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堂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策略分析

2021-06-30 18:44骆榕辉
考试周刊 2021年40期
关键词:自信心培养策略小学

骆榕辉

摘 要: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在课堂上,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基本能力,还要将育人因素融入其中,驱动学生有效发展。对此,笔者在实施小学课堂教学的时候,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多样策略地渗透自信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自信心,夯实终身有效发展的基础。文章从建构师生关系、分层教学、赏识学生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学生;自信心;培养策略

人本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中的自信心,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多种策略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增强智能,还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塑造良好认知。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还在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智力因素作为主要的教学关注点,一味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存在学习困惑,在这些学习困惑的影响下,难以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备受打击,失去自信心。从小学课堂教学现实可以看出,小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非智力因素,忽视情感教育。对此,笔者认为,教师树立育人理念,切实地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多样策略地融入情感教育,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为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终身发展夯实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如下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一、 建构师生关系,培养自信心

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先决条件。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热爱学生和相信学生是必不可少的策略。

(一)热爱学生,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不会热爱学生的教师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当教师热爱学生的时候,会以自身的各种行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自然自然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驱动下,主动地走近教师,与教师互动,同时产生课堂学习兴趣,通过有效地体验多样的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获得学习满足感,循序渐进地形成自信心。对此,笔者在实施小学课堂教学的时候,会将热爱学生以各种教学行为落实出来。

比如,在课堂上,笔者秉承着热爱学生的原则,对每一个学生给予了观察。在一次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名学生郁郁寡欢的,毫无学习兴致。发现了他的反常行为之后,笔者并没有对他进行批评,而是趁其他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走到他的身边,摸摸他的头,低声询问。原来他胃疼,但是不敢向老师报告,害怕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在了解了情况之后,笔者先对他给予了感谢,接着要求他的同桌和他一起到医护室看病。笔者如此小的行为,却在这个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茁壮成长的种子,慢慢地,这个学生主动地与笔者交流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了,同时通过有效地在课堂上与笔者互动,获得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形成了自信心。

(二)相信学生,建构和谐师生关系

相信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相信学生,不但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还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积极态度的影响下建立自信心,提升自身的发展效果。

在笔者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在个性地发展着的。尽管是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但有自身的闪光点。所以,笔者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做好,并联系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比如,在一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选择一名后进生作答。这个后进生给的答案不全面,但是笔者相信他是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于是,笔者给予启发:“换一个角度,你可以发现什么呢?”简单的一句话,使得这个学生转变思维继续探究问题,自主地找出了问题答案,获得了满足感。在之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发现这个学生会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了,这是他自信的表现。

二、 实施分层教学,培养自信心

因材施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建议,也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驱动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主要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但是,并不意味着部分发展水平不高的学生是一无是处的。发展水平不高的学生之所以缺乏自信心,是因为受到了教师的忽视和不公平的对待。针对该情况,在小学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教师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立足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他们通过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建立自信心。

(一)將学生划分为不同层级

因材施教的实现离不开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分层。教育工作者在探究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多种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方法,如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发展,较为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觉得他人对自己看法不好的时候,会慢慢地形成自卑心理。针对该情况,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笔者采用隐性分层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具体地,在对学生分层的时候,笔者立足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和考试情况,将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积极互动、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划分为A层级;将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主动互动、但是学习方法不良、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划分为B层级;将缺乏学习兴趣、逃避课堂教学、学习方法单一且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划分为C层级。将学生划分层级的情况,只有笔者一人知道,如此避免部分学生受到打击,失去学习自信心。

(二)设计分层性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指导,也是学生实现发展的保障。不少小学生失去自信心,是因为教师单纯地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设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自己就算拼尽全力也难以实现,由此受到打击,失去自信心。对此,为了使学生形成自信心,笔者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会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等级的学习目标。

猜你喜欢
自信心培养策略小学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