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艺术融入生活”

2021-07-03 16:39曹铁敬河北翰鼎雕塑集团有限公司
天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造物观念创作

曹铁敬 河北翰鼎雕塑集团有限公司

在“让艺术融入生活”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做到艺术创新和审美形态的改变,也代表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不再注重物质表面释放的某种简单信息,更多地指向传达物件背后的故事与生成的观念,即当代艺术家对当代艺术与日常造物的深度、广度与高度的推理结论。不单单停留于物质本身,而是将物质承接在精神之上的观念层面。同时还找到一种恰当的形式,去实现自己对日常造物品质的完美解释,这也就是中国哲学深层次逻辑系统的艺术精神。这个实践过程,从内心精神到外来物质,再从物质回到精神,不断反复突围,最后能否突围又由思想的深度所决定。将艺术融入生活,要不断探索文化与日常造物的结合点。只有将材料工艺与艺术文化相联系才能找准二者的关系,让艺术文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且以日常造物为载体,在传承中进步,在创新中发展。

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雕塑艺术的悠久历史昭示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艺术观念是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这种艺术观念下,艺术是一种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准知识,是否能体现普遍、本质、共性,是艺术的规模、传统的美学这一尺度的集中体现。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对立、统一没有具体理性合理的解释,后来人们可以不再使用联想识别和解释这种现象,而换成了灵魂和精神感受,使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成为一种主观自由。因为主观自由引起人思考自己周围的世界,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学文化的日趋完善,人们对艺术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艺术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多,让生活充满艺术,使空间生动起来,这样的空间才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才能更好地生活,而生活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壶承》 曹铁敬/作

《盛器——四美》 曹铁敬/作

二、在当代艺术审美经验之上日常生活造物的创作思路及形式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中国思想的传统恰恰在这道与器的“两分”中,中国古典文化拒绝采取“截分两橛”的态度。这种“民胞物与”的态度使美学自身的矛盾迎刃而解。所以在创作之前做文化是艺术家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须提醒的、以自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回归本源,追求纯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采用富有文化符号的形态及其艺术思维和观念托物寄情,成为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与艺术家的境遇和时代的文化语境相关联,通过材质和创作手法的运用显露出某些艺术观念及融入的情愫。以雕塑为例,古人把梅、兰、竹、菊作为人格的象征,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驱邪纳福的象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形式结合,亦有别于流行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充分发掘物性的多重意义中确定了东方文化身份,都是在形式语言的实践艺术中探寻东方式文化。

在创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对材质“物理性”的创作植入,又着重对中国化的视觉审美经验的借鉴。同时将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与东方艺术精神相结合,从真正意义上将民族艺术融入社会与民众生活。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和基本形象与材质相结合,并加以自我的创造,构造呈现出以质寓意、以形提神的动人场景。这种直接而强悍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光鲜与高贵的质感和更高技术的介入与复杂工艺的帮衬,借助作者的双手在有限而朴素的材料之间悉心营造出作者的匠心和诗性。这恰恰是承接和显现传统手工精神和情感的重要情境与过程,呈现出材料、技艺与人的情感和才智的结合,最终达到创造和升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实践探索,反复变更,在形态与意蕴上审势妙用,执着追求一种不期而遇的感动。因此在作品中衍生了一种类似“五行相生”的材料观,让材料和材料获得关联,结合材料不同特性,传达一种从质感到形态再到文化和心理的超越形式主义。无论在艺术观念形态、创作手法还是材质意味的运用上,都显现出作者把艺术融于生活情愫之中,追求一种真实性和永恒性,时刻继承和不断创新,提升传统艺术的魅力,进而融入现代生活。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从物性、形式、观念的转换中挖掘日常造物的审美意义。不仅改变了“日常造物”的日常之态,而且将一种新的视觉机制融入,让这些原本平庸的物件,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物象,在人们的应用之中弥散出审美的意味。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工作模式,开启了全新的审美视野和艺术形式。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随之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守传统艺术本质,不要沦为被科技绑架的“伪艺术”,在新科技的助推下创造出更“接地气”文创衍生品。伴随着人工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新的艺术观念和流派也会应运而生,新的科技势必会转变艺术形式,呈现材料多元化。如何将艺术与生活交融,将艺术与科技结合,产生新的“实用艺术”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虽然艺术和生活融会贯通、息息相关,但又存在必然的差异;虽然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不清,但它们永远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彼此穿透和渗透,在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穿插,并且已经开始走向政治、经济、文化;在与人类生命相关的各方面都被渗透,其意义并不是艺术自身,而是用于不同形式的艺术精神共享。由此看来,“让艺术融入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元性。在融入过程中,要以虔诚的心态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艺术审美中创新;以审慎妙用的态度探寻生活日常造物与审美艺术的嫁接和融合;让人看到物件的应用场景的意境之美,就能迅速联想到中国文化艺术之美,创造性发掘东方文化更深层次的互补关系。因此“让艺术融入生活”,创造性地推进文化自觉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构建出高质量、高品质、高标准的创新型发展模式,使传承与创新形成强大的生态发展合力。

作为一个手工艺实践者,在创作过程中更应该时刻遵循艺术契合性原则,促进艺术领域永续性创新发展。只有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生活必需品,才能满足大众需求,填补人们浮而不实的精神空虚,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人享受自己的品牌艺术,提升当代人的文化和生活品质,探寻现代生活美学体系,担负起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伟大使命。

猜你喜欢
造物观念创作
维生素的新观念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以木造物
创作随笔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