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介入乡村振兴路径辨析

2021-07-03 16:39运城学院
天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内生工作坊村民

周 洋 运城学院

高校的基本职责是培育人才服务社会,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教育开辟了对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课堂,学生学以致用,拓展了新的就业方向,开展创新创业有了新的渠道和平台。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师生也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在介入路径和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代表性案例和相关理论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提出的设计赋能,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提升乡村内生动力[1];中央美院孙君教授提出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等。针对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问题,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总结出了可实践的方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对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介入乡村振兴路径的梳理与辨析,可以为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更有效地服务社会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形式梳理

在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介入乡村振兴中,高校师生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有较多的形式,对不同形式的研究将有助于厘清逻辑关系,为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介入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本分析和经验借鉴,并为将来研究效果评价提供了结构框架。从高校艺术与艺术设计专业介入实践过程与目的可总结出以下几种代表性形式。

第一,以设计项目的开展为契机,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进行乡村建筑环境的改造和提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为乡村村民和游客拓宽了活动空间,引入外界流量,拓宽了商业活动的空间,以艺术设计助力环境改善,为乡村的经济和文化振兴提供了可能性。如中央美院何葳的白石酒吧改造,为乡村引入新业态;中央美院建筑学院以脱贫攻坚对安龙县架山镇极贫村扶贫的教学实践,为乡村振兴夯实环境基础;中央美院吕品晶教授带领团队对雨补鲁村、板万村的乡村改造设计实践,以乡村的角度,意在传承文化和发展乡村文脉,关注乡村孩子的发展,对乡村的基础系统及村落的整体风貌进行提升,并强化了村落非遗的业态空间,为振兴村落传统工艺和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

第二,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在地乡村艺术与设计展,并开展相关艺术设计振兴乡村论坛,探讨和建立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振兴乡村的策略和理论实践路径。如重庆师范大学包装设计教学汇报展和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重庆师范大学教学汇报展主题为“十校结百村,艺术美乡村”,意在通过包装提升梁平优质产品的知名度,打造“梁平好物”来促进乡村振兴;第一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有北京工商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相关人士参与,探讨乡村创意设计的发展方向,将给所参与高校师生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教学和实践的平台。

第三,介入当地乡村主题活动,开展相关主题性实践教学活动。如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在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设展,学生陈列展出自己的非遗文创产品,对接社会需求,认识不足,提升自信,更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意义,对未来的成长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高校和乡村在地共建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如四川美院于酉阳建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提供高品质的在地展演+多层次的教学实践生态活动,吸引了大量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人才在这里创作与交流,为酉阳的艺术乡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实现学术生产、产业生产再到商业生产,最终实现酉阳文旅、产业与城乡融合的发展。

第五,以高校教师为中坚力量,申报并落实相关乡村振兴国家艺术基金课题项目,在全国开展乡村振兴艺术人才培养。如中国人民大学陈炯教授申报的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了深度的艺术介入乡村研究,培育了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乡村艺术建设人才,为高校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埋下种子。[2]

第六,高校教师以个人所有在乡村兴建艺术展馆及艺术基地。如同济大学设计学教授林家阳退休后回到故乡温岭市海利村,创办大师博物馆,打造乡村与高校、乡村与社会的对接平台,提供高校学生与乡村艺术实践在地场域,丰富了乡村的艺术生活,促进了乡村振兴。林家阳教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乡村振兴中的“新乡贤”,引流了更多的文化名人入驻,并落户石塘,对本地文化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城杨村村民俞振飞创制的作品——“大草帽”休憩亭

葛家村村民小仙制作的布偶作品

运城学院设计专业学生作品布展于农民分手节主会场

在这些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介入乡村振兴的方式中,有个共同的特征是高校师生始终是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并以直接干预者的身份参与并影响乡村振兴,在艺术与设计专业介入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村民是处于被动者的地位,在艺术乡建中被感染、被熏陶,是旁观者的身份,依赖于高校专业人士所建造的场域和艺术设计的结果,享用外界所带来的成果。当这些高校相关专业人士撤离或失去在地性,在前期村民不在场的状况下,村民囿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很难自我拓展并创新艺术乡建之路,甚至回归原有的生活轨迹,人走茶凉,对村民产生间断性的影响。作为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参与到了项目实践中,提升并拓展了专业上的实践认知,但在乡建中也是以设计师的角色在主导设计进程,关注设计作品本身,缺失了对村民自我创新的培育和后续互动。北京建筑大学穆钧教授团队的乡村生土建筑获得国际同仁认可,并获得专业大奖,其在马岔村乡建中用生土建造的夯土房子,团队离村后,墙面被村民贴上瓷砖或刷上白漆。专业设计理解的乡村建筑与村民的内心产生了鸿沟,什么是乡土?设计作品的人是否将村民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人?村民是否应参与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村民的核心价值如何呈现?

二、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在地性工作坊的运作机制

在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介入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工作坊作为一种艺术与设计展开形式被广泛应用,多数研究者侧重工作坊的课程教学环节,探讨人才培育模式,如邸锐的《基于工作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有的研究者论述工作坊成果转化的过程和机制,并强调工作坊的主导者分析(教师或专家)的组织形式研究,并提出了创新问题,如沈婷的《基于工作坊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成果转化探索》[4];有的从案例教学的角度分析工作坊的运行,多数侧重学生学习态度和方式的转变,及其创新的基础条件,并就学生的社会实践做过渡性转化,如刘瑶的《创新实践教学中的工作坊模式》[5],这些讨论中对其实践的在地性少有论述,尤其在乡村振兴中艺术与设计在介入中这种在地性工作坊的组织方式及其产生的价值少有提及。

在地性工作坊的重要价值在于高校介入乡村振兴中与当地乡村的共生关系,高校教师、学生、村民、相关乡村建设的政府官员及村两委成员等共同参与其中,共建共生。高校团队用工作坊的组织形式,用在场的方式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师生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工作坊与高校其他形式介入乡村的价值和开展逻辑有较大的不同。无侧重在地工作坊:介入者——物;在地性工作坊:介入者——被赋能者(村民)——物。通过比较发现在地性工作坊将被赋能者(村民)作为运行机制的环节。如开展艺术与设计活动的高校师生主导与营建所呈现的设计物态化结果较多,实质是一种社会性艺术与设计服务,而在地性工作坊所创造的价值是艺术与设计赋能,提升村民的能力,在设计艺术介入中重视赋能乡村村民,进而由村民产生设计物态化结果,实现可循环发展。

丛志强教授团队即是以这种方式介入葛家村的乡村振兴中,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在地性工作坊组织形式发挥了设计的服务价值——给予村民作品、产品服务,更多是发挥设计的赋能价值,提升了村民的创作能力,通过主体身份的转换,使村民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实现了村民主导设计结果,村民的设计观念、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文化融入了整个乡村振兴的内容中,村民获得了“渔之术”,成为乡村整体的财富。

三、在地性工作坊在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

丛志强教授以艺术与设计介入葛家村乡村振兴,围绕艺术与设计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理论,以在地性工作坊的组织形式,以设计赋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目的展开乡建实践。丛志强教授为设计激发内生动力下了这样的定义:“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是指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内生发展论为指导,以设计为手段,以村民全程参与为保障,将村庄和村民现有的个人资源进行重新建构,以此改变村民的观念、拓展村民的能力,并创造出新的功能和意义,从而达成村民内生动力的激发。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需要借助我们与村民共同将村落资源和村民个人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满足村民需求的事和物的过程实现。”[1]这成为在地性工作坊的开展原则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依赖在地性工作坊的组织和机制。

笔者在参与丛教授的团队中观察到,团队前期介入开展美丽庭院的改造虽没有冠以工作坊的名称,但其组织形式却是工作坊在地性的运行机制。如,与学生的讨论是就葛家村面临的问题展开,并将学生分组实施设计计划及草图描绘,草图描绘只限于想法的表达,不是设计完整的效果图式的设计结果,接着是学生团队小组与村民(乡村能人)小组的讨论。学生团队将庭院设计的想法草图与村民对接小组讨论,激发乡村能人的技能技艺,并将想法对接村民,朝着村民技艺及制作方式倾斜,进而激发村民的创作热情。这种方式起到了联动的作用,不以学生的设计为结果,转而以村民的想法和实践为结果,将村民与学生的劣势转化为各自擅长的优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坊是找乡村的薄弱点,发挥专业特长和对环境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和可利用的乡村资源,包括前期调研中对乡村人文环境的细致分析,找可用之物和乡村能人,在工作坊参与者的角色转换中实现对乡村能人内生动力的激发,发挥其尘封的技艺,并发现村民所忽略的无用的物和空间,经过乡村能人的参与和技艺实施,呈现由村民亲手打造的设计结果,挖掘其对自身及群体的自豪感,进而更主动地去创作,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发内生动力闭环。学生的内生动力闭环同时形成,从课堂到社会乡村实践、从优化设计到成果呈现是实践创新的内生动力闭环,实现了学校实践教学和乡村振兴实践的共赢。

四、结论

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交叉领域,从在地性角度看,各个乡村的情况较有差异,就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政治生态,南北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高校艺术与设计专业师生介入乡村振兴中也存在较多变量,对高校艺术与设计的介入路径及其良性循环机制的研究,将会促进高校教育纵深发展及实现高校所承载的服务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对建设中国特色乡村极具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内生工作坊村民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