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1-07-01 10:31姜卓希杨婷王雨林志健张冰
世界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中医药

姜卓希 杨婷 王雨 林志健 张冰

摘要 目的:围绕“中医药防治痛风病”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8月收录的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軟件对发表年份、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文献12 324篇。发文量分析显示,该领域的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进而探讨其研究趋势。文献作者分析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冰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张剑勇团队等为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的核心团队。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方向集中在痛风病机制探究、痛风病临床诊断及分析、中医药防治痛风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抗痛风病研究。结论: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仍分别从急性炎症阶段或高血尿酸阶段展开,对尿酸盐沉积阶段研究不足,且缺乏痛风病进展性的整体认知研究,未能充分展现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关键词 痛风病;中医药;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Visu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out Disease 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JIANG Zhuoxi,YANG Ting,WANG Yu,LIN Zhijian,ZHANG Bing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field,centering on visualize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out”.Methods:Self-built database of Chinese Knowledge Network,Wanfang,and Weipu database were respectively search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August 2020.Citespace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ublication year,journals,authors,institutions,and keywords.Results:A total of 12 324 papers were included.The analysis of published papers number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publications continued to rise.Then the research trend was discussed.The author analysis showed that ZHANG Bing′s team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ZHANG Jianyong′s team from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the core study teams in the field of 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out disease.Keyword analysis showed that,the research field focused on the pathogenesis of gout disease,clinical diagnosis and analysis of gout disease,TCM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gout disease and the complicating diseases of gout disease,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out disease with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onclusion: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out disease with TCM is still focus on the acute inflammation stage or the high blood uric acid stage,but there is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 urate deposition stage.There is a lack of overall advantages of TCM treatment.

Keywords Gout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Visu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1.004

痛风病是指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进展性代谢疾病。其疾病进程包括无症状高血尿酸阶段,尿酸盐沉积阶段(肾脏、关节等)、急性炎症阶段,是具进展性、反复性等特点的复杂疾病。目前,痛风病不仅已成为我国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亦呈高发性和年轻化的趋势[1],临床治疗需求迫切。中医药在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有关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的研究逐年增长,然而尚未见系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道。CiteSpace软件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被众多的国内外研究人员用于绘制科学技术发展领域的知识图谱和分析文献研究热点[2-4]。故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核心团队、研究热点等方面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20年8月。剔除重复发表的文献、会议通知、报纸等,最终纳入文献12 324篇,其中包括期刊文章10 067篇、学位论文971篇、会议论文796篇。检索式见表1。

1.2 数据处理

将纳入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导入CiteSpace 5.7.R1,设置参数:时间分区为1984—2020年,采用1年分区法,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取: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阈值(Top N per Slice)设为50,使用Pathfinder剪裁方式简化图谱。节点大小表示它的出现次数,节点间的连线粗细代表它的联系程度,以此实现文献的作者、来源、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知识图谱分析。

2 结果

检索共得到19 547篇文献,软件去重后得12 330篇,剔除报纸、会议通知等,最终纳入12 324篇论文,其中期刊论文10 067篇,会议论文1 022篇,学位论文1 235篇。

2.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的相关文献最早发表于1984年,1984—2019的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于2020年的文献未纳入完整,故不作分析,见图1。大致分为3个阶段:1984—2000年为第一阶段,呈缓慢增长趋势;2001—2013年为第二阶段,呈迅速上升趋势;2014—2019年为第三阶段,呈低增长趋势。

2.2 期刊来源

10 067篇期刊论文共来源于954家期刊,其中有16家期刊载文量达到100篇以上,见表2。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的论文最多,达240篇,占总发文量的2.38%。载文量排名前16名的期刊载文量总和占总发文量的26.8%。在CNKI期刊导航中查询各期刊2019年综合影响因子,在0.031至2.048不等。载文量排名前16名的期刊中2019年综合影响因子最高为《风湿病与关节炎》的0.946。

2.3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以发文量对作者进行排名,作者中以张冰、彭江云、李兆福等发文量排名前列,如表3所示。作者张冰教授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致力于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以与人类尿酸代谢途径一致的鹌鹑为载体,建立了契合临床高血尿酸发病特点的动物模型[5-6]。作者彭江云教授和李兆福教授均来自云南省中医院,擅长于中医药治疗风湿类疾病,在痛风性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诊治方面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7-9]。上述分析提示,这些作者目前在该领域具有核心地位,对推动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研究发展具重要指导作用。

选取每年发文量最高的前50名作者,构建作者合作网络,共纳入作者1 230名,连线1 599条。由图2可见,作者合作网络存在多个子网络,说明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研究团体较多,并以张冰团队、张剑勇团队、彭江云团队等为代表,形成一系列核心团队,但核心团队间少见合作。以关键词为标签,通过LLR算法对纳入作者进行标签聚类,共形成4个聚类(聚类模块值Q=0.976 6>0.3,平均轮廓值S=0.575>0.5)[10]。进一步对不同聚类中所包含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获得不同团队的研究主题。见表4。

2.4 发文机构分析

构建机构合作图谱,并以发文量对其排名,如表5,图3所示。结果表明,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医药院校、中医院等,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排名前列。机构合作共现图谱的网络密度仅为0.003 1,并未看到明显的团队间合作关系。通过分析机构所在地域发现,多为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北京市、广东省等。考虑可能与该地域经济发达,海产品、高蛋白食品摄入较多,痛风病多发,因而相关研究较为深入[11]。

2.5 关键词分析

2.5.1 频次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因此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分析,有助于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核心内容[12]。选取出现频次大于100的关键词,如表6所示。中心性值在知识图谱网络中起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中心性值越大,说明在各节点间的联系较为密切,起到枢纽作用,一般认为中心性值≥0.1为该网络的重要节点[13]。結果显示,“痛风性关节炎”为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说明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主要集中于急性炎症阶段。“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出现频次分别为2 338、2 155、1 468次,而“尿酸盐”“尿酸盐结晶”“尿酸钠”“尿酸盐沉积”4个关键词的总出现频次仅为63次,“痛风病”出现频次仅为81次。

在纳入表格的39个关键词中,不仅包括了“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等;还涉及痛风病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亦包括与痛风病发生机制相关的“血尿酸”“黄嘌呤氧化酶”“嘌呤代谢紊乱”等;以及与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相关的“痹症”“四妙散”“辨证论治”等。

2.5.2 聚类图谱分析 选取每年出现频次前50个关键词,对纳入的271个关键词构建共现网络,并通过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标签聚类,最终形成一致性较高的10个聚类(Q=0.3841,S=0.628 2),见图4。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有多个聚类重叠,提示该部分聚类间联系紧密,即对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的相关研究虽各有差异,但主题集中。对不同聚类中所包含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各研究主题总结如表7。聚类#0中医内治法或外治法结合西医治疗痛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1痛风病及其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发病机制研究;#2痛风病临床嘌呤代谢紊乱等发病病因及反复发作和关节畸形的发病特点;#3基于动物实验结合数据挖掘的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4痛风性肾病及相关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临床治疗研究;#5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综合论述痛风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健康教育;#6中西医对痛风性关节炎及相关风湿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7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氧化应激、肠-肾排泄途径);#8临床观察中医药治疗不同时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9名中医治疗痛风病的经验总结及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研究内容从临床疗效到药理机制,从发病因素到疾病健康教育,具有层次且丰富全面。

2.5.3 时间线分析 以聚类标签为Y轴,关键词出现年份为X轴,生成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谱,见图5,该图谱体现了各聚类中关键词的发展情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由图5可知,1984—2020年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进程。在疾病治疗方面,重心从临床疗效观察逐渐转移到作用机制研究、名医经验总结;在疾病范围方面,重心从痛风病各进程阶段的防治研究逐漸转移至其并发症的研究;在疾病病程方面,重心从痛风病的急性炎症阶段逐渐转移到高血尿酸阶段,痛风病尿酸盐沉积阶段研究尚不充分。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挖掘技术与CiteSpace软件有效、直观地对中医药防治痛风病领域的作者、机构、研究趋势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3.1 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团队及机构情况

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相关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持续上升状态,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冰团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张剑勇团队等为核心团队。该领域研究机构所在地域多为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与各地域痛风病发病率、经济发达程度有较大关系。

3.2 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主题情况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文献的核心观点。关键词出现频次分析显示,中医药对于痛风病的防治研究仍集中于急性炎症阶段和高血尿酸阶段,对尿酸盐沉积阶段的研究不足,缺乏对痛风病整体认知的研究。

其一,急性炎症阶段和高血尿酸阶段研究较多。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聚类#1、#2、#7的聚类标签分别为“高尿酸血症”“嘌呤代谢紊乱”及“血尿酸”,体现了中医药防治痛风病高血尿酸阶段的研究重点。主要为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病理过程分别受到尿酸生成途径和排泄途径的尿酸代谢靶点的调控。生成途径主要受黄嘌呤氧化酶(XOD)、腺嘌呤脱氨酶(ADA)等尿酸代谢酶的调控,排泄途径主要受分布于肾脏和肠道上的尿酸转运体的调控。肾脏承担了约70%的尿酸排泄作用,故相关研究较为深入,发现了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1)、葡萄糖转运体9(GLUT9)、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s)等一系列的尿酸转运体;肠道尿酸排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2(ABCG2)起主要调控作用[14-15]。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效机制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和部分中药可同时作用于尿酸生成和排泄2个途径以发挥降尿酸作用[16-18],在治疗高尿酸血症方面具有优势。

聚类#3、#6、#9的聚类标签分别为“关节镜”“风湿病”“痛风性”,体现了中医药防治痛风病急性炎症阶段的研究重点。主要为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相似疾病的临床诊断分型及误诊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NLRP3炎症通路的激活[19]、IL-1β等炎性反应因子释放而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20-21]。临床诊断研究方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临床常表现为跖趾关节的红肿热痛,但也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丹毒、静脉炎等疾病中,易造成误诊[22]。具体原因可能为少数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没有血尿酸的增高;初诊时医生未详细问诊及未行特异性检查[23-24]等。

其二,尿酸盐沉积阶段研究尚显不足。目前,中医药防治痛风病尿酸盐沉积阶段研究不足。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中医药治疗尿酸盐沉积的临床疗效观察,缺乏对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分析原因可能与缺少尿酸盐沉积相关的动物模型有关。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冰团队长期致力于契合临床痛风病发病特点的动物模型研究,并以于人类尿酸代谢途径一致的鹌鹑为载体,初步建立了肾脏尿酸盐沉积动物模型[6],为后续学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3.3 痛风病整体认知有待深入

通过分析各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可知,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热点从急性炎症阶段逐渐侧重于高血尿酸阶段,近几年开始重视尿酸盐沉积阶段的研究,但仍不足,有待于深入痛风病整体认知的研究。在发病机制方面,从嘌呤代谢紊乱逐渐侧重于中医上的辨证分型,其中以湿热蕴结证为主要研究证型;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方面,从临床疗效及应用研究逐渐侧重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在研究手段方面,从单一的临床观察或实验研究逐渐侧重于结合Meta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CitSpace软件对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直观的展现出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目前集中于急性炎症阶段或高血尿酸阶段的防治及机制探讨,而中医药治疗尿酸盐沉积的研究将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有待于深入对痛风病这一进展性代谢疾病的整体认识,不再局限于某一病程阶段的针对性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论治的优势,推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本文对中医药防治痛风病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可视化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未来选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3.

[2]徐桂兴,李惠菁,李雨谿,等.基于Citespace针灸近5年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J].中药与临床,2019,10(Z1):37-41.

[3]丁陆彬,何思源,闵庆文.应用CiteSpace对生态学科meta分析的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J].生态学报,2019,39(24):9416-9423.

[4]邱均平,沈恝谌,宋艳辉.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对比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2):26-37.

[5]刘小青,张冰,刘春梅,等.鹌鹑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初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10):1038-1040.

[6]褚梦真,林志健,张冰,等.鹌鹑内脏型痛风模型的诱导初探[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0,36(6):879-883.

[7]毕翊鹏,秦天楠,刘念,等.彭江云分期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38-40.

[8]狄朋桃,李兆福,刘维超,等.清热通络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3):11-14.

[9]李玲玉,丁珊,彭江云.中药复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基础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0):69-71,80.

[10]许宽勤,朱文莉,施慧,等.基于CNKI的近20年中药治疗失眠研究状况及趋势可视化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11):101-105.

[11]赵同德,张强,杨甜甜,等.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17,32(1):109-110,113.

[12]韩增林,李彬,张坤领,等.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地理科学,2016,36(5):643-652.

[13]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89-90.

[14]臧路平,刘志刚,吴新荣.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1):69-73.

[15]刘金畅,王涛.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研发现状与思考[J].天津中医药,2017,34(5):291-294.

[16]杨淑芬,潘新.高尿酸血症的中药治疗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7):1307-1309,1316.

[17]朱玲玲,陈宝军.七叶莲总皂苷体内外降尿酸作用及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尿酸转运蛋白的影响[J].新中医,2018,50(5):41-44.

[18]王丽丽.丹溪痛风加减方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肝脏XOD活性及肾脏URAT1mRNA表达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8.

[19]金晓敏,张晓熙,郭璐,等.基于NLRP3炎性体轴探讨土茯苓总黄酮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和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4):90-95.

[20]徐衛东,罗红梅,喻建平.加味活络效灵丹对啤酒诱发痛风模型大鼠关节组织中IL-1β表达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3):12-14,63.

[21]王苗慧,马鸿斌,孙红旭,等.清热排毒胶囊对急性痛风大鼠模型IL-1β、IL-8和TNF-α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2):88-90.

[22]王斌,周明爱.以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为表现的非痛风性关节炎误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6):142.

[23]章宏梅.59例误诊的痛风患者初诊就医科室的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16-17.

[24]毛丽萍,柳国斌.原发性痛风误诊误治60例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7,30(7):38-40.

(2020-12-10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项目(1040063320004);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项目(2020063320001)

作者简介:姜卓希(1996.0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E-mail:15957717759@163.com

通信作者:张冰(1959.08—),女,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研究,E-mail:zhangbing6@263.net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中医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