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监测网格对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编目调查

2021-07-09 02:10华国栋叶冬梅王家彬黄志文袁倩敏柯培峰胡慧建周智鑫
热带林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兽类样线名录

华国栋,叶冬梅,王家彬,黄志文,袁倩敏,柯培峰,胡慧建,周智鑫

1.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广州 510520;

2.中山市国有森林资源保护中心,广东中山 528436;

3.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60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开展动物调查监测和研究的重要信息,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评估的基础[1]。近些年来,运用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编目调查,特别是针对兽类和地栖鸟类物种的调查日趋成熟[2]。以公里网格为基础开展红外相机调查,结合传统的样线法等调查监测技术,能够更好的反映目标区域的物种,特别是兽类物种的本底资源信息,准确掌握其生物多样性编目数据[3],并能为自然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参考[2]。

该研究以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为目标区域,基于动物监测公里网格,综合采用红外相机、样线法等动物调查监测技术,对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开展编目调查。该保护区始建于2003 年,前身为中山市长江库区水源林市级自然保护区。在2020 年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更名为“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五桂山主峰区域,22°23′5″N~22°30′12″N,113°24′49″E~113°29′19″E,总面积50.18km2。其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珠三角地区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该保护区成立后注重植被及水源的保护,但因为缺乏动物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的情况掌握较少。2015 年开展了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初步调查。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于保护区内开展了系统性的动物物种编目调查,其结果可为保护区乃至中山市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本底资料和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监测网格布设

于GIS 系统中使用2km×2km 的网格覆盖整个保护区,选取保护区面积占比超过50%的网格作为监测样区,计16 个监测样区(图1)。

图1 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网格、监测样线及红外相机位置Fig.1 The Map of Monitoring Grids,Line Transects and Camera Traps in Zhongshan Xiangshan Nature Reserve,Guangdong Province

1.2 样线及红外相机布设

每个监测样区设置1 条监测样线和1 台红外相机,样线平均长度2km。

样线调查针对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开展。调查中沿预设样线以2km/h~3km/h 的速度行进,记录样带内的动物物种、数量及GPS 位点等信息。两栖类和爬行类样线宽度为30m,鸟类样带宽度为60m。鸟类调查时段为日出后3h 和日落前3h。两栖类和爬行类调查时段为上午8:00~11:00,下午15:00~18:00,晚上20:00~23:00。

使用红外相机开展兽类调查,同时补充部分地栖鸟类的数据。相机布设高度0.3m~0.8m,与地面平行,设置全天工作,拍照+视频模式,照片连拍3张,间隔1s,灵敏度中,每3 个月~6 个月采集1 次数据,并更换电池和内存卡。红外相机的布设位点选择在调查样线附近生境适宜的位置,优先考虑有动物活动痕迹的地点,两样区间的红外相机间隔500m以上。记录相机布设时间、GPS 位点、生境等信息。若回收红外相机时发现红外相机丢失,则在临近区域重新选择合适位置补充布设。

1.3 数据处理分析

收集调查期间所有的红外相机影像资料,对有野生动物出现的照片和视频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物种鉴定参考《中国鸟类野外手册》[4]《中国兽类野外手册[5]》,分类系统参考《中国鸟类分布与分布名录》[6]和《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 版)》[7],动物地理区划参考《中国动物地理》[8],保护级别信息参考IUCN 红色名录(https://www.iucnredlist.org/)、《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9],和2021 年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若同一种动物被同一台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将30min 内的多张照片或视频记录为1 次独立有效拍摄[10]。单台红外相机连续野外工作24h 记为1 个相机工作日。使用Excel 软件对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物种信息、记录网格数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兽类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3]。RAI 的计算方法为:(Ti为i 物种出现的独立拍摄次数,N 为研究区域总相机工作日)

统计样线调查中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的物种记录信息,结合红外相机调查结果,编制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名录。

2 研究结果

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间,在研究区域内共开展8 次调查,时间分别为2018 年1 月、4 月、7月、10 月,2019 年4 月、10 月和2020 年4 月、10 月。回收红外相机数据7 次,16 个红外相机位点(附录1)累计14012 个相机工作日,共获得384 次有效独立拍摄,其中兽类6 种338 次,鸟类11 种46 次。

调查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2 目62 科168 种(附录2),其中两栖类1 目5 科16 种,占全省两栖类75 种的21.33%;爬行类2 目14 科36 种,占全省爬行类156 种的23.08%;鸟类14 目36 科106种,占全省鸟类553 种的19.17%;兽类5 目7 科10种,占全省兽类144 种的6.94%[11]。

记录到的物种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2种,为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和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21 种(两栖类1 种、爬行类3 种、鸟类15 种、兽类2 种),分别为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乌龟(Mauremys reevesii)、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黑鸢(Milvus migrans)、普通鵟(Buteo buteo)、蛇雕(Spilornis cheela)、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短耳鸮(Asio flammeus)、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白胸翡 翠(Halcyon smyrnensis)、仙八色鸫(Pitta nympha)、画 眉(Garrulax canorus)、黑喉噪鹛(Garrulax chinensis)、猕猴(Macaca mulatt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广东省重点保护物种13种,“三有”名录物种109 种,IUCN 近危(NT)等级以上物种13 种,CITES 附录物种18 种(表1)。

表1 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各类群列入保护动物名录物种数量Tab.1 Numbers of Protected Species in Zhongshan Xiangshan Nature Reserve,Guangdong Province

综合样线及红外相机兽类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兽类5 目7 科10 种,其中翼手目1 科1 种、灵长目1 科1 种、食肉目3 科4 种、偶蹄目1科1 种、啮齿目1 科3 种。其中翼手目和啮齿目仅通过样线调查记录。对红外相机记录到的兽类物种进行RAI 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兽类相对多度最高的是小灵猫(RAI=1.877),其次为果子狸(RAI=0.271)、野猪(RAI=0.107)、豹猫(RAI=0.093)和猕猴(RAI=0.043),鼬獾的相对多度最低(RAI=0.007),仅有1 次有效拍摄。

保护区中的小灵猫不仅相对多度上是最高的兽类物种,其分布范围也最广,在14 台红外相机中有记录;其次为果子狸,共有10 台红外相机记录到;野猪和豹猫分布范围稍小,各有6 台红外相机记录;猕猴和鼬獾分布狭窄,仅被1 台红外相机记录。

3 讨论

该研究通过近3 年的连续监测,在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168 种,包括两栖类16 种、爬行类36 种、鸟类106 种、兽类10 种(附录2)。保护区内脊椎动物物种数占中山市脊椎动物298 种的56.3%,其中列入保护物种名录物种133 种,占保护区物种数的79.2%,占中山市列入保护物种名录243种的54.7%[12],这表明保护区在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区内兽类数量相对较多且分布较广的2 个物种均为小型食肉类(小灵猫和鼬獾),这一方面符合保护区作为城市周边保护区,地域面积较小,环境容纳量不足,难以保障大型食肉类动物生存的现状;另一方面则表明保护区内具备较为完整的食物链资源,有较多的资源,能够支撑一定数量的捕食者在此活动。

由于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缺乏动物本底资料,该研究工作对保护区下一步开展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特别是针对性开展城市周边生境中小型食肉动物的保护管理,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众多的研究结果均显示,红外相机对两栖类、爬行类和小型树栖鸟类探查率很低[3,13,14],但这部分动物类群是一个区域内物种编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研究中红外相机记录到的鸟类及兽类合计为17种,仅占全部物种数的10.1%,这表明在更新的综合性调查监测技术研发推广之前,样线法仍然应当作为物种编目调查的主要方法。

附录1 广东中山香山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及监测样线信息Appendix 1 The Locations and Effort Information of Camera Traps and Line Transects in Zhongshan Xiangshan Nature Reserve,Guangdong Province

附录2 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名录Appendix 2 Terrestrial Vertebrate Records in Zhongshan Xiangshan Nature Reserve,Guangdong Province

*样线调查记录物种不计算相对多度指数。

附录3 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获得的重要物种照片Appendix 3 Photos of Endangered or Protected Animals From Camera Trapping in Zhongshan Xiangshan Nature Reserve,Guangdong Province

猜你喜欢
兽类样线名录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广东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分析*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样线法在北方基岩性海岛植被调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以北长山岛为例
可变距离样线法在浙闽沿海丘陵单元森林鸟类调查中的应用
基于ArcGIS应用六棵树抽样调查方法
陶行知教育名录
同贺名录
景宁大仰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兽类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