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校企合作研究

2021-06-29 09:14石凡赵丽君辛建建洪艳
科技风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认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石凡 赵丽君 辛建建 洪艳

摘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指出校企合作中的难题及解决对策,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出校企合作应聚焦四个主要重点内容,包括制定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建立实训基地和指导毕业设计。

关键词:专业认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为工程教育适应政府、行业和社会需求服务,为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服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依据。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能够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而且能够为行业和社会需求更好的服务。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2006年启动以来,已经逐步进入专业推进阶段,认证标准中明确要求课程体系设置、毕业设计和实习考核等多个环节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校企合作的难题、重点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各高校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供参考。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校企合作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课程体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毕业设计的指导与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师资队伍不但要满足教学需要,且要求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支持条件中明确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由此可见,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校企合作应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合作内容应在不同阶段的培养环节中得以体现。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难题

从近几年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现状分析,双方均存在一定问题,高校的主要问题是政策和管理制度不到位、经费不足,企业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积极性。

(一)制度保障不力

近些年,高校普遍在企业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但在实际运行中受种种因素制约,工作效果并不好,分析原因主要是基地的设立和运行不够规范,制度和管理不健全,高校缺少专职或兼职管理部门,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企业缺少积极性,普遍是敷衍应付的态度。高校可以依托教务管理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配备专兼职教师担任管理人员,负责制定校企合作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和监控措施,进行经费预算和管理等,与企业签订短期和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

(二)经费保障不足

虽然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根本原则,经费不足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物价上涨较快,而教育经费增长缓慢,导致校企合作成本增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专业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高校应开拓经费筹集渠道、提早做好经费预算,通过改革合作模式、开拓合作渠道、聚焦重点合作内容等多种措施降低成本,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三、开展校企合作的重点内容

校企开展合作必须兼顾双方的利益,以各自的发展和需要为导向,实行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合作原则。企业处于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其对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最为了解,因此能够更准确的把握社会对工程人才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模等方面的需求,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不断的更新设备、技术,而高校的实验室条件是无法跟得上企业这种步伐的,因此相对高校而言,企业拥有更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相对高校的工科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和工程创新能力,同时在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方面企业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理论水平强大的师资队伍进行企业员工培训,录用优秀实习生以降低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和风险,并且在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培养潜在合作伙伴等方面大有益处。由此可见,推行校企合作对校企双方均大有益处,但考虑到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实施困难,在推行中应有的放矢,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聚焦重点内容。

(一)合作制定培养方案

我国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出发,高校在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应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合作制定培养方案。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在符合学校定位的基础上,还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能够取得的成就。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评价培养的目标的合理性,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除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课程外,在工程类和专业类课程设置方面应广泛征集企业专家意见,设置课程应能够适应企业技术需求,同时授课内容应及时更新。此外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也应通过座谈等方式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

(二)合作建设师资队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教师中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由此可见,与企业合作建设师资队伍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企业专家具有丰富的生产一线经验,因此在某些实践类或技术类课程上更具优势,如“船舶舾装”“现代造船工程应用软件”等,企业专家授课能够更好的结合工程实际,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们灌输行业特点、行业经验等;二是选派部分教師到企业进行培训、参与工程实践研究,高校教师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可以具体从事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在企业的技术环境中和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一起学习或合作,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指导、积累更实用的经验,能够切实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三)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基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为保障学生参与工程实践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实训基地的运行应力求规范,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按照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充分进行前期论证,保证基地在机构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能够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机构建设包括充分进行前期论证,签署协议,学校和企业双方明确各自责权利,专兼职管理人员应在数量上和能力上满足基地运转的需求;指导教师应理论型和技术型兼备,分别负责不同课程的讲授,同时充分考虑梯队建设,年龄分布合理才更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应着力关注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可以结合实训情况申报教改立项,编写或更新实习、实践教材和课程大纲;此外还应不断总结整改实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调校企双方工作,逐步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四)合作指导毕业设计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毕业设计选题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针对以上要求,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应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应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是主要负责人,对毕业设计的进展和质量全权负责,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理论方面的;企业导师是兼职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实践方面的,两位导师共同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方案设计、进度安排、难易程度等。其次选题应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源于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能够体现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且需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工程工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最后,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及答辩环节应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企业导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多少更为了解,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能够更客观评价,且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能够给出更权威的评价。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和企业的双赢选择,为促进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应做好制度建设、保障经费充足,聚焦在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毕业设计指导等重点内容,促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2015(3):2023.

[2]华小洋,王文奎.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9194.

[3]蔡婷,吴雨芯.工程教育认证驱动下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集群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04):4649.

[4]魏迎春,曹代勇.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3):1012.

[5]苏永彬,张耘,刘雁春,徐靖宇,迟航.基于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163164.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宁波大学浙江新乐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作者簡介:石凡(1981—),男,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

*通讯作者:洪艳(1980—),女,汉族,辽宁灯塔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专业认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