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标
——江都水利枢纽

2021-07-02 09:30刘怀玉
江苏地方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江都淮河南水北调

◎刘怀玉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09)

江都水利枢纽鸟瞰(张斌 摄)

从古城扬州向东驱车14公里,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交汇处,就会看到4个百米长的大型抽水泵站“一”字摆开,连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其场面非常壮观,这就是和都江堰媲美的江都水利枢纽。1990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飞题写了“江淮明珠”四个大字。江都水利枢纽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它由4座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5座船闸、3座涵洞、2条鱼道等组成,共拥有3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5800千瓦,总抽水能力为508.2立方米/秒。江都水利枢纽承担着南水北调、分泄洪水、灌溉排涝、航运发电、生态涵养等重要功能,2001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江苏最美水地标之一。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1952 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这一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最早付诸实施的是东线工程,其地理位置、规划概念、实践意义上的源头均在江苏。

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起源于江苏江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在江都区三江营,江都水利枢纽是第一级泵站,主要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湖泊)输水,把清洁的长江水送往苏北、山东、河北、天津等地,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 公里,一期工程于2013年12 月通水,设计年调水规模约90 亿立方米,大大提高了扬州、泰州以及苏北5 市受水区共计4500 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7年多来,江苏已累计向山东调水超47亿立方米,相当于将5 个骆马湖或1.5 个洪泽湖的蓄水输送到齐鲁大地,每年可为济南市调引1亿立方米长江水,趵突泉因此得以恢复昔日群泉喷涌的景观。同时,为安徽省洪泽湖周边受水区提供稳定水源,还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提供支持。目前,国家正在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1991年10 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曾陪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一行到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参观。2000 年4 月16 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2020 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都水利枢纽时,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提高向北调水能力,另一方面北方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节约用水,不能随意扩大用水量;要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进一步建设、管理好南水北调工程指明了方向。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江苏是大江、大海、大湖、大河“四水”俱全的省份,10.72 万平方公里的省域承接着上游近200 万平方公里的客水过境,过境客水是本地水资源量的30 倍,江苏成为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淮河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渎之一,曾留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名。自1194 年“黄河夺淮”以来,淮河泛滥成灾近800 年。古语云:“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江苏境内淮河流域面积6.53 万平方公里,耕地4867万亩,人口3800 多万,历来是防汛防旱重点区域。根据《明史》《清史稿》记载,明清时期苏中、苏北河道溃决分别达45 次、47次,扬州及里下河地区累计发生水患259次。里下河地区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100 年中,曾发生各种水旱灾害51次,平均两年一次。1931年,江淮地区遭遇罕见特大水灾,江淮并涨、运河河堤溃决,里下河地区300 多万群众流离失所,7.7万余人死亡,140 多万人逃荒外流,淹没耕地约1330万亩,倒塌房屋约213万间。淮河流域成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区域。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治理淮河作为治理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1950 年7月至9月,毛泽东主席就根治淮河作出了四次重要批示,要求“考虑根治办法”“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1951年5 月15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0 年10 月14 日,周恩来总理部署召开政务院第一次治淮会议,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淮河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拉开了新中国第一个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序幕。同年11月,成立苏北治淮工程指挥部,次年1月更名为苏北治淮总指挥部,6 月从淮安迁驻扬州东关街282 号大院内,东关街一带中外专家云集,街上车水马龙,“半个扬城都治淮”。淮河70%的洪水在扬州过境入江,有人曾形象比喻扬州“头顶一盆水(高邮湖)、腰挂一桶水(淮水过境)、脚踩一条龙(长江)”,扬州因此成为国家防洪等级最高的城市,先后兴建了以江都水利枢纽为中心的一大批治淮防洪骨干工程,历史性地实现了淮水安澜。

江都历史悠久,秦楚之际,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也有“江淮之水都汇于此”之说。为打破淮水可用不可靠、江水丰沛用不到的困境,切实解决苏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1958年江苏省水利厅编制了《江苏省水利规划提纲》,提出 “扎根长江、江水北调、引江济淮”的总体规划。1959年下半年,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苏北引江灌溉工程规划意见》,对兴建江都抽水站的指导思想、原则及其作用作了阐述,提出了灌溉抽水与里下河地区降低水位相结合的设想,“只有大引大排大调度,才能解决苏北地区的水源问题,里下河地区也才能获得根治”。1960 年,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吃饭都成大问题,基建规模一再紧缩,江都抽水站这个大项目,其难度可想而知。据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的陈克天回忆,1961年1月,在中央召开上海会议期间,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等人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肯定了江苏考虑结合将来南水北调东线的设想,强调:“调水不分省界,哪里缺水就往哪里调。”他还说:“这个工程最后完成,我恐怕是看不到了,能听到你们的汇报已经是很高兴的了。”于是在《苏北引江灌溉工程电力抽水站设计任务书》上作了批示:“请一波、北一同志处理。”江苏省实施江水北调工程迈出了关键一步。[2]

江都抽水站曾先后三次选址,可谓一波三折。第一次选址邵伯控制工程。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江苏省关于淮河和沂沭泗河两次规划中提出利用淮河归江河道,沿邵伯湖、高邮湖抽引江水北上。1958年10 月,江苏省水利厅党组向省委报告,要求兴建邵伯抽水站和大汕子抽水站,规划将邵伯抽水站建在邵伯镇南塘附近,利用盐邵河结合抽排里下河水。1959年下半年,江苏省水利厅编制《苏北引江灌溉工程规划意见》,提出抽引江水灌溉要结合里下河地区(包括沿海垦区)排涝,规划在归江河道上和高宝湖大汕子处设置两级抽水站,抽提江水和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在工程兴建过程中,因工程规模过大和梅雨连绵等问题停建,后邵伯大控制方案被分散控制方案代替,分别在几条入江河道上建万福闸(1959年10 月开工)、太平闸(1971年11月开工)、金湾闸(1972 年10 月开工)等。

第二次选址滨江站。1960 年初,鉴于当时新通扬运河已经开挖,京杭运河正在整治施工,邵伯控制工程已经决定由集中控制转为分散控制,江苏省水利厅经过反复论证,认为邵伯抽水站应移到归江河道和通扬运河、邵仙河范围内为宜。1960 年2 月,省水利厅报送《江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规划要点》和《苏北引江灌溉电力抽水站设计任务书》,正式形成了“八级提水、四湖调节”的江水北调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其中规划将邵伯抽水站移至归江河道上即廖家沟下游西侧,称滨江电力抽水站,作为江水北调的第一级站,抽提江水,直接入邵伯湖、高邮湖;在大汕子建第二级站,抽水入白马湖、宝应湖;蒋坝建第三级站,抽水入洪泽湖。滨江站于12 月开挖站塘。

江都第四抽水站(刘怀玉 摄)

第三次选址江都站。1961 年初,扬州专区水利局提出建议:结合里下河排涝,宜将滨江站移建至江都县西南郊芒稻河东侧、新通扬运河北岸,这样既可以抽引江水沿京杭大运河北送,又可以使里下河卤汀河、三阳河等流向新通扬运河,利用抽水站排入长江,还可以自流引江水经新通扬运河入里下河;滨江站停工待议。1961 年4 月,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来江苏考察,经实地查勘后认为,苏北引江灌溉规划应全面考虑,包括里下河、垦区和高宝湖地区,要统一安排灌溉、洗盐、改良水质和港口冲淤等水源问题。江苏省水利厅进一步进行论证,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并征得水电部同意后,于1961 年8 月编制了《苏北引江灌溉第一期工程滨江抽水站修正设计》,将已经开工的滨江站移至江都,正式更名为江都抽水站,输水干线利用京杭大运河,将原高宝湖大汕子抽水站移至淮安,改名为淮安抽水站。

江都一站从1961年12 月开工建设,至1977年3月四站建成,前后持续了17年,经历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又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步履维艰。江都水利枢纽整体工程共有20 多项,国家共投资1.7亿元,投入上百万劳动力。四站站塘要挖深20 米左右,主要靠肩挑人抬,劳动强度非常大。为了赶工期,泰兴县组织5000 人的民工团,日夜两组轮班抢挖,有时吃不饱,就用胡萝卜、菜干补充主食,有的人营养跟不上,病倒在工地上。没有现成图纸和国外参考资料,生产厂家也没有制造过大型机泵设备,有关部门采取建设单位、科研院校、机泵制造厂家“三结合”的方法,即由水利厅水利基建队设计组提出总体要求和土建设计轮廓意见,机泵制造单位负责机泵设计和制造,科研院校分别试验、论证建筑物、机泵性能,提出改进和补充意见,这样一环扣一环,终于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将原来属于芒稻河上段的河道两边加筑堤防,把低水河改造成了高水河,把江都站与大运河连接起来,全长13.5 公里。抽水站上游抽引江水最高水位8.5 米,下游排涝最低水位-0.5 米,站水位最低1米多,通过33台大型水泵,每秒钟把503立方米水的水位提高7米左右,送入高水河,实现了江水由低向高处流。将长江水调到北方,有30 多米落差。经过多年研究,最终探索出一条极富想象力的工程方案,即沿途设计大型泵站,由江都水利枢纽往北,13个抽水梯级泵站、51座大型泵站(一期工程已完成21座),组成世界上最大规模泵站群,将百亿吨水提到10 层楼高,“让长江水爬楼梯去北方”[3]。

江都第四抽水站泵房(刘怀玉 摄)

江都水利枢纽建成时是由4 座泵站组成,总装机容量是49800 千瓦,抽水能力为473 立方米/秒。经过多次改造后达到总装机容量为55800 千瓦,总抽水能力为508.2 立方米/秒。每年平均抽引江水158 天,年均抽水量达40 亿立方米。当北方缺水时,4 座抽水站把长江水抽进高水河,沿着大运河送往北方;当东部沿海地区缺水时,打开江都东闸和西闸,沿着新通扬运河,把水送往里下河地区;当苏北地区或淮河上游降水过多时,还可把涝水排进长江,并利用洪水发电。一台机组1 秒钟可抽30 立方米的水,全部机组开机,1 秒钟可抽500 立方米水,3 天就能抽水1 亿立方米,1 年最多能抽水100 亿立方米,每年可向北输送3 个洪泽湖的水量。50 多年来,共抽引江水1525 亿立方米,相当于51 个洪泽湖的蓄水量,抽排涝水400 亿立方米、泄洪20071 亿立方米、自流引江1328 亿立方米、发电9500万千瓦时。“一江清水向北流”,滋润着数十座大中城市,惠泽约1.2 亿人口。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建设管理的大型泵站群,1982 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2012 年被评为“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从17年建设到58年运营,从江水北调奠基石到南水北调开新篇,见证了江都水利枢纽辉煌历史及其“枢纽”精神,它无愧于“江淮明珠”这张亮丽名片。正如江都水利枢纽入口处的“源头”石碑所刻:“从此,淮北旱涝无虞。流泉鸣处,陇亩平添锦绣,粮仓涌立;碧波荡时,街衢插翅腾飞,万象更新。此则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之为也,其效其益,难述备矣。”

猜你喜欢
江都淮河南水北调
扬州江都区切实做好高温期间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扬州江都区三个强化 做好防汛应急准备
南水北调:曾有三个问题争执不下
淮河
首倡先行 务实创新 组建“淮河侨盟”推动多重战略叠加效应
扬州江都:大爱跋山涉水,42所“好人书屋”落户11个省份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变式教学初探
用好南水北调征地移民资金
南水北调难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