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

2021-07-12 22:30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福克纳叙事学沙龙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

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国内,对福克纳及其小说的研究如火如荼。笔者以“福克纳”作为关键词,检索了2016年至2020年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文献。从搜索结果看,近五年国内有关福克纳及其小说的研究总共有879篇。除了关注福克纳生平、思想和创作的总体研究,学界研究最多的是他的主要小说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和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下面本文将分别从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研究两方面对我国五年来的福克纳研究做简要述评。

一、福克纳的总体研究

国内对福克纳的总体研究出现了可喜的现象:其一,新生代研究者队伍形成,这些年轻学者关注最多的是福克纳的叙事艺术、南方情节、意识流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和文学伦理学视角等。其二,研究的新视角初放光芒。这些新视角涉及认知科学、空间诗学、印象画派、景观书写和航空书写等。

第一,学者们关注最多的是福克纳的叙事艺术。王钢的《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的U形叙事结构》(许昌学院学报,2020)关注了福克纳小说的叙事结构。王晓平的《福克纳对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策略的贡献》(文艺争鸣,2019)指出福克纳的小说以多视角叙事和意识流为书写的主要策略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策略做出了贡献。周文娟的《福克纳叙事探赜:基于期待视域的图文缝合效应索解》(国外文学,2017)以福克纳的叙事探赜为契机,对基于“期待视域”的“图文缝合”效应进行求索解析。

第二,学者们研究较多的是文化视角和女性主义视角。从文化视角研究福克纳的代表作包括韩启群的《“物质无意识”:物质文化视角中的福克纳环境书写》(山东外语教学,2016)和郭玉莲的《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文化观》(戏剧之家,2016)。女性主义视角的代表作则包括项丽丽的《论福克纳对南方淑女神话的解构与重建》(东岳论丛,2018)和张佐娟的《困厄与突围:福克纳笔下的女性世界》(绥化学院学报,2017)。

对于福克纳南方情节的探讨体现在姜波的《福克纳的南方叙事与土地》(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和李湘的《威廉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与乡土情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中。对福克纳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分析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意识流叙事手法,如葛艳辉和关晶晶的《威廉福克纳意识流叙事手法探析》(语文建设,2017)。二是意识流特征,如李庆华的《威廉福克纳小说意识流特征解析》(海外英语,2020)。

另外,对福克纳的总体研究出现了新的视角,涉及空间诗学、印象画派、景观书写和航空书写等,代表作包括王钢的《伊甸园:福克纳小说的类型情境化空间》(许昌学院,2017)、鲍忠明和辛彩娜的《穿越时空的对话:福克纳与印象及后印象画派的跨界关联》(《江淮论坛》,2019)、王晓梅的《论福克纳作品中新南方农业文化建筑物景观书写》(英语广场,2020)、张敬于和姜礼福的《战争创伤与个人记忆——福克纳航空短篇小说中的飞行员形象分析》(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二、福克纳主要作品的分析解读

国内福克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小说作品的分析解读。下面笔者将对国内研究福克纳最多的小说作品(包括4部长篇小说和1部短篇小说)做一综述。

1.《喧哗与骚动》:这是国内学者研究最多的福克纳小说作品。针对该作品的研究既有传统的视角,包括女性主义、叙事学、人物形象分析和种族主义等,也有较新的视角,比如文学地理学、认知科学理论(脚本理论和思维风格理论)、知觉现象学和主人公的香味选择等。

对《喧哗与骚动》研究最多的角度是女性主义。这包括两方面的研究:一是该小说中的所有女性形象,代表作包括杜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形象解读》(文化学刊,2019)、武丽媛和张巧毅的《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他者”形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二是集中研究小说女主人公凯蒂,文章包括沈进宇的《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的塑造》(常州工学院学报,2016)和陈韵祎的《在南方旧传统中挣扎的女勇士——〈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重读》(安康学院学报,2020)。

其次,对这部小说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叙事、人物形象分析和种族主义等。代表作包括王若兰和朱静然的《混乱下的清晰——从交错的叙事时空和多重聚焦模式解读〈喧哗与骚动〉》(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6)、孔凡梅的《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艺术魅力》(德州学院学报,2018)和胡佩佩的《从〈喧哗与骚动〉中的黑白世界看南方种族的未来》(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同时出现了对该部小说新的研究视角,包括文学地理学、认知科学理论(脚本理论和思维风格理论)、知觉现象学和主人公的香味选择等。这体现在以下文章中:王海燕的《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意象研究——以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叙述部分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刘巍威和周静的《脚本理论对〈喧哗与骚动〉中时间异质的阐释》(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刘骁然的《从标点符号看〈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思维风格》(嘉应学院学报,2017)、廖雨声的《论〈喧哗与骚动〉中的知觉叙事》(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18)和杨杰的《〈喧哗与骚动〉中的香味选择刍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我弥留之际》:该部小说的研究仅次于《喧哗与骚动》。研究的视角包括:女性主义、叙事学、原型理论、镜像理论、陌生化、隐喻、新历史主义、反讽、意象、透视美学、语言特色和主题研究等。

其中,研究最多的视角是女性主义、叙事学和原型理论。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体现在董勋的《〈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双重建构》(语文建设,2017)、康毅和刘丹的《从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视角重释〈我弥留之际〉》(文学教育,2017)中。叙事学视角的研究代表作包括黄莹和胡戈的《〈在我弥留之际〉之不可靠叙述透析》(绥化学院学报,2016)和霍香结的《POV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学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笺释》(上海文化,2020)。原型理论视角则体现在李栋的《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原型批评解读》(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和张红丽的《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原型意象》(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中。

3.《八月之光》:研究该小说的视角较丰富,学者们在传统的研究视角(后殖民主义、伦理学、存在主义和心理学)基础上敢于尝试开辟新疆域,有较多新的研究视角,包括文学地理学、空间理论和生态女性主义等。同时还有学者将语言学引入该小说的研究。

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的代表作有谢秀娟的《〈八月之光〉中克里斯默斯的神经症人格分析》(成都大学学报,2016)和章艳萍的《小镇畸人——福克纳〈八月之光〉心理探析》(文山学院学报,2017)。刘昌蕊和徐其萍都从创伤视角研究,分别体现在他们的文章中:《创伤的世界——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创伤探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和《论〈八月之光〉中身份叙事的创伤维度》(陕西教育,2017)。新的研究视角体现在以下文章中:王海燕的《地理空间的流动与人物心理状态的关系研究——以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默斯为例》(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8)、鲍忠明和张玉婷的《〈八月之光〉的空间批评解读》(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6)、刘瑛的《通过〈八月之光〉的人物对比解读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文学教育,2016)。

4.《押沙龙,押沙龙!》:这部小说的研究比前面述评的三部少一些,但在研究视角上也有新的突破。学者们关注的视角包括空间理论、叙事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学伦理学、女性主义、美学以及主题研究等。其中,空间理论被运用得最频繁,体现在吕美嘉的《错置时间下的哥特空间——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分析》(文艺争鸣,2017)和王海燕的《〈押沙龙,押沙龙!〉中的空间叙事》(兰州学刊,2016)中。袁秀萍和王玉芬的《从对话理论解读〈押沙龙,押沙龙!〉》(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试图从叙事学的对话理论解读该部小说。姜德成则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部小说进行创伤研究,体现在他的文章《基于女性视域的〈押沙龙,押沙龙!〉创伤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中。

5.《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是福克纳最早问世的一部短篇小说,同时也是被学界关注最多的短篇小说。与福克纳的长篇小说研究类似,学者们既有传统视角的研究,也尝试从崭新的视角研究该小说。熊沐清的《爱米丽的心理障碍与福克纳的人格冲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认知空间批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开拓了该小说认知空间批评的疆域。王卓霞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空间边界与跨越》(文学教育,2020)则重点关注该小说的空间叙事。另外也有学者从传统的叙事学、心理批评、象征手法、隐喻和南方情节视角来研究该小说。

三、小结

近五年来国内关于福克纳的研究硕果累累,其中不乏力作,既有专家型学者的,也有新生代研究者的。但是国内福克纳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对福克纳的作品研究上,学界关注的大多是其中的几部代表作,忽略了其他次要作品的研究价值,这不利于全面理解福克纳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其二,无论是对福克纳的总体研究还是主要作品研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上都过于集中,虽有涉及新视角,比如认知诗学和文学地理学,但研究数量不多,有待进一步拓宽福克纳研究的新领域。

猜你喜欢
福克纳叙事学沙龙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MS·CHIC美发沙龙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一封未开启的信
消失的沙龙兔