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2021-07-11 06:14张炯张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乡村振兴新时代

张炯 张锋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新时代乡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乡村义务教育目前层化现象严重、信息化程度不高、优质师资匮乏等问题的制约。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坚持梯次发展策略以解决乡村教育的层化差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支撑乡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选择多样化发展路径以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构建乡村文化发展体系以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 乡村振兴 义务教育 发展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新时代乡村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乡村义务教育目前层化现象严重、信息化程度不高、优质师资匮乏等问题的制约。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坚持梯次发展策略以解决乡村教育的层化差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支撑乡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选择多样化发展路径以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构建乡村文化发展体系以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

一.新时代乡村义务教育的背景

乡村义务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随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乡村振兴上升到现阶段重要的国家战略[1]。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2]。

二.新时代乡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业人口转移,乡村教育“无人、无根、无为”等困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掣肘[3]。如何破解乡村教育的现实困境,不仅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4],目前乡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乡村教育层化现象严重,地区差异巨大。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乡村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大量乡村资源向城市集聚,为国家繁荣、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小康社会贡献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剪刀差态势持续扩大,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在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层化现象。很多边远贫困乡村存在一师一校、单班校、复式教学点,这与城镇超大规模学校、超额班级形成鲜明的对比。进城上学已成为一种社会分层标准,暗示着家庭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优越性[5]。

2.乡村教育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教育层次越低,其公共产品属性越明显,政府肩负的责任越重大。当前的乡村教育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其主要发展动力,当前乡村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步伐远远滞后于城镇义务教育。其次,从社会发展带来的技术支撑来看,新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深刻地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6]。

3.乡村教育生源持续流失,优质师资严重匮乏。乡村教育生源流失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城镇化仍50%以上的增长率,农业人口将持续转移。伴随农业人口大量转移的是大量乡村教育生源的流失,乡村的“空心”化必然导致乡村教育之“无人”困境越发严峻。乡村学校既难以吸引年轻教师,又留不住优秀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加剧了乡村师资匮乏的现实困境。生源流失致使乡村教育失去规模效应,优质师资匮乏致使乡村教育质量失去保障,两大主体缺位已是制约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三.新时代乡村义务教育振兴的途径

基于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乡村教育振兴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未来愿景,选择科学而适宜的發展路径。

1.坚持梯次发展策略,解决乡村教育的层化差异。乡村教育层化现象是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党和政府已高度重视并确定为今后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乡村教育可循梯次发展的逻辑,以资源密集型乡村教育可以树榜样,建特色,走示范引领之路,探索以名师工程为核心的乡村教师培育基地,培育乡村教育的民族自信。

2.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乡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政策引领、经济驱动、理论学习、情感熏陶等多渠道方式将现代化的思维视角内化为乡村教育主体的自主行为模式,拓宽乡村教育发展路径。凭借互联网+教育的新业态优势,借力通讯产业,有线与无线并举,在乡村全域铺设互联网高速公路[7]。加大乡村校园信息化改造资金比例,在乡村学校建设集教学、电子图书阅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云教室。并以地方师范院校牵头建设乡村教师定向培训平台,开展针对性培训,快速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而让更多的乡村教师有能力通过网络的方式与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精品课程资源亲密接触[8-9]。

3.选择多样化发展方式,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多样化的乡村教育发展路径既是服务于当前,更是为未来做准备。在化解乡村教师现实及未来人才资源需求困境上,应采取短期、中期、长期多种策略组合形式。就短期策略而言,积极探索师范校、师范生对口帮扶机制以快速改善人才缺口;就中期策略而言,以特岗教师、交流(轮岗)教师为带动,积极开展校本教学团队建设,以改善供给提高质量;就长期策略而言,实施本土化定向培养,建立激发本土化人才投身教育的整体文化,才能彻底改善乡村教师的供给侧[10]。

4.深度挖掘乡村教师的经济需求、发展需求、社会尊重需求,创设“尊师重教”的乡村文化。一方面,保障教师收入持续增长,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身份符号。不仅将乡村教师的直接收入提高到高于周边地域平均工资水平,给乡村教师一个体面的收入起点,而且设立多种培训专项基金,专业发展基金,乡村教育研究基金,作为乡村教师持续增值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引入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引导建构积极的自我评价及社会评价。让乡村教育工作回馈给乡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加,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同时,通过舆论大力宣传乡村教师的重要社会作用,引导全社会对乡村教师身份形成正向的价值反馈模式,以激活乡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第三,支持乡村学校挖掘乡土文化、构建乡土教材。

四.总结

针对目前乡村义务教育出现的层化现象严重、信息化程度不高、优质师资匮乏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只有乡村教育自身发展了,乡村教育之间的差距缩小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质量差异,稳定生源,留住教师,实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国家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务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http://www.moa.gov.cn/ztzl/yh wj2018/zyyhwj/201802/t20180205_61364 10.htm,2018-02-05.

[2]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 fb/gzdt_gzdt/s5987/201907/t20190708_389403.html,2019.07.08.

[3]陈艳红.社会转型期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

[4]温志强,刘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教育[J].大陆桥视野,2020(7).

[5]刘秀峰.改革开放四十年城镇化视域下的农村教育变迁[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7):64-70.

[6]周勇.鄉村合并学校的"空心化"现象研究[D].2016.

[7]邬志辉.乡村教育现代化三问[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53-56.

[8]戚万学,刘伟.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

[9]郝文武.论为振兴乡村教育着力培养更多具备音体美教学素质的全科型教师[J].教师教育研究,2020(4).

[10]戴顺珍,李春玉,袁富红.实习支教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与技能培养的探索研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赤子,2020(1):104-104.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立仓镇顺河小学)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乡村振兴新时代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