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师德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2021-07-11 05:43裴小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师德困境

裴小林

内容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强国必先强教。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中学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其思想道德德既关系到教师的专业道德发展,更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把握新时代中学教师师德面临的困境,针对中学师德困境,采取师德建设的对策,重塑中学教师师德,重振师道尊严。

关键词:中学教师 师德 困境 对策

中学是学生思想不断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职业操守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当今有关师德师风的教育热点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频发的师德失范事件不仅损害了教师整体形象,还使人们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产生质疑。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用以规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使命,重整中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应对教师师德困境势在必行。

一.新时代中学教师师德面临的困境

1.社会环境对教师群体的负面评价

近年来,中学教师体罚学生、性侵学生及有偿补课等师德失范事件在网络被频繁曝光,一些网友跟风在评论中推波助澜,原本教师群体的崇高形象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吐槽对象。在网络媒体持续不断的暴力声讨中,教师们渐渐失去作为人民教师的自尊和自信,高尚的教师形象淹没在了大量的师德失范事件中,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专业素养的追求、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对学生应有的管教职责。部分教师为了不损害个人利益,出现不想管、不敢管学生的现象。而中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其思想和认知水平还没有发展完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欠缺。这一时期,如果没有教师积极正确的指导,会对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和人际交往中走弯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走向。进而产生新一轮的恶性循环,损害的不仅仅是教师群体的形象,更是损害千千万万学子的前途命运。

2.家长滥用举报权,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和以前的家长相比,当代的家长更加懂得运用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力来维护自己和孩子的利益。举报权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力,被广大家长用作监督教师的一种手段,对教师起警示作用。毋庸置疑,举报权的合理运用可以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但滥用却会挫伤了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一些家长因为教师对孩子言语行为不当而未及时沟通,进而产生个人恩怨和过激反应。教师的一言一行便成為眼中钉,肉中刺。一旦发现教师的不当之处,就会投诉举报教师。当举报者虚报或者夸大事实时,一般不会受到处罚,但却伤害了涉事教师的心灵,教育积极性被挫伤的背后是对家长所作所为的心寒。一些小事本可以通过沟通及时化解误会,然而误会得不到解决,矛盾不断叠加便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教师面对这样的家长,为了免矛盾冲突升级,会对该生的事情尽量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以免再次引发家长的不满和投诉。同时,教师也很难再信任该生及其家长。

3.教书与育人之间侧重偏移

从古至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育人是关键,教书是实现育人的手段。在中学阶段,教书与育人的侧重却出现了偏差。中学时期,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双重压力,教师也同样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两大关口。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教书上。往往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青睐,而学困生受到更多的是教师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有教师在处理问题上也偏向成绩好的学生,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带有主观性,一味责怪成绩差的学生,认为他们成绩差,所以品行也差。但一味偏向优生,并不有助有优生的发展,反而使其做事恃宠而骄。同时,也伤害了学困生的心灵。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天赋异禀,有的大智若愚。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表现评判学生的未来。中学阶段是学生进取心和自信心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若教师转变看法,多鼓励学困生,多关注关心学困生,很有可能使成绩差的学生努力学习,改变现状,最终转变为成绩优异的学生。

4.教师的学历与道德素质不成正比

学校在聘任教师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和教学科研能力,很少会考察教师的道德素质。所谓“日久见人心”,道德素质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看出来,很难通过一两次的面试考察出来。导致一批道德素质不高的教师进入学校,道德素养不高的教师无论在其教育教学语言上,还是在平时的行为上都会对学生产生错误示范,如说脏话、抽烟、随地吐痰等行为。而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很容易学习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有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谈奉献、谈乐于助人,在育人方面却很少能够身体力行,学生又怎么可能在假大空的课堂上理解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真正含义呢?其次,教师的道德素质不高还会影响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同事的沟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都会受到影响。在学生面前评价其他科任教师,对学生缺少关心,对家长多是指责等,都是教师道德素质不高的体现。试想教师没有发挥表率作用,学生又如何形成良好的品格?道德素质不高的教师不仅会影响自身专业道德的形成发展,更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新时代中学教师师德困境的成因

1.网络环境管理不规范

当今社会正处于自媒体时代,网络因其传播范围广和信息容量大著称。教育热点问题因为事关家家户户,尤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在网络环境中,媒体人经常以教育热点为噱头,大篇幅地报道道德素质低下的教师失范事件,引发人们的热议和批判,更有甚者为了得到热度虚假报道师德失范事件,使得教师群体的声誉受到影响,教师的威严也受到损伤。而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民族的未来,是联结学生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宏图的重要桥梁。”[1]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当家长不尊重,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不可能尊师重教,又如何成为国家发展的建设者?其次,网络环境频繁地报道师德失范事件,还会削弱中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进而影响其教学积极性。当媒体人把教师作为舆论攻击的对象,不但不能对教师群体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使教师产生职业困扰,背离从事教师行业的初衷。

2.家校缺乏有效沟通

现阶段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因为班级人数多,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变化,选择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放到学优生和学困生身上。而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不够便可能成为家校沟通的障碍。并且中学教师在学校中除了进行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其他培训以及竞教比赛等,对于班级中一些突发事件有时不能及时恰当地处理并以恰当的方式告知家长,会使家长心生不满。有的教师为避免与家长产生直接的矛盾冲突,采取逃避沟通的做法。但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家长长时间不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便会对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产生质疑,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等,为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更大的困扰。

3.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偏向应试

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以应试为主,非师范生只要记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类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和面试,便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一方面,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有助于解决我国师资紧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非师范生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有限,在教学方面与师范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事实证明,拥有教师资格证并不等于就是一位合格的教师,一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有积极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知识、广博的学识修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和一颗关爱学生的真心,如若仅仅靠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走上三尺讲台无论是对教师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是不负责的。同时,教师招聘考试也以应试考试为主,很难通过一次应试考试判断教学能力,使部分优秀人才因为临场表现不佳而被拒之门外。

4.教师对师德的对立性认识

教师在成年累月的教学生活中形成的对“师德”的认识与制定者眼中的“师德”意义存在一定偏差。在教育研究者眼中,“师德”是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准则,助力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在教师看来,师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命令,一种不可违抗的规约,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遵从。“‘师德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或‘架在空中的摄像头,威慑性、监控性的意味令教师产生‘防师德的自我防御心理。”[2]出于对师德的防御心理和戒备心理,教师们缺少对师德本意的深层理解和认同。这使得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不越过“红线”就不算违反师德,甚至有的教师抱着不被举报就不算违反师德的侥幸心理。正是因为教师对师德的对立性认识和抱有的侥幸心理,教师体罚、辱骂学生、违规有偿补课等现象屡禁不止。

5.中学校仍以追求成绩为主

尽管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就已經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改变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状,仍把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虽然学校积极响应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号召,但大多流于表面,搞形式主义,并没有改变追求分数的实质。尤以中学校为主,各个中学需要靠着优质的生源输出和较高的升学率打响自己的“招牌”,为录取新一批优质生源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有些学校实行“末尾淘汰制”,开除学科排名最末班级的科任教师,刺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为了不让自己的学生排名靠后,教师不得不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淹没在大量训练题中,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教师之间的学科交流减少,人际关系变得淡漠。长期处于工作高压下,教师职业幸福感降低,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乃至心理疾病。

三.中学教师道德问题的对策

1.完善家校平等沟通机制

完善家校平等沟通机制有助于化解师生、家校之间的矛盾与误会,使潜在的家校矛盾防患于未然。家长与教师以一种坦诚、真切的方式平等沟通交流,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身份差别,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包容与理解,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当发生师德问题时,学校不应该杀一儆百,把涉事教师“推”出去,使教师因某些不当行为付出惨重代价,而应该与涉事教师一起沟通协调处理存在的师德问题,让师德失范教师尽自己最大努力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谅解,弥补因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损失。期间,家委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委会作为学校与家长群体沟通的桥梁,应多从听取家长群体的意见,及时向教师、学校反映,并将校方的改进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们感受到校方对其意见的重视,进而取得家长群体的信任,之后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不断完善家校平等沟通机制是化解家校矛盾冲突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重塑立德树人教师典范

加强网络媒体对师德的正向宣传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论报道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完善网络管理责任机制,对网络环境进行层级化管理。避免媒体将个别教师师德失范以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报道,使其社会环境中发酵,对教师群体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国家以及各个地区在塑造立德树人的教师典范时,应“近人”,而不是“近神”。不可否认,“近神”的教师典范牺牲自我,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理应载入中国教育事业的史篇。但“近神”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广大普通教师很少能够达到他们的高度,大多是感于他们的奉献精神,事后便抛之脑后。而“近人”的师德典范则真实可感,在师德方面传授的经验对于广大普通教师来说借鉴性更强,可操作性强。并且“离教师越近的榜样,背景、经历越近似,其对个体教师的影响作用越大。”[3]故普通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其师德典范教育经验的学习和应用较广。

3.完善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

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应试性较强,使一部分应试能力强而教学能力和道德素质不高的大学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这一问题,其一,国家应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在考试内容中涉及师德实践应用和师德失范反例方面的相关内容,使将成为教师的人能够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其二,国家还应建立教师资格证的过程性评价机制,要求参加教师资格证的相关人员学习教育类课程内容并通过测试修满学分,才可参加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并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后还需要进行师德的岗前培训才可上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建立全国与地方相结合的教师资格证书体系制度体系的内在矛盾与实践层面的混乱、消解“准教师”中师范生与非师范毕业生共存,引发的身份公平等问题。”[4]进而,从根源上降低师德失范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利于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4.不断完善考试制度,改变五育失衡的现状

尽管我国一再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發展,但并没有改变应试考试的现状,并没有改变智育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这使得学校和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智育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体、美育和劳动教育,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国家应不断完善考试制度,改变五育失衡的状况。完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提高除智育外其他四育课程的分数比重,使教师不再把自己局限于教学生知识,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成为一名真正的“德高为师”的人民教师。

5.开展师德建设培训活动,加深教师对道德理论的认识

地方教育局和学校应积极开展师德建设的培训活动,邀请教师教育研究专家、师德模范对师德的相关政策和理论进行讲解举例。培训内容应由描述性知识转变为陈述性知识,由形式主义的大道理转变为实操类的知识,让教师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可以进行实操,不断深化对道德理论的认识。“对教师较为抵触的师德规范,需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社会合作内涵,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超越个人单纯的谋生目的,重视教育活动对他人利益和社会繁荣的价值。”[5]使教师理解真正的意义上的师德规范和道德理论,完善自身的专业道德修养。

当然,中学教师的师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专业道德素养,还需要学校、家长、学生和社区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志强,王新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20,(10):90-94.

[2]蔡辰梅.中小学教师的偏差性师德认知及其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83-88.

[3]朱晓伟,周宗奎,谢和平,褚晓伟.中小学教师师德的社会期望与评价——基于公众与教师视角的实证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3-58.

[4]穆惠涛,赵岚.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内化机制的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7):66-69.

[5]王鉴,李泽林,安富海,张善鑫,白亮,胡红杏,龙红芝,杨鑫.我国教师队伍素质研究: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02):91-9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中学教师师德困境
教师作品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中学教师工作投入问卷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