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 小学语文灵动课程构建的实践探索

2021-07-08 01:31朱爱喆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朱爱喆

核心素养是全球教育领域倡导并应用解决核心知识学习、能力与情感态度发展问题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使人才在发展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成功地融入社会。因此,我国在2014年要求各阶段教育构建科学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每个学习阶段内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以及个人发展必须的能力与素质。而在小学语文学科中,也基于核心素养要求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灵动课程。但经过诸多实践探索,目前仍然存在内容交叉冲突、衔接不当等问题,未形成匹配核心素养培养的系统化体系。基于此,本文借助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究构建小学语文灵动课程的策略,以期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品格素养。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灵动课程构建现状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因此,近年来,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的灵动课堂构建取得了一定成果,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局,将一部分话语权归还于学生,但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并未成功构建灵动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与灵动课程的协调配合是发挥课程作用的关键,但目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改革进度缓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希望通过对课堂与学生的控制把握课堂节奏、规范课堂秩序,因而难以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此类教学模式中,即使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心情压抑,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互动环节少

传统教学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从而决定了课堂的严肃性,导致学生不敢接近教师,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而课堂又是传递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是知识传递的行为主体,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互动的渠道。而少有的沟通与交流也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或批评或纠正。由此可见,当前课堂上并未有效实现以推动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真正的沟通与交流。

(三)课堂教学创设不完善

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要通过合理创设来丰富教学内容内涵、拓展学生眼界,但有些教师的教学创设环节缺少科学规划,脱离学生实际,出现与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严重不符的情况。

(四)目标不明确

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经历30余年的发展,一些教师仍然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认知不够准确,导致灵动课程构建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培养脱轨,尤其是在课程引出的教学活动上,脱离学生能力与素质发展的中心,出现浪费课堂时间、教学效果不明显等情况,而这归根结底是目标问题。在缺少明确目标的情况下,无论是课程构建还是教学活动设计均没有准确的方向与依据,难以成功地运用到教学当中。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灵动课程构建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

构建灵动课程首先要求教师做出改变,接受与认可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发展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将课程内容与有趣、逼真的情境相结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例如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课文描写了一个充满温情、感人至深的故事。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互相泼水寓意美好与吉祥。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周恩来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的心情更加激动。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热烈的场景以及其中饱含的深厚情感是教学重难点。为此,笔者让学生通读课文并加以理解后,根据课文第4段的描写展开对泼水节场景的想象,并将想象的内容画到纸上。这一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通过绘画走进课文的情境中,深刻体会了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

(二)以灵动文化为契机,完善课程体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诸多文人骚客运用文字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以及诸多名家名篇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彰显中华文化特色、蕴含历久弥新的精神与思想,将文化作为基础。教师要依此构建灵动课程,充分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例如,设置实践项目与培训课程相结合的灵动校本课程,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以年级为整体,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兴趣选择必修内容,利用周末集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实现手脑并用、行为与精神的融合。又例如,设置灵动的专育课程,加强学生思想品质与行为礼仪的培养。

(三)重视师生交流

灵动课程构建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广泛参与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从而展示灵动课程的优越性。而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确保学生有所收获,活动内容及有效沟通十分关键。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白桦》的教学为例,课文体裁为诗歌,具有典型性,也具有诗歌的意境美以及深刻的情感。但因学生经历有限,对于不同情感的准确感受与认知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首诗以白桦为意象,通过赞美其高洁、挺拔的品格,象征高尚人格,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与自然的热爱。教师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感悟其中意境,并与学生展开交流:“同学们,学过这首诗后,我相信白桦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你们的脑海中。那么作为一种象征,提到白桦时你们会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或事?”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联想经历,分析身边的人或事,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明确现代教学目标

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构建灵动课程时应基于明确的目标,确保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匹配,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匹配,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相适应。具体来讲,灵动课程构建目标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目标、人格品质培养目标。课程的每项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如在说明文的讲解中拓展学生眼界,引导学生涉猎多方面知识;而在诗歌、散文等教学中则需让学生体验与认知正确的情感,促进其品德与人格修养的发展。

(五)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创设合理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以科技为代表的诸多技术、先进思想已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提升教学的先进性。例如,在教学中广泛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程内容;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广泛利用微课、慕课等手段,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科技为课堂带来的新色彩,引導学生树立科技思想、培养科技思维。

“灵”即灵活与灵气,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增强课堂活力,提升课程内容灵活性,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动”即生动与互动,在生动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配合下,使课堂充满趣味性与生动性,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找到平等的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灵动课程构建中的不足与问题,从根本上突破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束缚,让“灵动”充满课堂,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张杨杨.创设灵动课堂,让孩子“乐读”“悦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18(5).

[2]李真.核心问题统领以实践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谈“问题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8(33).

[3]钟健东.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管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启发艺术[J].速读,2020(10).

[4]林巧珍.灵动课堂事先预习———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中的运用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17).

[5]龚钰淇.灵动课堂预习先行———初探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9(10).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