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语境下手工艺造物演化与风格辨析

2021-07-03 16:39黑龙江大学
天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造物手工艺手工

张 雷 黑龙江大学

造物活动贯穿了社会文明发展史,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造物”本质上与手工艺紧密相连,为区别于一般的造物,在不同语境下经常被定义为工艺美术或者其他产品设计的活动。手工艺作为跨越造物艺术史的重要线索,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它所涵盖的造物美学、材料科学、工艺技术、文化思想等因素随时代发展不断异化,呈现出造物风格的不同样貌,背后折射出不同语境下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就有“技以载道”的思想,无论是工艺技艺本身还是通过工艺形式创造的内容都有所依存的文化载体。在缓慢发展过程中,曾被寄托农耕文明的自然、质朴情怀;也曾沾染宫廷风格瑰丽、奢华之气;进入工业时代后,造物艺术发展趋向多元,呈现出装饰艺术与极简主义、唯美风格与功能至上等多元趋向;数字科技与信息时代的今天,手工艺造物活动已面临一个全新的变革时代,消亡、发展、传承、再造,对现在与未来提出了更为深刻、复杂的命题。

如果从事物发展逻辑来看,旧的造物技术被先进的造物技术替代似乎是必然,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众多传统手工艺造物形态被保留下来。在历史长河中每一种手工艺都具有所处时代的“当代性”特征,不断在解决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筚路蓝缕、盛衰蜕变、海纳百川、凤凰涅槃、兼收并蓄,变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远古走来,延绵至今,新时代下的手工艺必然要与时俱进,注入新思想,纳入新血液,解决新问题。本文就手工艺造物语境的发展与演进的线索进行概略梳理,为工艺造物未来发展提供思考。

一、手工艺造物语境在艺术史进程中的四次变化

(一)第一次变化:“造物”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分离

从艺术发展过程看,“造物”艺术是人工化的物态活动,是赋予了生存需要的文化现象,“造物”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基础,“造型”艺术是在“造物”艺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二次加工,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依赖[1]。以欧洲文艺复兴为标志,“造型”艺术与“造物”艺术之间产生了分歧,“造型”艺术被视为富有创造性的“纯艺术”活动,“造物”艺术成了手工艺者从事的生产性劳动,而纳入“实用艺术”行列。从事绘画的“造型”艺术家不屑于与制陶匠、编织工、木匠、金属匠为伍,手工艺术匠人、技师在艺术史中地位远远不如画家、雕塑家。从事绘画、雕塑的艺术家认为自己借助绘画语言来提升精神境界,表现历史、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而手工艺匠人创造的是“材美工巧”的人造物,服务于实用。艺术家被视为从事“形而上”的艺术,工艺师被视为“手艺者”的职业;“造型”为之“道”,“造物”为之“器”,重道轻器的思想伴随着手工文明延续,对东、西方艺术发展历史造成了极大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图1)。

(二)第二次变化:手工“造物”与机器工业“造物”的分野

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造物活动分裂为工业生产形态的工业“造物”生产和带有农耕文明背景的手工艺“造物”。如果从数量标准化来看,手工造物一败涂地,但是手工之中恰恰有机械无法替代的内容,即人对材料的理解,人的思想情感融入了工艺创造,它才具有人与物的交流,才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手工造物在这场博弈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即“造物”过程带有“精神创造”的艺术价值(图2)。

图1 日本江户时代手工作坊复原图

如果说第一次变化使从事手工艺造物的设计和制作还是一个整体存在,那么通过第二次变化诞生了两个不同的个体,即设计师和手艺人。

(三)第三次变化:艺术与手工艺的再融合使手工“造物”者群体进一步分化

19世纪晚期,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面对难以满足生活品质需求的粗糙的工业制品,主张以艺术装饰和手工艺术的方式设计出与审美相结合的产品,艺术家和手工艺者结合,来纠正工业生产的弊端。20世纪50年代,英国“工作室手工艺运动”明确提出了打造“具备美术素养的手工艺人”,将手工艺造物彻底划分为手工艺家的创作,而将从事实用手工艺者排除在外。至此,弱化实用功能的手工艺术造物被视为“纯艺术”的手工艺,其他如提琴师、皮具师、钟表师等被称为“商业手工艺”。受此影响,现代手工艺术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包括现代金属艺术、现代玻璃艺术、现代陶瓷艺术、现代纤维艺术、现代首饰艺术、现代漆艺术等。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文化财奖励制度,对具有精湛手工技艺的艺术大师颁发“人间国宝”荣誉称号,并给予扶持奖励,保护造就了一批具备艺术性和工艺性双重高度的“造物者”。

一种新型的“纯艺术手工艺”造物者,一般具有相同点,如相比技术更强调创意;弱化功能看重形式语言;个人创造与生产一体化,不排除工业和机械加工,但传统手工艺扮演重要角色;以个体加工订单形式完成作品或限量版形式精品化生产(图3)。

图3 俄罗斯金属浮雕挂盘

(四)第四次变化:当代手工艺术呈现出“视觉与材料艺术”变革

进入新世纪,手工造物在材料、工艺、观念的变化中被赋予了新内容。在造物实践中,人与物,人与材料、工艺的对话与思考,使手工艺造物不再是单一的“纯艺术”样式的活动或以“实用”的手工制品为目的。手工艺术已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革命的洗礼,通过一系列“新型的视觉艺术”样式和造物实践,变成了带有当代文化思维烙印的艺术,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系统,语言逻辑和表达方式已经完全异化,形成了文化蜕变后独有的“工艺技术语言”。它通过表面的质感和肌理来表现其特点,在视觉和触觉上引起人的强烈感受,材料的轻与重、粗与细、软与硬、疏与密、冷与热、透明与不透明、反光与不反光、生命与无生命等属性都构成了自身鲜活的特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术,形成特有的“语言”,让材料“说话”,人与材料对话是当代手工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注重材料表现是当代艺术呈现的重要特点,也是适应新时代生活的艺术感悟的需要。工艺不仅仅是“审美精神的艺术”,又是可以“肢体触摸”的艺术,并能通过对物的赏鉴,将人与物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传。

二、不同语境形成的风格与特征

被融入纯艺术创作语言的手工造物让很多艺术家感到传统语言已经远远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思和情感世界,满足视觉欣赏的需要,需要不断致力于材料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材料在工艺创作中所产生的无限可能。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和美学素养限制了对工艺与材料的突破和追求,当代工艺具有不同的审美需求,也注定会形成不同的材料工艺语言和艺术评价。

(一)唯美装饰的造物风

装饰风格严格意义上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造物语言,受众面最广,最能够被大众接受。手工艺造物与对自然界的模仿紧密相关,正如著名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所说:“美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装饰艺术的历史”[2]。装饰唯美的形式是人类对形式的直观感受,是基于对其他风格的形成的借鉴,以符号化的形式沉淀下来,以自身存在的方式改变、引领着人们的欣赏方式(图4)。

图4 韩美林创作金属雕塑作品

直到今天,装饰唯美的造物风格始终在延续,被不同时代的语境融入了新的内容,唯美装饰植根于传统造型底蕴,又受到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的滋养,其造型强调点、线、面的分解、重构,形式美感和美学原理驾驭娴熟,比例匀称、色彩优雅、线条婉约、装饰考究。题材多为动植物、人物、器物、风景等,对装饰形式反复玩味,反映大众的审美情趣,社会接受度较高,影响深远。弊端是追求普遍性,缺乏特殊性,追求理想性,缺少独特性,往往装饰有余,个性化不足。

(二)注重观念表现的造物风

高效率的机器化生产,使人与物自然原始、和谐一体的状态发生转变,为人们理性清晰地对待世界、处理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认知和判断。哲学思维、科学精神、实验批判,过去传统唯美的自然手工造物变成了抽象化、形式化的表达。造型形态、材料表现一方面表现出人们对前工业化时代的和谐宁静的追忆,另一方面呈现出对现实世界的冰冷刻板的抵触。现代文明的两种不同态度,表现为疏离社会、崇尚自然,不满足于装饰造作的传统美学范式,更多地在艺术观念表达上与纯艺术变得趋同。艺术家开始按照自己的内心来探索造物艺术,“通过自我方式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感性的主观体验来超越理性的、人工专门化的有限现实”。[3]这正是当代手工艺造物的理论建构。

体现在风格与样式上,多表现为借助造型表现对自己信奉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借助陶泥、竹木、纤维、漆等比喻暗示象征某种思想观念,把抽象造型串联、叠加、整合,往往对装饰唯美不屑一顾,对高贵精美的材质不那么热衷,倾向于普通的材质技法。观念表现强调思维逻辑表达,常常会因为无法触及内心冲动而感觉困惑和难以如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会将材料与绘画、雕塑语言充分嫁接。例如,当代陶艺家白明的作品(图5)从现实生活中掘取素材,提取为艺术符号语言,以一个侧面深刻地揭示社会问题,构思独到,视角独特。试图强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统一,以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可能带来的新的视觉冲击,深刻地反映了对传统的思考,对当代文化和人们精神状态的追求。

图5 白明创作陶艺作品

(三)强调材料本体语言表现的造物风

强调主体单纯对生命的真挚体验追求,返璞归真,具体表现为追求形式意味和材料实验,以及对材料自身肌理的发现。对媒材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尽力激发材质自身的质地、肌理视觉和触觉要素,对造物语言具有驾驭能力,对不同材料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有所认知。将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通过技术语言充分释放,不再受某种图形、图像的制约。这种对材料的认知掌握需要良好的文化、品性、技术修养,如很多艺术家所追求的痕迹美学、肌理美,或者打破对原有材料的认知,反其道而行,往往会产生新的创意火花。尽可能地将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光彩表达出来,在感官上呈现轻与重、软与硬、阳刚与阴柔、细腻与粗犷的不同感受。[4]不同的创作倾向决定了如何驾驭材料语言。在制作环节上借助技术实现心性和物性的统一,不同的表达态度往往也体现创作者的能力,这种造物风格的作品大多具有抽象特征,对具象和空间表现具有抑制性,反映超脱现实的关系而具有独立价值。不同语境下形成的不同风格,折射了艺术家对材料表达力的释放,这种释放导致了新材料、新工艺、新风格的当代手工艺造物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对文化观念、人们生活方式均有影响。

三、结语

21世纪已悄然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图像时代”“信息革命”“虚拟现实”“数字艺术”……造物的语境变化对手工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有了新的审美视野和审美认知,深刻影响了手工艺造物的发展途径。新材料和新工艺给手工艺带来了更加全新的造物体验,数字化建模、3D打印、激光雕刻等技术已经使“造物”的方式方法在时间、数量乃至精细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手工艺造物客观局限无法改变,但工艺变革与科技的融合却可以为新时代的工艺造物搭建全新的领域和广阔平台,科学技术变革永远不是手工艺失去价值的必然因素,工艺背后不灭的是文化和审美价值,是消费的需求。只有勇于同科技时代携手同行,不断寻找新的方向,手工艺造物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猜你喜欢
造物手工艺手工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做手工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以木造物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