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乌石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2021-07-05 09:28冯书文王超峰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灰岩岩性矿石

冯书文,王超峰,王 依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安徽总队,安徽 合肥 230031)

池州乌石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床位于安徽省池州市220°方位,直距43km处,北距长江牛头山码头8.5km,交通方便。本文依据矿区勘查资料,分析总结了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矿体地质特征,研究了矿体厚度和矿石质量沿走向、倾向和厚度方向变化规律,探讨了有害组分变化和矿床成因,对沿江地区同类矿产勘查及取样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陆块区—下扬子陆块—下扬子被动陆缘(Z-Pz1)[1]。构造—地层分区属扬子大区—下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2],属贵池地层小区[3]。区内地层,除白垩系和侏罗系缺失外,自志留系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出露,尤以三叠系出露较完整。区内构造主要为印支期贵池背复向斜带[4-5],褶皱紧密排列,一般走向北东50~60°,由南至北轴面由正常至倒转,枢纽总体向西倾伏。褶断区断裂较发育,且以北东向压扭性逆冲断裂为主,位于褶皱两翼,倾向南东,倾角60°以上。矿区东部及东南部4km外,零星分布有燕山早期小丁冲、小河王、杨北寨等浅成浅剥蚀中酸性小侵入体,区域岩浆岩总体不发育。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由老至新依次为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东马鞍山组(T2d)和第四系(Q)(图1)。

图1 乌石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区地质简图

殷坑组(T1y):黄绿、灰绿色钙质页岩夹灰色薄—中厚层灰岩,厚147.94m;和龙山组(T1h):深灰—灰色薄—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厚175.64m。顶部灰黄、黄褐色页岩为矿层与矿层底板分界标志。

南陵湖组(T1n):为赋矿层位,大面积出露于矿区中部。分四个岩性段[6-7]。第一岩性段(T1n1):灰、浅紫红色假厚层泥晶灰岩、中厚层似瘤状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厚197.40~203.68m。水平—波状层理,缝合线发育,单层厚3~40cm。底部似瘤状灰岩与和龙山组(T1h) 顶部页岩直接接触,作为分界标志。第二岩性段(T1n2):灰色中厚—块状泥晶微晶灰岩、砾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厚29.01~43.72m。砾屑灰岩呈厚层状,风化后表面浑圆,为该段主要特征。第三岩性段(T1n3):深灰、浅紫色薄—中厚层似瘤状泥晶灰岩,厚35.62~57.27m。岩性单一,单层厚1~20cm。第四岩性段(T1n4):灰、紫灰、深灰色薄—中厚层泥晶灰岩夹砾屑灰岩,中部为浅灰、灰白色厚—块状泥晶微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顶部蠕虫状泥晶灰岩,厚288.10m。

东马鞍山组(T2d):浅灰、灰白色薄—中厚层微晶含膏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厚度>39.96m。

第四系(Q):褐黄色粘土和含砾粘土,分布于山坡、山麓及溶蚀洼地,厚0~4.50m。

2.2 构造

矿区位于扬北寨—乌石山复向斜东段,由张湾倒转向斜、天井塘倒转背斜、乌石山倒转向斜组成,枢纽均呈舒缓波状,轴面南倾。张湾向斜位于北部,北翼为南陵湖组三段(T1n3)—二叠系(P)地层,倾角14~40°,南翼缺失;乌石山向斜平面上呈略向北凸出之弧形,核部为东马鞍山组(T2d),两翼为南陵湖组(T1n),北翼倾角40~58°,南翼倾角30~46°。断裂较发育。F6、F7走向断裂造成矿体沿倾向不连续,F6垂直断距约40m;F2、F4为左行张扭性横向断裂,断裂带胶结紧密。断层对两盘矿石质量无影响,矿区无岩浆活动。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统南陵湖组(T1n)地层中,岩性为灰、深灰、青灰、浅灰色薄—中厚层、厚层泥晶灰岩、似瘤状灰岩、砾屑灰岩和蠕虫状泥晶灰岩等。矿体呈条状展布[6],东西长3 602m,南北宽1 600m,平均厚713.29m。矿体总体呈倒转复式向斜形态产出,至北向南由张湾向斜、天井塘背斜及乌山向斜构成(图2),柔皱局部发育。矿层倾向135~190°,倾角28~78°,变化较稳定。

图2 乌石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区0勘探线地质简图

矿体裸露地表,出露标高+320m至最低开采标高(+20m)相对高差为300m。F7断层造成矿体层位缺失,F6断层造成南盘抬升约40m。F2、F4断层造成矿体平移约150m。

沿走向,中部矿体厚度较大,东西两侧厚度较小,变化范围451.14m(15线)~822.98m(2线)[7],变化系数15.64%(表1)。沿倾向,变化系数34.18%~45.13%(表2),平均39.54%。厚度变化系数<40%,表明沿走向、倾向,矿体厚度稳定[8]。

表1 矿体厚度沿走向(西→东)变化结果

表2 矿体厚度沿倾向变化结果

3.2 顶底板围岩及夹石

矿床底板为和龙山组(T1h)泥质条带灰岩及页岩夹灰岩,顶板为东马鞍山组(T2d)中厚层白云岩和含白云质灰岩。

矿体内有11个夹石体,均呈透镜体状,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夹石体出露长185.29~1 214.87m,宽4.24~26.44m,厚3.80~11.97m。其中,J2~J7夹石体,由地表到地下60m内,体积膨大增厚。矿区最大夹石体体积491.7万m3,最小夹石体体积4.9万m3。夹石平均化学成分:CaO 45.97%、MgO 5.68%、K2O+Na2O 0.33%、SO30.021%、Cl-0.010%。剥采比为0.03∶1。夹石抗压强度27.5~127.9Mpa,平均57.2Mpa,可作建筑石料矿综合利用。

3.3 矿石质量特征

3.3.1 矿石类型和品级

泥晶灰岩为主要矿石类型,多分布于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一段和四段,比例占80%以上。微晶灰岩、似瘤状灰岩、砾屑灰岩和蠕虫状灰岩为次要矿石类型。微晶灰岩多分布于南陵湖组四段,比例占约10%;似瘤状灰岩分布于南陵湖组一段及三段,比例占约6%。砾屑灰岩和蠕虫状灰岩少量。

一般工业指标要求:Ⅰ级品CaO≥48%,MgO≤3%,K2O+Na2O≤0.6%、SO3≤1%;Ⅱ级 品CaO≥45%,MgO≤3.5%,K2O+Na2O≤0.8%、SO3≤1%。本矿床,Ⅰ级品矿石占99%,主要岩性为泥晶及微晶灰岩;Ⅱ级品少量,岩性为砾屑灰岩、似瘤状灰岩及蠕虫状泥晶灰岩。Ⅰ级品CaO 48.00%~55.87%,平均53.15%;MgO 0.04%~3.50%,平均0.98%;K2O+Na2O 0.06%~0.60%,平均0.20%。Ⅱ级品CaO 45.00%~54.32%,平均51.30%;MgO 1.14%~4.52%,平 均3.27%;K2O+Na2O 0.10%~1.01%,平均0.13%。Ⅱ级品中K2O+Na2O>0.80%仅一个样品,厚度7.78m。

3.3.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以泥晶、微晶结构为主,少量砾屑结构。矿石构造有层状、假厚层、条带状、似瘤状构造。泥晶方解石与泥质组成泥质条带,呈肠状、串珠状、蝌蚪状、似瘤状分布,组成“似瘤状”特有构造。砾屑结构中,由泥晶微晶方解石组成的砾屑,呈不规则浑圆状,粒径2.5~12.5mm,分布无序。

3.3.3 矿石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主要为方解石(>90%),少量白云石(<3%)、泥铁质矿物(2%~6%)和微量石英(<2.5%)。

依据矿区3095件基本分析,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CaO 45.00%~55.87%,平均53.10%,有害组分MgO 0.04%~4.52%,平均0.98%。依据矿区899件组合分析,有害组分K2O+Na2O 0.06%~1.01%,平均0.20%;SO30.008%~1.010%,平均0.056%;Cl-0.001%~0.022%,平均0.010%。其他组分含量:SiO22.23%、Al2O30.35%、Fe2O30.28%,烧失量42.42%。

沿走向(自西向东),主要有益组分CaO 含量52.78%~53.74%,主要有害组分MgO含量0.65%~1.16%,变化系数<40%,分别为0.59%、4.45%(表3),表明CaO、MgO含量沿走向变化稳定。

表3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沿走向(西→东)变化结果

沿倾向(由地表→深部),总体变化趋势:CaO含量降低,MgO含量升高。全矿区沿倾向平均变化系数<40%(表4),表明CaO、MgO含量沿倾向变化稳定。

表4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沿倾向变化结果

沿厚度方向,以ZK02钻孔为例,CaO、MgO含量总体上呈波状变化,除个别单样含较多白云石导致MgO偏高,CaO偏低外,其他样品则围绕均值做窄幅波动(图3)。其中CaO 47.86%~55.36%,平均53.31%,变化系数2.93%,变化稳定;MgO 0.10%~2.78%,平均0.83%,变化系数69.72%,变化较稳定。但MgO含量总体偏低,满足一般指标要求。

图3 CaO(a)、MgO(b)含量沿厚度变化示意图

地表矿石MgO 0.10%~4.02%,平均0.96%,深部MgO 0.04%~4.52%,平均1.07%,地表MgO含量低于深部。地表矿石SO30.008%~ 0.181%,平均0.030%,深部SO30.011%~1.010%,平均0.043%,地表SO3含量低于深部。全区SO3≥0.50%的样品仅一件,含量1.01%,厚度1.54m,岩性为薄层灰岩夹炭质页岩。因厚度小,不影响圈定的矿体。造成SO3偏高的原因是炭质页岩引起,即碳化有机质富含硫。

SO3具有酸性, 能极迅速地与水化合生成硫酸并放出热量[9]。推测地表水从岩石裂隙渗入,灰岩中有少量SO3溶于水生成硫酸,再与碳酸镁发生反应,造成地表矿石MgO和SO3含量均低于深部。

4 矿床成因分析

一段(T1n1)泥晶灰岩—似瘤状灰岩—砾屑灰岩组成的层序,反映水体由深变浅,能量由低到高的旋回性变化,为水体较为动荡的浅水陆棚沉积环境[3];二段(T1n2)含有异地砾屑岩块,为台地边缘块体流沉积,沉积环境位于台地前斜坡坡址;三段(T1n3)以瘤状灰岩为特征,具水平波状层理,台地前缘斜坡相沉积;四段(T1n4)总体为碳酸盐台地斜坡相—局限台地相沉积。矿床成因为浅海陆棚相—局限台地相沉积碳酸盐岩矿床。

5 结论

(1)矿床赋矿层位为下三叠统南陵湖组,按岩性组合特征分四个岩性段,自下而上地层层序和岩性组合特征明显,为本区和外围勘查找矿提供了参考。

(2)矿体延展长度大于3km,出露宽度大于1km, 厚度大于500m,矿床规模为大型。

(3)矿体连续,沿走向、倾向厚度变化系数小于40%,矿体厚度稳定。

(4)矿层中有用组分含量高,有害组分含量低,沿走向、倾向及厚度方向,矿石质量稳定。矿石以Ⅰ级品为主,具有较好开发价值。

(5)受地表水影响,浅部矿石MgO、SO3含量低于深部。结合高镁夹石体由地表向深部膨大增厚变化位置,推断地表水影响深度不超过60m。

猜你喜欢
灰岩岩性矿石
两块矿石
矿kuànɡ石矿石多美丽
煤矿地面水害区域治理工程钻进层位控制
高密度电法在灰岩地区探测岩溶中的应用研究
大型房建岩溶场地勘察研究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测斜仪在钻孔施工中的应用技术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