

赵婷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伦理学是一门以“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其探讨的基本问题始终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伦理图式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化,多具有教化意义,“五子登科”题材就是很好的教育示范图式。常见的“五子登科”题材以人物刻画为主,惯以视觉叙事的形式展开,该题材包含的“五子夺魁”与“教五子”两种伦理图式最为盛行。民间绣品所塑造的图式艺术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动物、植物、器物、人物、文字、建筑、几何形等。民俗文化中通过隐喻或转喻来传达信息的方式较为常见,既能点明民众心中所求而又不显得露骨。比如,绣品中常用梅、兰、竹、菊来表现君子的高风亮节,将植物的傲、幽、坚、淡的特性与君子应具备的品格相类比,通过隐喻形成了最初的视觉样式。绣娘们根据不同题材的图形范式,从这个系统中选出合适的视觉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形成满足不同买主喜好的绣品。

1 “五子登科”伦理图式

“五子登科”是一则围绕儒家伦理思想展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说,相传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自负勇武,在乡里专横跋扈,年过三十仍无子嗣,常祭先祖请求赐福。一天傍晚,在睡梦里梦见其去世的祖父斥责他道:“你之所以没有子嗣,是因为你作孽太多恐寿数将近,若好好休养德行,或许还有转机。”梦醒后,窦禹钧痛改前非,广施善行。数年后,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五个儿子,个个聪明伶俐、品学兼优,长大后相继登科及第,一时传为美谈,故称“五子登科”。“登科”与“中举”有着天壤之别,“中举”只是地方考试获中,而“登科”意味着获得官阶、享有俸禄,如同金榜题名,无上荣耀。多数民众将“登科”作为祈福愿景,可见“五子登科”题材寓意的分量,同时期该题材的绣品数量与日俱增。五子登科后来成为汉族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普通家庭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的愿景。

第十一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丝路乾坤”明清织绣艺术精品展中的清代刺绣作品《五子登科》(如图1 所示)为红底刺绣挂帐,描绘了五个孩子登科的吉祥画面。挂账中五子动态各异,神态生动。大儿头戴帽冠,身穿蟒袍,显示刚刚登科及第,右手托一爵帽,左手顺势指引。其弟弟们或手捧宝瓶,插牡丹富贵;或肩扛桂枝,寓意蟾宫折桂;或手托官印,或紧紧依偎,表达了登科及第后全家喜悦的场景,极具民俗趣味。

图1 清《五子登科》

2 “五子夺魁”伦理图式

“五子夺魁”,不是指窦氏五子,而是来自“五经魁”一说。明朝科举考试科目为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一科,各科第一名称为“五经之魁”。“五子夺魁”图式为大儿子手举“盔帽”,四个小儿子开心地争抢,称为“五子夺魁”,“盔”因与“魁”同音,亦为科举吉祥物。

清华大学“丝绣撷英”织绣展藏珍中的《天蓝缎地平针绣五子夺魁肚兜》(如图2 所示)绣品长60 厘米,宽51 厘米。绣有童子五人,一大四小,分上、下两层,大者手擎一盔,四童子举臂相争,意在夺盔。“盔”与“魁”谐音因此构成“五子夺魁”。图中尚有五只翩飞的蝙蝠,可看作“五福自天来”;下层有蝙蝠、鹿、灵芝,可谓“福禄寿”;左右有牡丹、菊花,可谓“富贵干秋”。该绣品为肚兜,又称兜肚,挂系胸前用于遮护胸腹的贴身小衣,以其为刺绣载体,隐含了民众浓厚的祈福纳吉心理。

图2 《天蓝缎地平针绣五子夺魁肚兜》

3 “教五子”伦理图式

清华大学“丝绣撷英”织绣展藏珍中的清代《白缎地平针盘金绣教五子扇套》(如图3 所示),长32.5 厘米,宽6 厘米。这件扇套以精细的平针和盘金绣塑造了公鸡、母鸡和五只小鸡。“教五子”题材,源于五代后周渔阳人窦禹钧,字燕山,曾建义塾,延请名儒以教贫士,藏书极富。育五子,名仪、俨、侃、偁、僖,相继登科,号为“窦氏五龙”。

图3 清《白缎地平针盘金绣教五子扇套》

“教五子”伦理图式为一只雄鸡和五只雏鸡的纹图,常应用于绣品、画稿、家具、什器等。一只威风凛凛的大公鸡立于巢上,正张嘴召唤巢边的五只小鸡雏,此景称为“叫子登窠”谐音“教子登科”,“窠”与“科”同音,为昆虫鸟兽的巢穴,加之鸡的头顶有“冠”,又与“官”同音,故赋“加官”之意,寓意五子皆升显官。与之相关的鸡,为五德俱全的德禽。鸡冠示“文”,鸡足距示“武”,敢斗示“勇”,有食相唤示“仁”,守夜不失时示“信”。鸡为鸣禽,“叫”和“教”同音同声,有“五子登科”之寓意。民间认为鸡是能带来好兆头的吉祥家禽。相传四川省大足县人江宏道赴京赶考,临走那天清晨,家中母鸡忽然发出雄鸡唱晓的长鸣,以为“牝鸡司晨”乃不祥之兆,一旁的母亲解释道:“母鸡忽作公鸡叫,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此次科举必然高中,一鸣冲天。”果不其然,江宏道登进士第,“母鸡啼鸣,兆应登科”的说法从此广为流传。“公”与“功”同音,“鸣”与“名”同音,以鸣叫的公鸡与享有“富贵花”美誉的牡丹花组称“功名富贵”也称“富贵功名”,都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禄”崇拜图式。因鸡守夜,故也广泛应用在建筑中。五个童子捧着绘蝙蝠的花瓶称“五子平安”,祝贺兄弟和睦又都有荣誉为“棣萼连辉”,绘海棠花的纹图即此意。

4 小结

因谐音而起,于寓意而续,可以说民俗文化成就了民间刺绣。从绣品上看,在同时期文化背景下民众祈福心理存在相同的文化倾向。本文以窦禹钧的五子为人物主线,以“五子登科”“五子夺魁”“教五子”伦理图式为剖析点,结合清华大学“丝绣撷英”织绣展藏珍中的绣品《天蓝缎地平针绣五子夺魁肚兜》《白缎地平针盘金绣教五子扇套》与第十一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丝路乾坤”明清织绣艺术精品展中的清代刺绣作品《五子登科》,进行了民俗内涵与特征分析,旨在挖掘绣品图式背后的心理机制。当前我们正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而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相互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相互影响。只有将传统文化及其载体更细致地解读,才能帮助人们建构符合时代发展的正向价值观念,创造当代人眼中讨喜的民俗文创产品,从而更好地引领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登科同音绣品
曹陆军摄影作品
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
Optical scheme to demonstrate state-independent quantum contextuality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同音》二字格探析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English Jokes: Homony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