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五十八名共产党员中有两对夫妻

2021-06-29 20:47王树仁
红岩春秋 2021年4期

王树仁

2013年1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一书,认定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8人。

所谓的“最早的58名共产党员”,是指在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陈独秀、李大钊等先后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以及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建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他们大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活跃分子,怀揣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理想,投身革命,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这58名党员中,有两对夫妻:何孟雄、缪伯英和张申府、刘清扬。他们因共同信仰走到一起,其生平让人感佩和唏嘘。

志同道合结连理

何孟雄,原名定礼,字国正,号孟雄。1898年6月生于湖南省酃县中村乡龙塘村(今湖南省炎陵县中村乡龙潭瑶族村)。1907年夏,他入读龙塘村龙门学校。年少的何孟雄不屈世俗,敢于反抗封建旧礼教。因思想和行为常常与叔祖父何成珪(在该校任教并担任主事)背道而驰,他经常遭到训斥。

1911年夏,何孟雄入读酃县梅岗学校。辛亥革命后,他是该校最早剪掉辫子的学生之一。1914年夏,在私立岳云中学校长、堂叔何炳麟的帮助下,何孟雄免费入读岳云中学。其间,他阅读各种进步刊物,思想进步很快,还参加了在长沙开展的驱逐湖南督军汤芗铭和焚烧日货的运动。

1916年,何孟雄带领同学与贪污克扣学生伙食费的事务主任欧阳义进行斗争,受到学校的警告处罚。他一气之下离校,进入湖南省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后转入长沙北门外美国教会办的雅礼大学就读。在长沙,何孟雄认识了杨昌济和进步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

1918年,何孟雄到北京入法文专修馆学习,准备赴法勤工俭学。每逢周末,他就去杨昌济(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家,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相聚,纵谈天下大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受毛泽东影响,1919年结业后,何孟雄改变赴法勤工俭学的计划,考入北京大学当旁听生。

1919年5月4日,何孟雄随同学前往天安门游行集会,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行动。之后,他报名参加北京大学干事会交际股,积极营救被捕同学。6月3日,何孟雄在街头演讲时被军警逮捕,后经各方营救,得以出狱。

同年底,何孟雄参加工读互助活动,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第一组12人开办“俭洁食堂”,从事改良主义的实践。正是在这期间,他和缪伯英相识。

缪伯英,1899年10月生于湖南省长沙清泰乡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缪芸可受维新运动的影响,致力于教育救国,尤其重视妇女教育。缪伯英年龄稍长,即被送进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1919年7月,缪伯英以长沙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到北京时,她的好姐妹、杨昌济之女杨开慧早已在车站等候。杨开慧用自行车载她来到北京豆腐池胡同9号“板仓杨宅”,當时毛泽东、何孟雄、邓中夏、杨昌济等人正在院子里谈论时事。一次,在北京大学组织的同乡会上,缪伯英又与何孟雄见面。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邓中夏、何孟雄、高君宇等19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经何孟雄介绍,缪伯英加入该会。他们常聚在北京大学“亢慕义斋”图书室,潜心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和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还翻译油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一些章节。

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大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最初成员只有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是年底,北京党组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由李大钊任书记。随后,陆续发展了一些成员。到1921年7月,北京党组织的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缪伯英、何孟雄、张太雷等,缪伯英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

因为同是湖南人,何孟雄和缪伯英很快熟识并相恋。他们志同道合,并肩战斗。

“英雄”夫妇洒热血

1921年9月,何孟雄和缪伯英在北京景山西街中老胡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两人同游香山,合制了“伯雄藏书”图章,以表终身为革命的心志,被人称羡为“英雄”夫妇。

婚后,何孟雄和缪伯英搬到景山西街中老胡同5号居住。从结婚那一天起,他们家就成了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同志们经常来这里开会、活动,陈独秀等赴苏俄出席共产国际四大途经北京时,也住在何孟雄家。为保证同志们的安全,缪伯英把陈独秀等携带的秘密文件,巧妙地缝在衣服内衬里,使他们安全到达了苏俄。

1921年10月,何孟雄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工作,任京绥路特派员,后代理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主持劳动组合书记部日常工作,主编《工人周刊》。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后,何孟雄被选为北京地委书记兼组织委员。在何孟雄等人领导下,北京地区革命运动,特别是工人运动发展迅猛。他亲自指导成立了京绥铁路工会和长辛店工人俱乐部,领导发动了京绥铁路、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等重大斗争。这一时期,缪伯英始终和何孟雄战斗在革命运动第一线。

1924年5月21日,由于叛徒告密,北洋政府密令京师警察总监逮捕时任中共北方区委妇女部部长的缪伯英等人。接到转移通知的当天,缪伯英在何孟雄护送下匆匆乘车南下,回到长沙乡下老家枫树湾。这年底,何孟雄因繁重的工作病倒,组织上让他回长沙养病。夫妇俩因此得以团聚,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25年1月,应母校第一女师校长徐特立的聘请,缪伯英到女师附小担任主事。当时,何孟雄住在岳麓山上的蔡锷墓庐,一边养病,一边读书,还兼视察粤汉铁路工人运动的工作。不久,何孟雄返回北方,缪伯英仍留在长沙,开展湖南妇运工作。6月25日,缪伯英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何重九。何孟雄无暇前来探望,只得在信中表示慰问和歉意。

1926年1月,缪伯英按照中共中央的安排,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之后,缪伯英领导省女界联合会发起湖南省纪念三八节大会,并担任大会主席。10月,北伐军攻取武汉,大革命中心移到长江流域。同年冬,何孟雄奉命调到武汉工作,担任中共汉口市委组织部长。缪伯英也被组织派到武汉,这对“英雄”夫妻,又战斗在一起。

在武汉,缪伯英的公开身份是湖北省立第二女子中学训育主任,实际上是协助中共湖北省委妇委书记蔡畅做妇女工作。跟随在她身边的族弟缪位荣一边帮忙带小孩、搞家务,一边以捡字纸为掩护,做秘密交通工作。

1927年7月中旬,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武汉三镇顿时陷入白色恐怖中。党中央被迫转入地下活动,9月迁往上海。由于斗争需要,10月初,党组织调何孟雄、缪伯英到上海工作,缪位荣、何重九同行。何孟雄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和军委负责人,中共沪东、沪中区委书记等职,缪伯英则任中共沪东区委妇委主任。为便于开展地下工作,缪伯英化名廖慕群。

1928年3月20日,缪伯英生下女儿何小英。此时上海斗争环境十分险恶,在千方百计开展工作的同时,缪伯英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她多次叮嘱缪位荣:“我们两个如果晚上不回来,你们应赶快转移,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1929年10月下旬,积劳成疾的缪伯英染上伤寒,被送进医院抢救。生命垂危之际,她对何孟雄说:“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奈何我因病行将逝世,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孟雄,你要坚决斗争,直到胜利……善待重九、小英两孩,使其健康成长,以继我志。”缪伯英溘然辞世,时年30岁。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何孟雄在上海被捕。2月7日,他与其他23位共产党员及革命者,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33岁。

巴黎结缘建组织

张申府,名崧年,1893年6月生于河北献县一个书香门第。191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不久转入数学系学习。1917年,张申府留在北京大学工作,以助教身份教预科数学和逻辑,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代理主任。

1920年8月16日,刘清扬和周恩来、邓颖超等11名觉悟社成员从天津来到北京。在陶然亭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刘清扬被推选为会议主持人。李大钊和张申府也出席了会议并发言。这是张申府与刘清扬第一次见面。

刘清扬,1894年2月生于天津。1911年辛亥革命时,她就读于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在天津的秘密组织——天津共和会。

1919年,北京学生点燃五四爱国运动的火炬后,天津学生闻风而动。刘清扬回到母校直隶女师参加紧急会议,倡议全校同学立即行动起来,成立爱国团体。5月25日,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成立,刘清扬当选会长。9月,她加入觉悟社。很快,刘清扬在天津学生运动中崭露头角,成为名动京津的女杰。

1920年冬,张申府和蔡元培、刘清扬等一同乘船赴法。临行前,李大钊、陈独秀委托张申府在法国建立共产主义小组。赴法途中,张申府向刘清扬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讲述了共产主义理论及共产党的性质,使刘清扬对共产党组织有了更多的认识。到巴黎后,刘清扬与已在雷诺汽车厂当学徒的周恩来等先期赴法的青年学子会合,张申府则由蔡元培等推荐,被聘为法国里昂大学中国学院的教授,教逻辑学。

1921年2月,张申府在巴黎首先介绍刘清扬入党。紧接着,他和刘清扬一起介绍周恩来入党——张申府和周恩来谈话后,即写信向陈独秀报告。

这年春天,张申府和刘清扬结婚。由于张申府夫妇和周恩来在国内就相识,特别是刘清扬与周恩来同为觉悟社成员,他们的交往更为密切。

三四月间,已在巴黎的赵世炎和陈公培先后接到陈独秀的来信后,与张申府取得联系。于是,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五人成立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张申府任负责人。小组成立后,为何未派代表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原因在于法国路途遥远,信件往返及代表赶去参会时间紧促,因此会议组织者没有给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寄发邀请函。

1922年2月,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等来到德国柏林。1923年冬,张申府与刘清扬从德国途经苏联回国。

分道揚镳令人叹

1924年,张申府参加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蒋介石的德文翻译。5月,他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曾负责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黄埔军校开办后,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让张申府为军校推荐人才,张申府列出了15人名单,第一个就是周恩来。张申府还为周恩来解决了回国的路费。

6月下旬,张申府因与蒋介石难以共事,辞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职务。

刘清扬回国后,中共北方区委决定刘清扬加入国民党,作为跨党党员从事革命工作。1924年6月17日,刘清扬随李大钊到莫斯科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之后,她被调至上海工作,后当选全国国民会议促成会常务委员。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张申府列席了会议。会上,张申府与人发生争执,而后负气提出退党。他对这段经历曾描述道:“大家为一个问题发生争执,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也不服气他们。我说,同意我的观点我就留下来,不同意我就滚蛋,最后我一甩手走了。”“赵世炎设法改变我的主意,但我不为所动。这是我的脾性:宁折不弯……这或者是我的缺点。”退党后,张申府以教学和翻译著述为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大陆大学、大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刘清扬退出国民党。由于怀有身孕,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她也脱离了共产党。脱党后,她和张申府住在清华园。

1936年1月,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张申府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的执行委员,后又担任华北各界救国会的负责人,是爱国进步教授中一位活跃的较有影响的代表。

2月29日清晨,军警突然包围清华大学,抓捕爱国学生和进步教授,张申府和刘清扬被捕。他们被关押了两个多月,经冯玉祥保释出狱。随后,刘清扬赶赴上海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并被选为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7月初,她回到北平,继续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张申府出狱后,继续在清华大学讲课。仅仅几个月后,清华大学囿于当局压力,将他解聘。

七七事变后,刘清扬离开北平,在南京、武汉、香港和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在汉口召开,张申府被聘为第一届参政员。

1942年,在重庆的周恩来邀请张申府到《新华日报》任副刊主编,给予经费照顾,还给他写了信。之后,周恩来又托人给张申府送去延安产的一条毛毯和一件毛衣。7月中旬,周恩来的父亲在重庆病逝,张申府前去吊唁。时隔不久,周恩来特意给他写信致谢。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正在重庆的张申府与毛泽东多次晤面会谈。8月30日晚,张治中在桂园为欢迎毛泽东举行宴会,张申府也在座,毛泽东与他谈到了五四运动的往事。后来,诗人臧云远与毛泽东会面,提及张申府时,毛泽东当即回答:“他是我的老师。”

同年10月1日至12日,中国民主同盟在特园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张申府当选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刘清扬被增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央妇女委员会主任。

1946年1月,张申府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5月25日,刘清扬从重庆回到北平。1947年初,张申府也回到北平。

1948年10月,中共北平秘密组织获悉刘清扬已上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黑名单,便紧急通知她停止活动,并将她护送到河北省平山县中共中央统战部所在地李家庄。12月,因张申府此前发表了一篇文章——《呼吁和平》,刘清扬以该文“不合时宜”而登报宣布离婚,张申府也因该文被民盟开除。

新中国成立后,刘清扬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等职。早在抗战初期,她就向周恩来提出,希望恢复党组织关系。这一时期,她又多次申请入党。1961年,由邓颖超等介绍,她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革”期间,刘清扬未能幸免,于1977年7月19日含冤去世。1979年,党中央为她恢复名誉,平反昭雪。

新中国成立后,张申府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进入北京图书馆当研究员。1957年,他被划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直到1979年才获彻底平反。1986年6月,张申府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