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绝句浅析

2021-07-11 06:14唐晓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扬州

唐晓莉

内容摘要:地名绝句是对某个地名的深刻记忆,在歌咏中,定位了这个地名的影响度和知名度,或成经典城市,或是名胜古迹,或为名楼高阁。

关键词:地名绝句 盛誉地名 名胜古迹 名楼高阁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绝句中常歌咏某一独特地名,或盛誉地名、或名胜古迹、或名楼高阁。

一.盛誉地名

有些地名,特别是城市,一经诗歌的传唱就经典,定位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和成都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文明城市,皆游冶佳处。另,六朝古都南京,伤心之地,南宋首都杭州,享乐之地;营州为牧猎之场,滁州为游赏之所。

1.扬州。艳丽是扬州的招牌。关于扬州绝句,唐代有三首: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纵游淮南》

三首扬州绝句,皆写出了扬州的秀美。扬州之盛,唐世艳称,以繁荣秀丽著称,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徐凝用等量的方式赞美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分明月”遂成为扬州的代名词,徐凝美誉扬州有谢灵运之傲,谢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足见徐凝对扬州向往的如痴如醉。杜牧用特写的镜头定格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风调悠扬、清丽俊朗,旖旎妩媚,令人向往。张祜用夸张的手法宣扬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用大白话来讲,就叫:扬州好得要死。“人生只合扬州死”,虽仅七字,足为扬州风姿传神。

2.成都。繁华是成都的名片。张籍有《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张籍游成都,写下了成都市郊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繁华。锦江,“濯锦之江,源远流长”,流经成都南郊,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著称,杜甫曾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和“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以及“锦江春色来天地”等佳句称颂其景。至今,成都锦里,热闹兴隆,依旧繁华。

3.南京。伤感是金陵的标志。六朝古都,自古繁华,“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王安石《桂枝香》)。有: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司空曙《金陵怀古》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金陵晚望》

伤心,成为这三首诗的共同话语与核心主题,“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念奴娇》)。司空曙感叹:“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用庾信典故,既感叹六朝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王朝衰微的感叹,更有人事无常的慨叹,“伤心”二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高蟾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诚是预感唐王朝危机四伏,正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诗人苦恼却又无能为力。

4.杭州。安逸是杭州的形象。有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华丽的楼台与靡曼的歌舞,诗句从空间的无限量和时间的无休止着眼,写尽了杭州的奢华与所谓的承平气象。南宋王朝偏暗一隅,纸醉金迷,“暖风熏得游人醉”,一“熏”字传神,醉生梦生之酣态可见,层层楼台,让人不能不联想纣王之鹿臺、楚王之章华台、吴王之馆娃宫以及隋帝之江都宫等,皆因淫逸享乐而亡国。苟安误国,历史使然。不作谩骂之语,却愤慨之情贲张。

5.营州。犷放是营州的品牌。有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指唐代东北边塞地区,以牧猎为生,习尚崇武,自幼熏陶于骑射之风,养就好酒之习,典型边塞风情。“营州少年”形象生动,“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爽之性;“十岁能骑马”,见其勇悍之状。

6.滁州。融和是滁州的logo。欧阳修有《别滁》: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和《醉翁亭记》所写一样,“环滁皆山也”,滁州之形胜,“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滁州之人盛。欧阳修任职滁州期间,颇有惠政,春游景致亦融和:阳光明媚,柳丝柔和。

二.名胜古迹

山川形胜,自是自然杰作,登临所至,或有所感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像洛桥、庐山、乌江亭、君山等名胜古迹,在诗人笔下所有歌咏。

1.洛桥。一作上洛桥或洛阳桥,也叫天津桥,在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唐代,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与同处洛阳的金谷园、上阳宫,皆为曾经繁盛之地。洛浦千秋,临桥咏叹,诗句纷至沓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风景好,独上洛阳桥。

——李益《洛桥》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洛桥晚望》

三首洛桥诗,抚今思昔,不禁生盛衰兴亡之感,有好景不常、繁华消歇之慨。三诗皆以洛桥为据点,与另一地点进行对比,在相形中寄托感慨。李益绝句,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柳姿舞腰的形象比兴,巧妙地将历史的一时繁华和自然的当下春色融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孟郊绝句,洛桥晚望,直达嵩山,可见皑皑白雪,透视之远,思索之遥。“月明直见嵩山雪”,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遥望明月、白雪,明净剔透,浮现的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世界,开拓是是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

2.庐山。匡庐天下秀,因人而独绝。李白观其瀑布,白居易赏其桃花,而苏轼却看其岭峰。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观庐山,诗人有别;赏景致,视阈各异。李白观瀑布,感景致壮观;白居易赏花,寻花径别有洞天;苏轼看峰峦,悟“身在山中”之理。

3.乌江亭。乌江亭,在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世项羽自刎处。项羽之败,如何对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过江东”还是“不过江东”,这也确实是一个“项羽之问”。项羽是否“过江东”,杜牧诗说明了做人应有志气:败不馁,王安石诗剖析了处事之时态:人心向背;李清照诗感叹为人做事之原则:必须奋争。

4.君山。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传说是湘君曾游之地,故名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激荡着诗人的想象,抒写下魅力诗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巧妙譬喻,尽态极妍,异曲同工。刘禹锡咏君山,设譬精警,浑然一体,着意一个“和”字,玉宇澄明,空灵、缥缈、宁静、和谐;雍陶绘君山,联想轻盈,写湖山倒影,有“镜花水月”之感。

三.名楼高阁

名楼高阁属游览胜地,是诗人登高揽胜的佳处。一座楼,必然伴随有许多诗作的歌咏。所以,楼因诗名,诗因楼扬名。主要有黄鹤楼、芙蓉楼,多送别;浔阳楼、北固楼,多抒怀;以及筹边楼、夕阳楼、八咏楼等,多感时。江山形胜处,诗人楼台情。

1.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上。友情送别,有情似江水之绵绵,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芙蓉楼。芙蓉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临江。朋友分别,互致告慰,纯真是纯洁冰心一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浔阳楼。在江西九江,临江。宋江醉酒于此题“反诗”,傲视江海: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感笑黄巢不丈夫。

4.多景楼。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宋代修建,取唐李德裕“多景悬窗牗”句意,故名。王琮生当南渡,登楼远眺,叹惋江山,《题多景楼》: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5.筹边楼。筹边楼在成都西郊,为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任剑川节度使时所建。女诗人薛涛晚年观筹边楼,抚时感事,不由忧深思远,遂写下让人寻绎无尽的《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6.夕陽楼。夕阳楼于大和七年至八年间,为萧澣任郑州刺史所建,李商隐受萧知遇,当李商隐再次登楼,触景伤情,感慨无端,写下了情致深婉的《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7.八咏楼。八咏楼浙江金华,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任金华太守所建,初名“玄畅楼”,后避讳改名为“元畅楼”,因沈约作了《元畅楼八咏》,遂名“八咏楼”。李清照流寓金华,将忧患与苦难凝炼为忧思文字,有《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参考文献

[1]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3]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小学)

猜你喜欢
扬州
初读扬州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TWO DAYS IN YANGZHOU 扬州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