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如何融合课程思政

2021-07-11 06:43许慕竹段妤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程思政融合

许慕竹 段妤昕

内容摘要:近年来,课程思政的概念一经提出,便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要的渠道,实现二者间的协同效应是越来越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论述课程思政的定义,进而探索课程思政与对外汉语教学融合的条件,最后结合具体的实践途径,探索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优秀中国文化有效地融入课堂,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 对外汉语 融合 应用

随着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课程思政”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的实施离不开各门课程的协同作用。任何课程都能被提炼出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基因,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信念与精神指引。因此,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要的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汉语习得者,即外国留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他们逐步亲华、友华,进而成为一名显性的传播发扬者。

一.课程思政的定义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课程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良性的影响与作用。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只有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大关键问题,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是协同育人,其提出就是为了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同向并行,可以说这种教育思维是科学而创新的,因为它关注到了以往从未关注到的教育教学领域,只有以新谋新,才能实现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二.课程思政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融合条件

(一)对外汉语课程种类较多,覆盖面较广,有利于长期且持续地开展课程思政。

对外汉语,顾名思义,针对的是来中国深造的外国留学生,其周学时一般是24—30个学时不等,其开设课程也较为广泛,包括汉语听说、汉字识写、中国文化、汉语阅读、汉语综合等等,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切实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利于不间断地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再者,从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和频率来看,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的接触时间较长,交流较为密切,比起传统的大学师生关系,更像初高中的师生关系,这些对于长期开展课程思政无疑是一大助力,能够尽可能地将立德树人的精神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另外,在选取对外汉语教学的思政素材时,也要注重将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与之相融合,适时、适当地开展思政教育,在充分考虑素材间的延展性时,也要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例如,现在学院普遍采用的对外汉语教材——《HSK标准教程》,每一课都涉及不同的中国式主题,包括爱情、职场、成功、孩子的教育等等,这对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无疑很有帮助,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话题导入,模拟不同情形组织课堂讨论,无形中融入爱岗敬业、成功是失败之母、因材施教等价值观念,增强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二)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渲染,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话题对比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能够帮助留学生构建客观正确的思政“三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外延意义得到不断的拓展,它再也不是简单地培养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留学生们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精神是其民族文化的现实反映,语言的交流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同时,由于对外汉语的课程,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文化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围绕不同的主题,介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客观地辅助学生在进行文化比较的同时逐渐趋向中国主流核心价值观,将课程变为思政教育的载体,进而帮助留学生们构建构建客观正确的思政“三观”。

三.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从理论上而言,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即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将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个课程固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思政课程无疑属于显性教育,因为它可以直接向学生讲授各类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坚定的信念和优秀的品德。而诸如对外汉语这一类的语言类课程则属于隐形教育,它不会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而是无形间将价值观和信念感融入到知识的讲授中,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教师的态度和言行举止熏陶学生,让学生在自觉认同的过程中实现立德育人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HSK标准教程4上》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取贴近留学生生活的话题,如面试、成功与失败等主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积极思考讨论。无论是面试大学还是面试工作,我们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穿着正式,注意语速,说话声音不要过大或者过小,注意自己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而在学习爱迪生的成功经历时,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成功需要具备的品格,譬如不轻言放弃和要勇于尝试等等,要相信“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从而学习成功人士勇敢拼搏和创新的精神。此外,在中国文化课上,教师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的时候,可以提及西方的节日,譬如将中国“七夕”和西方“情人节”进行对比,将中国“新年”和西方“圣诞节”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并注重向学生讲授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查找更多与中国节日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作汇报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留学生的中文表述能力,还能在无形间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二)改善对外汉语的教学评价机制,融入思政教育实践的过程性评价。

一般而言,一门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即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给出最终的课程结果。相较于普通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其实大多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因为其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第二课堂的主题活动完成,所以我们实质在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予以评估。通常,教师可以采取诸如自主阅读、观看或是演讲等形式带领学生开展课外主题活动,而这些活动将占据过程性评价的60%,其活动成果将以书面报告或者主题汇报PPT为主。例如:教师鼓励留学生观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其在同一种食材营造出的真实故事中感悟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和在几千年的劳动中產生的味觉审美,以美食为媒介,从而找到与之相关的令人深思的传统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等,从美食中品得人文情怀和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观看和讨论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抽象的课程思政变得更为具象,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是培养了其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国家汉办网上的文化案例库或是有过海外执教经历的汉语志愿教师的亲身经历,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诸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者理应担负的伟大使命等,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通过角色体验和情感模拟等体验式的思考,引领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HSK标准教程4上》中的相关主题,要求学生收集相应的资料,以此来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单元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中文歇后语或者名人名言,接着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在课堂上展示并陈述理由,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让其切实体会并理解那句话;在学习与“梦想”相关的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中国梦”为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选择自己深有体会的关键词,准备一到三分钟的汉语演讲,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思政素材的思考。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这是近年来持续探索和实践的成果。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应当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优秀中国文化融入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增强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让对外汉语的课堂更具思想性、共鸣性和互动性,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J].智库时代,2019(8):19-21.

[3]杨昱华.“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9(13):98-100.

[4]陈峥.“课程思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考察[J].汉字文化,2020(17):1-6.

(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课程思政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