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1-07-06 03:45张志文周定财
新媒体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实践路径

张志文 周定财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乡村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新媒体在基层社会中的影响与日俱增。从乡村公共领域构建和实现乡村善治的远景目标来看,乡村社会治理与新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探讨新媒体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对实现乡村善治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乡村治理;实践路径;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04-0046-03

1 问题的提出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网络传播信息的载体,具备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信息的海量性、检索便捷、融合性等鲜明特征[1],拥有政务微博、App、网络直播等多种多样的传递社会讯息的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社会塑造进程中的重要推手[2]。

诸多学者对新媒体推动社会治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卢映川提出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提高对新媒体格局重要性的认识[3]。李阳认为新媒体强化了民众参与公共领域的意愿,推动社会参与平等化、信息渠道多元化、动员手段社会化、舆论监督网格化,为我国社会治理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有待开拓与完善的路径[4]。朱江丽新媒体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重塑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型公共空间[5]。

总的来看,一方面,新媒体给社会治理尤其是舆论监管方面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也成为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快信息传递效率、提升群众服务质量的突破口。新媒体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近年来,新媒体建设回应我国社会基层治理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6年以来,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20年3月,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55亿人[6]。乡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新媒体促进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基础条件。学者王燕认为,新媒体在村庄场域的兴起拓宽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有助于培育农民的理性参与意识和行为,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7]。我国社会经历了从城乡二元格局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转变,乡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基层治理面临着多重现实矛盾。公共性的缺失、治理能力的弱化以及组织协同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新时代的乡村社会治理亟需一种有效的辅助性治理手段,提高我国基层治理的效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治理现代化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内容[8]。新媒体为促进乡村社会治理优化提供了时代契机。

正如学者张云亮提出的那样:新媒体促进社会治理参与的可能路径,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必然要求[9]。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村庄场域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新媒体将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单元。因此,厘清新媒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探索运用新媒体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既对实现乡村善治和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也关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2 新媒体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近些年来,伴随新媒体在我国乡村的流行和普及,农村相对落后的信息环境由封闭转为开放,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节奏逐步加快,农民与媒体的交互更加密切。新媒体给乡村社会输入城市文化理念和大量的社会信息,推动乡村社会文化格局的转变。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乡村受众拥有了更多表达民意和参与乡村治理的机会。新媒体在促进乡村治理实现治理有效的过程中大有可为。恰如学者李乐提出,新媒体采用“人际传播-社会化媒体”的组合方式帮助乡村民众成为主动、有力的乡村治理主体[10]。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与城市社会治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技术创新视角下的社会治理辅助方式常常被认为是城市的标配。因为新媒体具有丰富的传播形式、易于构建的平台、开放的话语空间、互动性强、检索便捷、成本较低等优势,所以将新媒体融入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成为值得实践的新方向。

在社会体系中,政治系统、经济制度以及文化格局构成其核心的重要组成[11]。基于社会治理的核心组成要素,本文将从乡村基层治理的组织系统阙如、行动效能弱化、公共价值困境三个角度具体分析新媒体改善乡村内生性治理力量不足、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2.1 消解基层组织的系统阙如

在县域融媒体建设推动基层治理的背景下,新媒体依旧可以承担着基层治理传话筒的角色。村级治理依赖着基层组织,组织的系统化程度关乎治理实效。然而乡村治理组织的结构相对简单,系统要素单一化,地方性治理的权威主体缺少监督,多元主体难以实现利益协商,利益表达覆盖面较窄[12]。新媒体可以有效拓宽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表达。此外,乡村治理组织缺乏整合的有效手段,组织的目标实现、制度规范也存在严重不足,组织系统相对封闭。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成为基层治理组织的一个单元,提高基层治理组织的完整性,拓展基层治理组织的功能;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有效监督权威,构建利益协商的有效途径,扩展公共话语空间。再者,新媒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促进组织的有效整合,强化组织的内在运行,善用新媒体有助于消解基层治理组织的系统阙如。

2.2 改善基层行动的效能弱化

信息是基层治理行动的先导,发展是实现有效治理的根本。信息的高效传递对乡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乡域产品的生产供给、农业资源的协调与分配、三农政策的宣传与实施、乡村政治文化学习等都是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基本内容,也都离不开信息的高效传递。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和传播形式多样见长,运用新媒体的信息传递优势,搭建乡村治理新媒体领域的信息发布平台,能够拓宽乡村治理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一方面,新媒体可以让信息传递变得高效;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让信息以多种形式展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贴合需求,使其易于接纳和理解。例如通过新媒体宣传乡村新乡贤的感人事迹,能有效激励更多乡村能人帮扶群众。新媒体有助于发挥信息的先导作用,提高信息的感化能力,有助于改善基层行动的效能弱化。

2.3 破解基层治理的价值困境

乡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情理观念、行为价值取向、礼法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乡村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革,农业用地大幅减少、农业人口大量流失,社会问题频发。悠久朴实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快节奏的城市文化交融,乡村文化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城市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阻碍了农民公共精神的觉醒。公共性缺失成为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内生力量薄弱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时期,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已然成为一种大趋势,但是基层群众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依旧低下。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公共性存在脱离群众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村民公共精神的匮乏。新媒体能够为基层群众提供一个开放性高的公共空间。通过合理开发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选择合适的公共话题和事件,发表民主评议,有利于引导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呼唤新时代农民的公共精神,有助于破解基层治理的价值困境。

3 新媒体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新媒体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主体力量,凭借着开放的话语空间和高效便捷的交互在现代社会的治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新时代的村域传媒空间很难说不是新媒体的主场,以报刊、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乡村新生代农民的诉求差异,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

以机械工具作为媒介的传播手段难以满足乡村现代化治理的需求。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媒体日漸成为乡村公共领域的重要单元,思考新媒体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从发挥组织协同、提升信息服务、厚植公共文化土壤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探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开发新媒体有助于乡村社会治理走向善治和现代化。

3.1 发挥新媒体在农村治理组织中的协同作用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组织网络必然要构筑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新媒体在推动组织理论建设和治理思想传播中大有可为。

第一,运用新媒体,让乡村社会的各类群体了解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实现党组织文化对乡村社会治理环境的有效覆盖,提高乡村农民的思想认识,带动群众学习先进文化,促进村民公共精神的觉醒。

第二,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的基层组织与外围组织,以及乡村社会多元主体间的联系,提高党在基层组织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在公共领域的治理中的协同。

第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传播教育形式,加强对其他基层治理组织的引导和规范,密切联系群众,提升群众自我组织的能力,形成乡村现代化基层治理的组织优势,提高基层组织治理的效能。

第四,发挥新媒体便捷高效的交互优势,弘扬新时代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治共享的组织文化,提升组织协同。

3.2 提升新媒体的农村信息服务能力

乡村新媒体拥有为农民提供各项信息服务的潜力,乡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的建设。

首先,应该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优势,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知识在农村基层的普及程度,为农民接触网络和使用新媒体排除认知困难。

其次,要充分利用便携数字设备,如手机媒体的平台优势,通过短信服务、智能App和线上平台等新媒体功能,帮助新时代的乡村农民获取“三农”领域的政策信息和乡村振兴的政治文化等内容。

再次,应该注重乡村新媒体与县域融媒体的同步互联,进一步放大媒体的传播效应,提升新媒体的信息服务水平。

最后,搭建专属乡村的新媒体平台,按照农业生产、教育培训、乡村事务对公共信息分类,高效规范地发布乡村公共信息,强化新媒体的信息服务能力,便于农民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和知识,有助于提高乡村振兴时期农民的自身素质。

3.3 厚植新媒体的农村公共文化土壤

新媒体开放的话语空间有利于农民发挥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

第一,谨防新媒体的城市文化堕性,在乡村社会治理实践中改善新媒体偏于娱乐的公众印象,建立新媒体反馈公共信息和处理乡村公共问题的有效机制,弘扬农村公共精神。

第二,搭建乡村新媒体宣传平台,运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制作短视频,开设直播、公众号等多种形式传导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公共文化,形成乡村社会的良好风气。

第三,利用新媒体举办诸如乡村公共精神、乡村自治为主题的线上讨论会或者学习讲座,提高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的认知。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公共事务,在讨论中形成良性互动。发掘农民潜力,鼓励乡村农民自治和发展基层民主。

第四,进一步拓宽乡村新媒体的民主监督渠道,维护农民的自治空间,降低信息反馈的门槛,为乡村公共文化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4 结语

乡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强农村地区新媒体建设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回应,也是为运用新媒体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要发挥新媒体在乡村场域中的重要价值,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促进 “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科学合理的运用新媒体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治理走向善治,而且关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亟需加强乡村新媒体平台建设的规范和引导,警惕新媒体在基层治理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2]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4):93-103.

[3]卢映川.新媒体格局下如何推进治理机制创新[J].前线,2019(11):75-77.

[4]李阳.新媒体背景下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56-164.

[5]朱江丽.新媒体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7(6):49-53.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

[7]王燕.新媒体如何有效“嵌入”农村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7(31):44-45.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新华社,2017-10-27.

[9]张云亮,冯珺,季芳芳,柳建坤.新媒体接触对社会治理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3-201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7):77-95,127-128.

[10]李乐.媒介变革视野中的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结构转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9):78-94,127.

[11]郑欣,朱玲.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以“两会”信息在淮安市H村的传播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2):156-161.

[12]邵宏珠.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实现逻辑[J].农业经济,2020(9):49-50.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实践路径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